病文評析一
英子之夢
湖畔垂柳,日出江花,春風(fēng)吹綠江南岸。青青細草,嫣嫣嬌花,掩映著無數(shù)村莊。(開頭兩句很有文采,但不切題,還是直接描寫英子為佳。)英子就是這個村莊的姑娘,她有一個夢想:有一天,能站在黃河岸邊,聽聽黃河水在耳邊激蕩澎湃,像雷鳴,像打鼓。兩岸的石頭常年受湍急的黃河水的沖刷,有的已成為階梯形,有的千瘡百孔?!八问闭f得真沒錯!(這幾句對黃河進行了想象描寫,但不能表現(xiàn)昔日黃河的壯觀,甚至有點跑題,并且與下文今日黃河現(xiàn)狀不能形成對比。)
終于有一天,英子征得父母的同意,獨自一人踏上了尋“夢”的征途。(沒有具體交代英子之“夢”的內(nèi)容,這里可補寫幾筆。)在途中,她遇到過小偷,碰到過黑店,還遭受過惡劣天氣的威脅。英子也曾想停下腳步(把“停下腳步”改成“打‘退堂鼓’”,會生動很多),但想想自己追求的“夢”,她咬緊牙關(guān),堅持走下去。
英子只帶著一個旅行包,一個人走南闖北,一副跋涉者的模樣。(這里敘寫英子“走南闖北”的經(jīng)過過于簡單,為了突出英子追夢的艱辛可適當進行拓展描寫。)
英子坐上汽車,車子在高山中前行。有一天,她從兩山之間的低洼處隱約可見一條河,有的地方有水,有的地方?jīng)]有水,車輛、行人從斷流的地方來來往往。英子問身邊的人:“那是什么河?”“那就是黃河!”英子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此句“不敢”前加上“簡直”一詞,表達效果就不同了。)
車終于停了下來,英子站在黃河岸邊,心想,這難道就是我心中的黃河嗎?怎么沒有那種磅磗的氣勢?怎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想著想著,英子忍不住大叫起來:“這不是黃河!”的確,英子心中的黃河那樣偉大,那樣壯觀,那樣奔騰不息。心中的黃河用那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孕育出燦爛的華夏文明。而如今,英子經(jīng)過長途跋涉所見到的竟是缺水斷流的黃河。英子心里痛苦極了,耳邊仿佛聽到黃河在呻吟。(這里可濃墨重彩地寫一寫今日黃河是如何“呻吟”的。)
英子盼望見到黃河,卻又不敢面對黃河。此時此刻,英子希望這是一個夢。當然,英子在心底也暗暗呼吁:站起來吧,用我們的雙手重新塑出母親河新的風(fēng)采?。▽懹⒆拥暮粲趼燥@空洞,可補充敘述英子用實際行動來拯救母親河的事例。)
這就是一個江南姑娘的“夢”?。ㄎ哪┦展P雖點了“夢”,但沒有深入挖掘,立意顯得膚淺。)
升格建議
這篇文章首尾呼應(yīng),結(jié)構(gòu)較嚴謹。但細細品味,毛病也不少,其主要癥結(jié)有二:一是橫生枝節(jié),偏離題旨。作者要表達的主旨是拯救母親河,但文中出現(xiàn)了與主旨無關(guān)的材料,譬如開頭對江南風(fēng)光的描寫、對黃河“水滴石穿”的議論等。二是對比手法的運用不到位。
針對文章存在的毛病,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動“手術(shù)”:一是采用對比手法,回憶過去,審視當今,用黃河今昔的巨大反差來喚醒人們保護黃河的意識和責任心。二是對江南風(fēng)光的描寫可一筆帶過,刪去對黃河“水滴石穿”的議論文字。三是在結(jié)尾可補充英子為拯救黃河,從自己做起的事例。這樣可使文章主旨進一步升華。
病文評析二
一棵老槐樹的自述
太陽懶懶地照在原野上。這是春天的陽光。幾十年前的這個季節(jié)(這幾句描寫與下文銜接不緊湊),我是一?;睒浞N子(以“我”為第一人稱來寫,讀來分外親切),自從人們把我種進土里,我便在這里扎了根。冬天,我睡在大地厚厚的棉被里,聽寒風(fēng)在林海呼嘯,聽雪花壓斷枝頭的聲音……
一天,清脆的鳥鳴把我從夢中驚醒。親愛的小鳥??!你一身嫩黃的羽毛都在顫抖,那雙黑溜溜的眸子緊緊地盯著藍天。小鳥呀!為什么你的眼神中劃過一抹憂傷,為什么你的羽毛抖得更厲害了?你在回憶一段悲傷的經(jīng)歷嗎?你的媽媽呢?你的家呢?那一片屬于你們的綠色空間呢?但我不敢問你,我怕你幼小的心靈承受不住這樣的打擊。(對小鳥的描寫過于鋪陳。從題目“樹的自述”來看,這段描寫實在是橫生枝節(jié)。)
哦,春天到了!天空格外地藍,格外地開闊,燦爛的陽光普照著大地,微風(fēng)輕輕地吹著,有名的無名的花兒競相開放,空氣里透著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對春景的描寫頗有文采,但偏離了文章主旨。)我從地里鉆了出來,伸了伸懶腰,挺直了腰桿兒,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沐浴著和煦的陽光。下雨時,我就張開大嘴美美地喝個飽。哇,真甜呀,簡直就是玉液瓊漿。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我漸漸長高了,長壯了,生出許多茂密的枝葉,我變成大樹了。我和我的朋友們在雨中沐浴,在風(fēng)中跳舞,在陽光下歌唱,快樂極了。溫暖的鳥窩筑在我的身上。不久,小鳥扇動著翅膀飛起來,飛越高山,看見披著綠毯的高山高大雄偉,宛如巨人一般靜臥著;飛越河流,看見彎彎曲曲的河流清澈明凈,宛如透明的腰帶。外面的世界好美好美?。鑼懶▲B的飛翔很生動,但對表現(xiàn)文章主旨作用不大。)
可好景不常,一天,我滿心歡喜地剛換上一套碧綠的新衣裳,饒有興趣地傾聽小麻雀們唧唧喳喳地傳播新鮮趣事,從遠處傳來一陣陣奇怪的聲音,我還未明白是怎么回事,已重重地倒在地上。我吃力地睜開雙眼,只見四周一片空曠死寂。我被人拖上了一輛卡車,接著被送到一個叫“木料加工廠”的地方。在那里,我變成了一種叫“課桌”的東西,被運到學(xué)校里。(敘寫“我”噩夢到來的過程稍顯簡單,建議運用細節(jié)描寫揭示“我”的不幸遭遇。)
在那里我又遇到了許多原來的朋友,他們的命運跟我一樣,不同的只是現(xiàn)在的模樣。(這里寫“我”與朋友的命運過于簡略??梢越柚拔摇迸c朋友的語言、心理描寫,來表達一種失望、憤慨之情。)雖然又跟朋友在一起了,但大家都不高興。(如果把“大家都不高興”改成“大家誰也高興不起來”,表達效果會更好。)
幾年之后,我和一些受傷嚴重的朋友們被劈成一塊一塊地運到了廢料處理場,躺在臭氣熏天的廢品堆里,我不禁潸然淚下……幾天后,我被一個小男孩兒撿回了家。他把我丟在火爐里,我的靈魂升上了天,眼前浮現(xiàn)出小鳥俏麗的身影,我無法去擁抱它們,因為它們有的已被人們掛在獵槍上,有的已被煮進了鍋里……(文末交代“我”的結(jié)局,但挖掘得不深,如能補寫“我”為許多郁郁蔥蔥的樹的命運擔憂的內(nèi)容,那就提升了文章的主旨。另外,寫小鳥的結(jié)局與上文聯(lián)系也不緊密。)
升格建議
這篇文章運用擬人手法,通過一粒樹種的經(jīng)歷來喚醒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視角獨特。但不足之處也較為明顯,主要有三個癥結(jié):一是平鋪直敘,落入俗套。僅敘寫一粒樹種的成長經(jīng)歷稍顯單調(diào),難以揭示“我”及“我”所代表的“我們”的不幸遭遇。二是輕描淡寫,有骨無肉。如“我”的噩夢到來的過程描寫空洞,讀來平淡寡味。三是偏離題旨。作者在寫作中缺乏緊扣中心的意識,因而進入了偏離題旨的誤區(qū)。
針對文章存在的這些問題,建議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修
改:其一,詳略得當,張弛有度。應(yīng)濃墨重彩地敘寫老槐樹被砍伐的體驗,對小鳥和春景的描寫則應(yīng)“惜墨如金”。其二,多管齊下,細致入微。對人類砍伐樹木的場面可補充一些動作描寫的句子,讓人讀后心底自然涌出一絲悲哀;對“我”離開森林的情節(jié)應(yīng)重在心理刻畫,寫“我”與朋友的結(jié)局時,可借助于對話描寫進一步表達憤慨之情。
【相關(guān)素材】
語錄類
1.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yīng)之以治則吉,應(yīng)之以亂則兇。
——[戰(zhàn)國]荀 子
2.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
——[唐]李 白
3.我們不要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fù)了我們。
——[德國]恩格斯
4.只有服從大自然,才能戰(zhàn)勝大自然。
——[英國]達爾文
5.人生欲求安全,當有五要:一清潔空氣,二澄清飲水,三流通溝渠,四掃灑屋宇,五日光充足。
——[英國]南丁格爾
6.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
——[法國]雨 果
故事類
1.昆明西山經(jīng)歷了30多年的毀林開礦、取土采砂采石,使滇池喪失了自然凈化的功能。湖底污染物淤積,水質(zhì)富營養(yǎng)化,藍藻暴發(fā)成災(zāi),大量動植物滅絕,滇池變成水質(zhì)惡化的重度污染湖泊。從上世紀
80年代起,普通村民張正祥為國保環(huán)境、為民保家園:他與盜伐森林的山賊搏斗,左腿被砍成重傷;治理和消滅藍藻的科學(xué)試驗中,將自己承包的14畝荒
灘和水淹田,變成了“A系統(tǒng)多功能高快循環(huán)滅藻工程新技術(shù)”項目研究試驗基地;他多次同手握權(quán)力、瘋狂毀林的不良村官和老板們作斗爭,渾身傷痕累累,家里的承包田被沒收,他的子女也經(jīng)常受到不明身份的人的恐嚇,張正祥自己更是經(jīng)常遭到
報復(fù),被恐嚇與被打成了家常便飯。但是,他沒有屈服,仍天天在滇池沿岸巡邏,肩負著保衛(wèi)滇池的神圣職責。
話題點撥:一個普通農(nóng)民面對貪婪、愚昧和兇殘,卻能堅持信念,用不屈不撓的斗爭證明,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不是一句空話。張正祥是中國真正的環(huán)保大使。他的勇氣讓所有人敬佩。他是孤獨的,是執(zhí)拗的,他是雪峰之巔的傲然寒松。
2.2006年,在對氣候變化議題的熱情驅(qū)使下,李
雁到綠色和平組織北京辦公室工作。上班第一天,她就作為喜馬拉雅冰川考察隊最后入隊的新丁,被“發(fā)配”到了西藏。此后,體弱的李雁的生活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除了接觸各種極限冒險運動,更挑戰(zhàn)她的是“處于政治文盲的時候就被拉去參與國際談判”。首次去參加聯(lián)合國氣候談判會議是在德國,她的頭腦和體能都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經(jīng)過巴厘島會議的洗禮后,她突然明白,正因為在談判的腦力角斗場里,真正在乎保護氣候的人不夠多,才需要觀察員不斷上緊發(fā)
條,把外部世界痛苦的現(xiàn)實帶到相對封閉的政治圈子里去,帶到在游戲規(guī)則中經(jīng)年累月高度技術(shù)化、日趨麻木的外國政客面前。如今,她不但協(xié)助從中國來的志愿者沖進波蘭的煤礦場貼標語抗議,也會在氣候會談的國際記者會上,以中國非政府組織身份,表明要求已開發(fā)國家應(yīng)立即承諾減量的立場;在面對外國媒體的狂轟濫炸時,她選擇合適的方式扭轉(zhuǎn)對方的偏見和質(zhì)疑。
話題點撥:奮斗是人們身處逆境、面臨考驗時的一種拼搏精神,是一種可貴的品質(zhì)。李雁的可貴之處就在于此,在國家間角力的戰(zhàn)場上,李雁為了保護全球氣候,敢于挑戰(zhàn),敢于奮斗,敢于爭辯。在國際談判會場上,李雁沒有將遺憾留下,抓緊時間奮斗。我們新時代的青年也要發(fā)揚李雁這樣的奮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