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日本人的文化是“菊與刀”,不可調和又無法替代。事實上,這個難題,我們自己也有。名士與名妓,一個是恪守品德貞操的,一個是挑戰(zhàn)倫理貞潔的,可大多的故事,竟是圍繞著兩者的銘心愛情進行。
藝術家的操守,有著傳統(tǒng)和保守的一面,跟金錢游戲格格不入,可在實際運作上,卻又不得不貌離神合,尤其是在2010年,所謂的藝術品“億元時代”的到來。這就是藝術品收藏與資本間無奈的“婚姻”結合。
價格標簽是一個很討厭的東西,可它的生命力比誰都強。由于資本的推動和沖擊,藝術品的繁榮才得以用大眾最能“看得懂”的方式呈現(xiàn)。藝術與藝術市場,跟杜魯門與杜魯門主義一樣,后者源于它,但完全不受它左右。
中國的金融行業(yè),原本就不是十分“規(guī)整”,大量的資本跟最憋足的足球運動員一樣,一窩蜂跟著“球”跑。從股票到房地產(chǎn),資本猶如饕餮一樣席卷而來,卷席而去,如今撞進了藝術品圈子,照例如法炮制。
可能有更恰當?shù)谋扔鳎阂粋€富有的多情浪子資本,看上了藝術品這個美人,頓時開始了他的攻勢。藝術品對他,既無法拒絕,也無法期許。似乎跟“菊與刀”一樣,是需要承受的矛盾。
但往細了觀察,明察秋毫,還是能看到一個和諧的點,用句粗語,就是“不拒絕,不發(fā)情。”跟當年的北大一樣,你國民黨要我改變意志,不行,你拿錢來,好嘛,這個可以收下。你有資本,你財大氣粗,你帶來了“貢獻”,我怎么能拒絕呢?可是,我也不能任由你把這片市場搞得烏七八糟,更不會獨獨依賴你。任憑你“億元時代”,我清醒得很,“不發(fā)情!”
看上去這很難做到,因為買賣不是雜技,永遠很難把握這個“度”。可是,如果藝術家或有心堅持,更多堅持藝術的核心,而不是市場的價值,還是不難。近來幾個月,好幾個藝術家的身價猛墜,藝術品基金下跌,畫廊陸續(xù)倒閉“另謀出路”……藝術品市場縮水,更多是資本操作的問題。藝術家仍然堅持自我,追求藝術的核心價值,這是藝術家的根本。
為一個多情浪子,為一時虛榮浮華,丟掉自己的根本。從建設意義上來講,不是“犯二”嗎?瑞士收藏家烏利希克在巴塞爾博覽會上宣布把自己收藏的包括艾未未、方力鈞、谷文達、黃永砯、劉煒、王廣義、張曉剛等藝術家的1463件中國當代藝術藏品捐贈給了香港當局正在籌建的M+視覺藝術博物館,比起把藝術品當暗箱操作資本工具的人,他真不知漂亮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