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教學中,師生間的互動很大程度上通過問答的方式進行,有效的問答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有趣的問答能更好地營造課堂氛圍,有思想的問答能使一節(jié)課更富有品質與效率。問答之間,問是開端,是引線,是主導,那么,誰來提問?如何設計問題?這是我們要探討的。
首先,課堂教學中誰來提問?問題可以由老師來提,也可以由學生來提。從新課改的理念出發(fā),主要的還是由學生來提。從目前的課堂教學來看,很多老師包辦了課堂上的問題,自始至終,都是老師問,學生答,表面看起來,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其實,并沒有真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所以,學生的問題在課堂上以什么樣的方式,在什么時間呈現(xiàn),必須引起我們的注意。當然,受認知程度的影響,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并不多。這個時候,作為課堂主導者的老師就應該幫助學生尋找有價值的問題,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那么,如何設計問題?我們分析一下兩位老師講同一節(jié)課(七年級下冊《燦爛的宋元文化》)時提出的不同的問題。第一位老師問學生: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者是誰?活字印刷術是如何傳播的?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很快找到了答案,問題“圓滿”地解決了,有關活字印刷術的知識到此結束,接下來開始學習其他知識點。第二位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有關活字印刷術的知識點時,設計了這樣一種情景:“活字印刷術發(fā)明權之爭”。韓國學者稱活字印刷術是韓國人發(fā)明的;西方學者稱活字印刷術是德國人發(fā)明的。根據(jù)情景設計如下問題:(1)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權到底屬于哪個國家?為什么?(2)韓國、德國僅僅是在爭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權嗎?他們真正的目的是什么?(3)在這場爭論中,我們獲得了哪些啟示?學生自學課文后回答,可以討論交流。學生自學課文后,除了第一個問題能輕松回答外,其余兩個問題的確要費一番腦筋。同樣的課題,由于設計的問題不同,產生的效果和達成的目標發(fā)生了很大偏差。第一位老師,不能說不盡職盡責,從知識落實情況來看,也達到了一定的目標,但對學生來說,僅僅是對課本知識的再現(xiàn),更談不上深入的思考,能力目標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肯定完成不好。第二位老師的課堂效果,由于情景、問題設計到位,明顯要好于第一位老師,因為所涉及的問題答案不僅僅是課本知識的再現(xiàn),從能力目標來講,明確了活字印刷術、四大發(fā)明乃至中國古代科技發(fā)明對世界文明發(fā)展的巨大貢獻,培育了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對知識的遷移運用。從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來講,其實我們應該積極傳承、保護好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激發(fā)民族自豪感,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對我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所以,作為在課堂上占據(jù)主導地位的老師,把學生引到什么方向,引到什么程度,是由課堂上的情景和問題開始的,情景是引線,問題是關鍵。如果我們的問題僅僅要求學生做到對課本知識的再現(xiàn),意義不大;如果對問題進行恰當加工設計,讓學生靈活理解、運用知識,讓學生自己動腦筋去想。那么,我們的問題就會更有價值,相應的,學生的回答就會更有思想,更有意義。
總之,在課堂上,我們設計的問題要注意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設計的問題要幫助學生從多角度開闊視野,從不同層面配合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通過我們的問題,使課堂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高效的、符合現(xiàn)代青少年身心健康發(fā)展的課堂。
(作者單位 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qū)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