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項在厚重的中國民俗史中沉淀并帶有神奇生命力的民俗活動。它是什么時候“閃”進中國民俗史,幾乎無人注意。當有記載可考追溯至明萬歷初年時,當文獻終于記錄了這民間自娛自樂的信俗活動時,它已有400多年歷史。在中國數以百計的被包裝、打造、申遺,為拓展生存空間而吵吵嚷嚷、互不相讓的民俗活動中,張山寨七七會卻生機盎然、一枝獨秀,成為浙中南地區(qū)民間自發(fā)性規(guī)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原生態(tài)民俗陣營里的領頭軍。從來沒有感受過民俗活動在現(xiàn)代生活中有如此大的自我發(fā)展空間和跳躍的自由度。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特別是“中國情人節(jié)”的回歸,每年來七七會談情說愛、觀光游覽的人已經覆蓋縉云全縣,更有來自杭州、溫州、金華、麗水,甚至福建、江西等地的民眾,可達四五萬人之多。一切活動完全由民間百姓自發(fā)組織,自籌資金,自行管理。幾乎不用擔心有什么可以阻擋它每年聲勢浩大,長達3天3夜,高潮迭起的活動。
“張山寨七七會”現(xiàn)存續(xù)于浙江省縉云縣胡源鄉(xiāng)招序村的張山寨,以張山寨獻山廟的“陳十四娘娘”為依托,周邊百姓為祈求婚姻美滿、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正是陳十四誕日之時,都要在這里舉行規(guī)模盛大的“會案”(迎神表演)活動,有40多支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古老民間表演隊伍競相獻藝。
處于縉云縣城東南16公里處的胡源鄉(xiāng)招序村張山寨,屬括蒼山山脈,海拔580米,地勢十分險要,游人登臨,與松為伍,與云為伴,巡視周天,目擊八方,會有飄飄羽化登仙之感。胡源鄉(xiāng)的招序村、東山村和溶江鄉(xiāng)的巖坑村、石上村共有四條長約2.5公里的古道通往張山寨,是“張山寨七七會”活動的必經之路。
因百姓信仰陳十四,“張山寨七七會”長盛不衰。由于活動規(guī)模逐年增大,參加活動人數越來越多,人們?yōu)榱藫尩綗谝恢?,紛紛提前在農歷七月初六夜晚就上張山寨祭拜陳十四,為了目睹第二天的“迎案”表演,他們點篝火、唱山歌、談情說愛,以度漫漫長夜。從此,形成了“張山寨七七會”的守夜、對歌習俗。表演隊伍卻是以先鋒開道,邊走邊演,鞭炮、鑼鼓、號角齊鳴,熱鬧非凡。
“張山寨七七會”的程式分為設立“案壇”、上寨迎轎、巡游祈福、獻戲、山寨守夜、會案表演、祭拜歸位等多個內容。
設立案壇
“張山寨七七會”規(guī)模盛大,案隊眾多,為使民間表演有序進行,民間沿用明萬歷初年確立的主事村點輪值辦法,即確定胡村點、沿路頭點、田洋點、雅江點等為“張山寨七七會”的“迎案”主事村點,每個主事村點由周邊三到六個村組成一個“案壇”,舊時共設有七個“案壇”,后合并為四個“案壇”,壇內設有陳十四娘娘的“行宮”,稱“娘娘宮”。每個“案壇”由輪值首事村負責每年活動的安排,組織“迎羅漢”、“三十六行”、“大蓮花”等民間表演隊伍。
上寨迎轎
每年農歷六月初開始,輪值的首事村要擇黃道吉日,到張山寨獻山廟恭迎陳十四娘娘。迎接時,香案上擺放三牲、紅桃、印餅、糖果等供品。燃香鳴炮,在主事人的指揮下,由四人抬扛娘娘鑾轎,以牌燈為前導,羅傘、掌扇、刀、槍、斧、鉞護衛(wèi)陳十四娘娘座鑾下山,迎放到首事村的“娘娘宮”里,設供桌、供品,日夜由人輪流值守,添香換燭。
巡游祈福
農歷七月初五,“案壇”內各村集中在主事村的娘娘宮前進行“會案”,即迎神表演。每隊表演后都朝娘娘宮跪拜,完畢,燃放鞭炮,敲鑼打鼓,由八人杠抬陳十四娘娘座鑾,各案隊跟隨其后,邊走邊演,在該“案壇”內的各村依次進行巡游祈福。每個村都事先在村口擺好供桌供品,等案隊一到,即燃香點燭,放鞭炮恭迎?!鞍笁眱鹊母鞔宥加瓮旰?,回到主事村,將娘娘神像安放回“娘娘宮”。
獻戲
七月初五開始,輪值村請戲班演戲,戲臺正對著“娘娘宮”,意請陳十四娘娘觀賞。一般連演三到七天,演出劇目以男女愛情題材為主。古時曾請多個戲班斗臺,都是名角云集,絕技紛呈。
山寨守夜
“張山寨七七會”自從有守夜、對歌的習俗,就成了活動的一大特色。在每年農歷七月初六夜晚,大批群眾提前上張山寨安營扎寨,有的為搶燒頭柱香,有的則為求簽祈福,也有的為“圓夢”夜宿獻山廟,還有許多年輕男女則是專為祈求美好姻緣而來的。這種最古典的相親方式至今尚吸引著許多時尚的單身人群。遠遠望去,星光點點,場面慰為壯觀,已成了年輕人最浪漫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會案”表演
農歷七月初七,“會案”表演把“張山寨七七會”活動推向高潮。各村參加“會案”的人們都四更起伙,五更出發(fā)。先聚集在各自的案壇“娘娘宮”前列隊等候,最前面的“羅漢隊”環(huán)形排列,由頭領喊口令、吹口哨指揮,刀、叉、棍、棒一齊頓地,朝“娘娘宮”方向跪拜陳十四,然后,鞭炮、鑼鼓、號角齊鳴,列隊出發(fā)。“案壇”內各隊的行走順序為:案頭牌、案頭旗、先鋒號、大鑼開路,后跟羅漢隊、大聯(lián)歡、秧歌隊、三十六行、十八狐貍等民間表演隊伍,最后由儀仗隊護衛(wèi)陳十四娘娘座鑾起轎。各案隊順著山路邊走邊演,向張山寨進發(fā)。
各“案壇”的案隊共有40多支,約有四、五千人。未到黎明,就到張山寨山腳,一時間,旌旗蔽空,刀槍林立。因上山通道只有4條崎嶇山嶺古道,誰都想捷足先登,搶占鰲頭。為免混亂,歷例規(guī)定:以先登嶺頭,并在叉路口插立案旗者為勝,勝者可優(yōu)先進寨選占中心位置進行表演和祭拜。于是火銃轟響,先鋒長鳴,“哦嗬”聲連天,搖旗吶喊,沖鋒而上,場面熱烈緊張。
到達張山寨后,各案隊按順序在張山廟前繞圈擺陣、獻藝表演,現(xiàn)場高手林立,絕技紛呈。最精彩的莫過于“疊羅漢”表演,緊張刺激,不時博得在場觀眾的陣陣喝彩聲;其次是三十六行、大蓮花、銅錢鞭等傳統(tǒng)古老民間表演,讓觀眾大飽眼福。表演隊伍中上至80多歲的古稀老人,下至三、四歲的稚嫩兒童。整個會場人山人海,鞭炮齊鳴、鑼鼓喧天、氣氛熱烈,整個表演持續(xù)5個多小時。
祭拜歸位
表演活動結束后,四個“案壇”的主事村各自扛抬娘娘鑾轎,送“陳十四娘娘”回張山寨獻山廟,俗稱“娘娘歸位”。歸位時,參加護送“陳十四娘娘”的全體“案隊”人員都要排隊依次向陳十四祭拜。
大隱于市,深藏大山的“張山寨七七會”,歷史悠久,涵蓋了文化娛樂、體育競技、表演藝術、婚姻習俗等諸多內容,且一脈相承,世代相傳,是縉云民俗文化的縮影,也是縉云及周邊民眾民間信仰和文化生活的反映。期間的民間文藝表演規(guī)模宏大,內容豐富,地方特色鮮明,各種藝術表演形式相互交融,具有較高的傳統(tǒng)性和觀賞性。
作為延續(xù)千年,深受群眾喜愛的“張山寨七七會”民俗活動,已深植于當地民眾的心里。它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促進社會穩(wěn)定和諧,對弘揚民族精神、增強社會凝聚力都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對于深入了解浙南山區(qū)社會發(fā)展的歷史,有著十分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雖然民俗活動常被正統(tǒng)藝術家詬病“膚淺”,但決不能否認這一品種中的精品,“張山寨七七會”民俗活動的內容與題材都與百姓的情趣與信仰有關,讓百姓喜聞樂見,已成為當地百姓精神世界中一曲斷斷續(xù)續(xù)卻總是不絕于耳的鄉(xiāng)音,任時光流轉,歲月變遷,都無法擺脫民眾信仰所敘述的聲音,它將成為民俗活動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