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許多學校都稱歷史學科為“副科”,將歷史課設(shè)在下午。那么,如何在下午這個學生容易困倦的時間段調(diào)動學生上好每一堂課,便成為每一位歷史教師必須認真思考、探究的課題。
在教學過程中,我對趣味教學做了一些嘗試,現(xiàn)在拿出來與大家分享,不妨一試。
一、用新穎的導入吊起學生胃口
一節(jié)課的開頭,可以出示一幅有趣的圖畫,說一個特殊的日子,講一個有趣的小故事,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讓學生欣賞大躍進時期的《一個蘿卜千斤重,兩頭毛驢拉不動》《肥豬賽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殺一口,足夠吃半年》等漫畫,引出本節(jié)課,使學生對新課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增強其求知欲。再如中國歷史上,用7月1日引入對“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的學習;用8月1日引入對南昌起義的描述;用10月1日引入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學習。世界史上,用7月4日美國國慶日引入學習《美國獨立戰(zhàn)爭》(《世界歷史》第一冊);用7月14日法國國慶日引入學習《法國大革命》。
二、用小故事豐富、完整人物形象
英法在二戰(zhàn)前奴顏婢膝的幫兇面目,集中反映于慕尼黑陰謀。作為英國首相的張伯倫是如何不辭勞苦地制造這起陰謀的:1938年張伯倫已69歲高齡,已近古稀之年。這位暮年老者不幸患有嚴重的心臟病,醫(yī)生認為他不宜乘坐飛機,他也確實從未乘過飛機。但是為了縱容德國侵略,禍水東引,張在1938年9月15日到29日短暫的兩個星期內(nèi),三次乘飛機飛越英吉利海峽,而相反更有意思的是比他年輕20多歲的希特勒卻坐在總統(tǒng)府里等待這位前輩的來臨。
三、用比喻幫助理解歷史事件
例如,把中英《南京條約》中的“開放五口通商”比喻為中國大門上打開了一個窗孔,隨著窗孔的打開,外國商品開始大量傾入,中國的自然經(jīng)濟就此開始解體;“割讓香港島”好比在祖國母體上割肉,中國的領(lǐng)土完整從此遭到破壞;中英《南京條約》就像毒蛇一樣纏著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它又像血吸蟲一樣吮吸著中國人民的血汗。這樣,學生就容易掌握,也記得牢。
四、用“小品”來演繹課文內(nèi)容
我們看趙本山、黃宏、宋丹丹等藝術(shù)家的小品,常常捧腹大笑,回味無窮,印象深刻。那么在課堂上呢?我們完全可以借用小品這種喜聞樂見的形式跨越時間和空間來演繹歷史人物和事件。比如,講述俄國的1861年改革,讓一個學生扮演亞歷山大二世,留著長胡子,高高在上,讓另外一些學生扮演大臣,他們在激烈地談?wù)撛摬辉搶嵭懈母铩Mㄟ^觀看表演,使大家更真切地感受到亞歷山大的帝王風范以及這次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地主貴族的統(tǒng)治。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蔽覈糯逃铱鬃右苍v:“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睔v史教學離不開趣味教學,望廣大歷史教師互相交流,為實現(xiàn)生動活潑的歷史課堂教學而努力。
(作者單位 河北省蠡縣繆家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