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坦汗家族禮佛圖,也稱阿勒坦汗家族供養(yǎng)人圖,繪制在美岱召大雄寶殿佛殿西壁下方,畫面長14.1米,高1.9米。整幅壁畫描繪大小人物61人,其中主要人物9人,配景人物52人。
美岱召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土黙特右旗美岱召鎮(zhèn)美岱召村,系成吉思汗第十七孫阿勒坦汗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所建的部落王城——大板升城,后城中建寺,成為城寺合一、政教一體的明代中期蒙古土默特部的統(tǒng)治中心。蒙明簽署“隆慶和議”后,政治中心東遷呼和浩特(明廷賜名歸化城),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由阿勒坦汗孫媳五蘭妣吉改建成召,并迎請西藏麥達里呼圖克圖來美岱召坐床,掌管蒙古草原教務(wù),美岱召自此為寺。美岱召為全國獨有的城寺合一建筑群,現(xiàn)保存明代建筑7座,古松柏4株,古井1眼,城內(nèi)面積近4萬平方米。保存宗教、紀(jì)實壁畫1000余平方米,被譽為“壁畫博物館”;1996年國務(wù)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阿勒坦汗家族禮佛圖,也稱阿勒坦汗家族供養(yǎng)人圖,繪制在美岱召大雄寶殿佛殿西壁下方,畫面長14.1米,高1.9米。整幅壁畫描繪大小人物61人,其中主要人物9人,配景人物52人。禮佛圖中間用須彌座相隔,座中為金剛杵形篆書“壽”字圖案,周邊環(huán)繞五只蝙蝠,寓意“五蝠捧壽”。須彌座將壁畫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北面我們稱為“三娘子圖”,南面為“迎佛圖”,合稱阿勒坦汗家族禮佛圖。
展現(xiàn)巾幗女杰文治武功的三娘子圖
身著官服的權(quán)貴,戎裝執(zhí)銳的“統(tǒng)帥”,盛裝演奏著佛樂的喇嘛,貴夫人及亭亭玉立的少女,如禮佛般拱衛(wèi)著一位無上至尊的老婦人,這就是三娘子圖。這位老婦人,畫面高1.7米,是所有人物中最為尊貴者,為整組壁畫的核心人物。她面容紅潤,彎眉細目,朱唇小口,面目慈善。頭戴紅色皮沿笠子帽,外著黃色皮領(lǐng)對襟大袍,內(nèi)穿橘黃色緊袖長袍,圭形發(fā)袋,白底皂靴。耳墜大環(huán),頸掛紅色珊瑚項鏈,左手托本巴瓶,拇指掛烏木數(shù)珠,右手托摩尼寶珠,結(jié)跏趺坐在鋪有紅毯的木幾上,一副雍容華貴之態(tài)。幾前放摩尼寶珠,左右各有一紅袍束帶喇嘛側(cè)身敬立,執(zhí)壺托碗,作恭敬侍奉狀。
圍繞她精巧布局17個人物,這些人物的位置、形象包括眼神,皆向著老婦人。左側(cè)為一男性老人,畫面高1米。他頭戴大沿笠子帽,帽頂嵌紅寶石,穿淺藍色皮領(lǐng)長袍,蓄絡(luò)腮胡,手持數(shù)珠和摩尼寶珠,側(cè)身趺坐在墩臺上,恭敬地面向老婦人。據(jù)考證,此人是阿勒坦汗的嫡孫、第三代順義王扯力克。扯力克的下方,并列四個男子,雙手合十,跪拜側(cè)向老婦人作施禮狀。從畫面所處位置及裝束考察,應(yīng)是第三代順義王手下的權(quán)臣。
老婦人左上方刻畫一位戰(zhàn)神形象。其神態(tài)安詳,威嚴而不兇惡,雙目炯炯有神,雙唇緊閉,頦下一綹山羊小胡。他頭戴高纓武士盔,腳蹬大紅武士靴,全身紅色龍鱗鎧甲,腰系綠色絲絳帶,頸圍綠色英雄巾。左手偏執(zhí)紅纓長槍,右手偏舉鐵臂神弓,端坐于虎皮交椅上,形象威儀,神情勇武。此人的相貌特征不似藏傳佛教的神像,推測他就是阿勒坦汗戰(zhàn)神。在老婦人右上方,是四個紅衣喇嘛圍坐組成的法樂圖。其中兩人相對鼓腮吹法號,一人歪頭凝神擊曲柄鼓,一人擊鈸,演奏著法樂,傾情注視著中心位置的老婦人。
法樂隊右側(cè)是個艷裝少婦,穿灰色半袖長袍,罩紅比甲,圍披肩,手托摩尼寶珠和佛珠,面向老婦人。關(guān)于此人的身份,有學(xué)者分析可能是“扯力克的妾”。我們經(jīng)過認真比對研究,驚奇地發(fā)現(xiàn)其面相與“迎佛圖”中的五蘭妣吉的形象完全一致,可以認定此人正是三娘子圖中的五蘭妣吉。這個人物形象的確認,為進一步破解禮佛圖所包含的歷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意義。在她的下方,并列四個呈坐姿演奏胡琴、嗩、箏、笛樂器的少女,亦面對老婦人。五蘭妣吉與四個奏樂少女,成為一組,與左面的扯力克及其權(quán)臣左右對稱。
壁畫人物中唯老婦人的形象鮮明、顯著、突出,結(jié)合其穿著打扮,表明她是個地位最為尊貴的崇信佛教的世俗人物,身前左右侍立的喇嘛執(zhí)壺捧碗,猶如釋迦佛前的阿難、迦葉,高貴如“佛陀”,至尊如“菩薩”。著名學(xué)者金申先生研究確認,這個老婦人就是鐘金哈屯,阿勒坦汗的第三夫人三娘子。《阿勒坦汗傳》記載:1578年,阿勒坦汗偕夫人三娘子到青海湖南岸的仰華寺與西藏黃教領(lǐng)袖索南嘉錯會晤時,三世達賴曾賜予三娘子——阿力亞?達賴稱號,意為菩薩轉(zhuǎn)世的圣母。三娘子,明代史料稱她“生而骨貌清麗,姿性穎異,善書番文,通達事務(wù),蓋虜中女品之絕代者”。因而,在明朝出現(xiàn)了不少歌詠三娘子的詩文,并廣為流傳。三娘子的畫像,明朝亦常見,明人姚叔祥的《見只編》中有這樣的記述:“虜婦三娘子,嘗見其像,亦中才婦人,曲眉秀目,面有一黑子,耳墜大環(huán),頭戴席帽一如虜王。上穿青錦半臂,下著絳裙,襪而不鞋,腰懸一刀,手掛白數(shù)珠,籍地而坐?!倍鞒鱾鞯倪@些畫像,多表現(xiàn)年輕貌美的三娘子,其老年畫像,迄今為止僅此一幅,極其珍貴。
展現(xiàn)傳奇歷史的生動畫卷——迎佛圖
迎佛圖描繪人物43個,占整組壁畫人物數(shù)量的三分之二,其中主要人物5人。迎佛圖的人物布局設(shè)計精巧,分主客兩部分相向而坐。畫面核心人物,是一位紅裝婦女,畫面高1.3米,整幅壁畫都是圍繞她來為安排布置,其地位僅次于三娘子,此人就是阿勒坦汗的孫媳五蘭妣吉。她頭戴紅纓彩色席帽,淺藍色半袖長袍,罩大紅比甲,黃色披肩,耳墜大環(huán),連環(huán)項鏈,嵌方形松石項墜。左手上托摩尼寶珠,右手持烏木數(shù)珠,趺坐在半圓形墩臺上,表情溫和莊重,側(cè)身面向紅衣喇嘛,以主人的身份作虔誠恭迎狀。與其相對的紅衣喇嘛頭戴紅色荷葉形笠子帽,穿紅黃僧衣,大紅袈裟,右手托火焰缽,左手托摩尼珠,須發(fā)卷曲,大眼炯炯有神,透射出練達與睿智。其側(cè)身趺坐,恭謹?shù)孛鎸χ魅?,他就是被主人迎請到美岱召的四世達賴喇嘛派往蒙古掌教的高僧大德麥達里活佛。紅裝婦女身后,以主人身份出現(xiàn)的是一位英俊少年,畫面高0.85米。他戴紅珠頂渾脫帽,黃色圓領(lǐng)長袍,面相稚嫩恬靜,手中所持器物、坐姿,與五蘭妣吉完全相同,這個少年是她的愛孫猛克臺吉。五蘭妣吉與阿勒坦汗曾孫把漢那吉生二子,猛克臺吉是長子冷克木臺吉的遺子,自幼天資聰穎,十分可愛,父親離世,撫育于奶奶五蘭妣吉腋下,成人后明廷授予官職。五蘭妣吉與猛克臺吉之間繪佛教八寶圖案,分別是寶幢、法輪、寶瓶、雙魚、傘蓋、海螺、盤長和蓮花。紅衣喇嘛左上方,繪各種經(jīng)卷和凈瓶,應(yīng)是賓主見面時互相饋贈的禮物。
面目兇惡、表情粗俗的青年男子,身處壁畫的最南端,畫面高1.1米。他頭戴席帽,穿圓領(lǐng)赭色長袍,外罩紅色兩襠衫,右手持碗。推測他系五蘭妣吉后嫁不他失禮所生的素囊。素囊與猛克臺吉之間,上下分布兩人,畫面高均為0.5米,居上的人物著紅袍,手持摩尼寶珠和數(shù)珠;下邊的人物穿淡黃色長袍,雙手懷前抱缽。兩個人物都應(yīng)是依其形象而作,皆有所指,其身份尚不可考。素囊的左側(cè)邊緣,上下分部6個配景人物,均趺坐,手持佛珠。其下的4個配景人物很特別。一人赤手空拳,一人懷抱黑色箭囊,內(nèi)盛放弓矢;一人趺坐,雙手擎鷹;一人口銜長桿煙袋,手持火鐮作點煙狀。抽煙人本是側(cè)背對麥達里的,卻因煙袋桿過長,頭后仰以拉近手與煙鍋的距離,就在這點煙的瞬間,使得臉部后轉(zhuǎn),達到側(cè)面向佛之初衷。如此富于想象的精巧構(gòu)思設(shè)計,可謂獨具匠心,妙趣橫生,頗具藝術(shù)感染力。五蘭妣吉下方分布著眾多配景人物。這些人或趺坐,或跽坐,或托缽,或擎碗。形神兼?zhèn)洌骶咛厣?。唯左下方兩女子,一個彈箏,一個彈琵琶。
麥達里活佛身后的女子,畫面高0.8米,戴荷葉形帽,內(nèi)穿赭色緊袖長袍,外罩半袖淡黃色袍,腰束帶,大眼有神,頭發(fā)卷曲,右手托火焰缽,左手擎法號。這個女子很特別,關(guān)于她的身世,有觀點認為是五蘭妣吉的一位女親戚。仔細觀察,她的帽子形制、發(fā)型包括眼睛的刻畫,這些特征都和麥達里活佛相同,說明此人與麥達里活佛密切相關(guān)。也有觀點認為,她是四世達賴喇嘛云丹嘉措的母親,松木爾臺吉的夫人巴罕珠拉·達賴哈屯。麥達里作為四世達賴的代表,由她的兒子自雪域高原派遣到自己的家鄉(xiāng)來,非??赡軒韮鹤釉谖鞑氐南嚓P(guān)信息,她出面迎接,也是合乎情理的。
紀(jì)實壁畫阿勒坦汗家族禮佛圖,描繪人物眾多,畫面大到1.7米的核心人物,小到僅10多厘米高的配景人物,各個把握準(zhǔn)確,形態(tài)各異,形神兼?zhèn)?。壁畫以?zhǔn)確的構(gòu)圖、絢麗的色彩、細膩傳神的筆法、精湛的繪畫技藝,通過人物、器具惟妙惟肖地描繪,生動展現(xiàn)了明朝時期蒙古阿勒坦汗家族禮佛的場面;形象記錄了阿勒坦汗、三娘子時期的真實歷史,彌足珍貴,聞名遐邇,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xué)和藝術(shù)價值;與山西芮城永樂宮的《朝元仙杖圖》、西藏拉薩布達拉宮的《固始汗覲見五世達賴圖》和扎什倫布寺的《八思巴覲見忽必烈圖》等寫實歷史題材壁畫齊名。阿勒坦汗家族禮佛圖作為寫實壁畫,依據(jù)特定的歷史背景,壁畫中描繪的大部分主要人物已被金申先生等專家學(xué)者所研究確認,通過不間斷的研究,對壁畫內(nèi)涵的詮釋、認知亦在不斷得以深化。壁畫的背景,群山起伏,層巒疊嶂,山澗細水飛流,人物分布在山腳下或山前草地上,明顯是美岱召后陰山的地形地貌,可以說故事發(fā)生地就是美岱召。
美岱召城門上方鑲嵌著一塊漢白玉石匾額,是有關(guān)美岱召唯一留存的文物史料。匾額呈長方形,長69.5厘米,寬52厘米,厚19厘米。上端橫書藏文小字一行,李勤璞先生考釋為:唵啊吽!圣識一切鎖南堅錯!唵嘛呢叭咪吽!主體文字為漢字,直書十行,銘文是:
元后敕封順義王俺答呵嫡孫欽升龍虎將軍大成臺吉妻七慶大義好五蘭妣吉誓愿虔誠敬賴三寶選擇吉地寶豐山起蓋靈覺寺泰和門不滿一月功成圓備神力助佑非人所為也皇圖鞏固 帝道咸寧 萬民樂業(yè) 四海澄清
大明金國丙午年戊戌月己巳日庚午時建木作溫伸石匠郭江
阿勒坦汗家族禮佛圖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源泉,來自于泰和門石匾額的記述及《蒙古源流》的記載,是對這一歷史時期、歷史事件的生動詮釋和形象記錄。繪畫與史料,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石匾額勒碑時間為丙午年,即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在此之前,美岱召增修了傳法之經(jīng)堂,佛殿內(nèi)建造了一尊銀彌勒佛像,專門按藏式風(fēng)格建造了法王寢宮,直到泰和門建造完成,“大明金國”的廢都改造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召廟——靈覺寺。美岱召也由原來城寺合一、政教一體的“都城”,轉(zhuǎn)變成為喇嘛教在蒙古草原的弘法中心?!昂敕ㄖ行摹备婵ⅲд埢罘鸬纳W臨。1606年10月4日11時至13時,受五蘭妣吉的邀請,高僧大德麥達里活佛在美岱召主持了銀佛像開光盛典。這是值得紀(jì)念的重大歷史事件,遂勒石刻銘,記載盛舉。這段史實,有史料相佐證?!睹晒旁戳鳌份d:“歲次丙午,(麥達里)年十五歲時,阿勒坦合罕之孫岱青額哲之妻,持齋積福之托克堆·達賴夫人(五蘭妣吉),為諸色珍寶塑成之彌勒佛像開光,請去圣(喇嘛),由密匯壇城之方散花之際,大眾見天降花雨,而有緣者得睹般若博羅密等照臨浸化之景矣”。
三娘子圖與迎佛圖壁畫刻畫不同的人物形象,記述不同的史實,可以分開獨立成章。整組壁畫聯(lián)系起來看,五蘭妣吉這一人物在兩幅畫中均有表現(xiàn),表明壁畫所刻畫的是同一時期人物,記述同一時期歷史,又是一個有機關(guān)聯(lián)的整體。三娘子圖,將三娘子佛化、神化,頂禮膜拜,無以復(fù)加。通過前賢、侍臣、宗教和歌舞等人物的刻畫,歌頌了三娘子的文治武功;表現(xiàn)了明朝屬國——“大明金國”在三娘子的旗幟下,國家昌盛,軍隊強大,宗教繁榮,社會安定,歌舞升平的美好景象,是對石匾額銘文“皇圖鞏固,帝道咸寧,萬民樂業(yè),四海澄清”的圖像化完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