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作為文化宣傳的前沿陣地,是聯(lián)系歷史、現(xiàn)代和未來的場所,
不同主題不同陳列承載了人們世代相守銘刻于心的古都記憶,
濃重的地方風情體現(xiàn)了個性的地域文化。
在許多人感嘆地方博物館陳列內容形式大同小異、千篇一律之時,
首都博物館參觀者絡繹不絕,
豐富的展覽、精彩的互動活動,以及難得一見的臨時展覽,
迎來了一批批中外游客和生活在北京的“回頭客”,
6年突破550萬人次的訪問量創(chuàng)下了博物館業(yè)界輝煌的成績。
盡管北京曾經是六朝古都和當今的首都,有著先天的優(yōu)勢,但作為一個地方博物館,
他們是通過何種手段增加了展覽的吸引力,
提高了觀眾的觀展興趣,
拓展了文物的文化深度與廣度,
業(yè)已成為了博物館界共同學習和關注的話課。
為此我們走進了這個濃縮了數(shù)百年文化藝術精華的殿堂——首都博物館,
與首博副館長、新聞發(fā)言人黃雪寅女士共同了解這里的奧秘。
黃雪寅簡介:
赴美學者,現(xiàn)任首都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專長以歐亞草原帶青銅器金銀器、中國古代北方草原民族與長城地帶各民族的關系、鮮卑文化、金元時期文化及當今中國博物館臨時展覽策劃與實施的國際化標準等為主。
01
首都博物館有著先天優(yōu)勢,紫禁城腳下收藏著最好的藝術品。但這里又有其特殊性,它挨著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博物館這樣高級別的博物館,首博的地位也會受到一定限制。如今絡繹不絕的人流涌向首博,我們不禁要問:首博的自身的優(yōu)勢到底在哪里?
黃雪寅:首博是作為國內新建設博物館的典型,建設之初就受到了各界領導的重視,政府更是給予了大力度的支持。首都博物館從開始的選址、建筑設計、人員配備到建設完成后的安保、語音導覽、文物庫房等專業(yè)設備都有著較高的標準,其建設是具有前瞻性的。新館落成時,數(shù)字化、多媒體、網(wǎng)絡等現(xiàn)代科學技術在館內得到了全面應用,使得博物館走向了信息化、智能化。在對外交流上,亞洲多個國家都把首都博物館作為一個博物館界交流和學習的經驗典型。
首博在得益于較高水平硬件的同時,也有著較高的軟件管理水平,兩者較好的結合是隨處可見的。從接待、展示到服務等細節(jié),博物館工作人員都需要有較高職業(yè)素養(yǎng)和很強的實踐經驗。我們轉變人才知識結構,讓他們在行業(yè)內不斷充電,將實踐性的專業(yè)知識與博物館行業(yè)需要相融合。6年來,博物館分層次分區(qū)域鍛造出了好的管理體制,并培養(yǎng)出了優(yōu)秀的運營團隊,這成為了我們最突出的優(yōu)勢。我們引進了具有豐富經驗的中青年專業(yè)人才,充實一批不同專業(yè)具有較高學歷的青年人才。為了提高年輕人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科研能力,我們請來國內博物館界知名專家,帶領我們中青年隊伍進行課題研究、項目調研、學術研討,形成寬松、良好的學術氛圍。先后進行了文物技術保護、工業(yè)遺產調查、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等項目,出版學術著作40余種。
02
首都博物館是如何區(qū)別于其他博物館吸引觀眾,展現(xiàn)自身特色的?
黃雪寅:在長安街上,有世紀壇、軍事博物館、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民族文化宮諸多的博物館,我們不能與其他博物館雷同,首先要明確自身定位。我們定位是城市博物館,是展示北京歷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舞臺,是百姓寓教于樂的場所,同時 “古都北京#8226;歷史文化篇”、“古都北京#8226; 城建篇”、“京城舊事#8226;老北京民俗”三個基本陳列和圍繞上述基本陳列的八個以文物類別劃分的專題陳列。展覽要吸引觀眾就要做好與觀眾互動,這不僅僅體現(xiàn)在觀眾參與上,還包括展覽內容、形式設計、社教活動等一切有利于觀眾深入淺出了解文化知識的工作中。小到展覽人工照明的明暗是否符合老人視覺要求、牌子的解說詞能否讓中小學生理解,大到臨時展覽的前期調研,我們都會尊重觀眾意見。作為城市博物館,要體現(xiàn)出文化價值,就要做好這些文化的大眾性、普及性工作。
在國家博物館改造期間,我們也承擔了奧運會和建國六十周年展覽、香澳回歸十周年展覽、上海世博會宣傳展、“世界文明瑰寶”、阿拉伯藝術展、“美洲豹崇拜”等眾多大型涉外和國際化展覽項目,通過精心的內容設計和獨特的呈現(xiàn)方式,讓文化活動更加活潑、動人。
為配合建黨90周年我們組織了“奔向光明——北京地區(qū)革命足跡展”,并創(chuàng)新了展覽形式。原來只在展館進行的展覽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的主展地是在首博,在看這個展覽的過程中觀眾就會發(fā)現(xiàn)有一部分內容在展館里是看不到的,比如談到李大釗,我們就會提示觀眾在李大釗的故居有展覽,你要進一步了解李大釗,就去李大釗故居,要走出去看;還有新文化運動那就要去紅樓看……我們選了13家遺址地,組織觀眾免費實地參觀,同時我們在每個地方都做了展板和多媒體片子,與主展場的內容形成互補。在各個場館都有我們培訓的講解員,也跟當?shù)氐闹v解員合作,這樣對博物館的整體水平是一個帶動。我們是為城市市民服務的,我們要做的是能夠讓觀眾參與和理解的文化。
03
現(xiàn)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我們也看到首都博物館里有老北京民俗展覽,想了解一下博物館是如何將文化理念與展覽實體對接,來實現(xiàn)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宣傳的?
黃雪寅: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首博的一項重要業(yè)務工作。非遺在首博的研究、展覽、活動三個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體現(xiàn),我們承擔著國家和市政府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課題研究,同時針對課題項目階段性成果我們也要進行展示。
我們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展示一體化,在首博基本陳列“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廳,京劇與老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立體豐富。北京民俗展區(qū),傳統(tǒng)玩具小雞啄米、兔爺、風車、空竹、拉洋片等展示,讓觀眾可以親自動手游戲其間。
在非遺保護展示上,首都博物館做出新嘗試,推出活化展覽。為了拉近觀眾和非遺的距離,首博與北方昆曲劇院合作進行了為期一年的昆曲折子戲展演。2006年,婉轉低回的吟唱響徹首博五樓小戲臺,開放的“后臺”讓觀眾實現(xiàn)了與昆曲的全方位親密接觸。化妝師現(xiàn)場邊畫臉譜邊做講解,這是哪個人物,為什么如此扮相,臉譜是如何表達人物氣韻的。舞臺上,演員甩袖、捻扇等優(yōu)美動作,引得觀眾嘖嘖贊嘆。舞臺講解為您闡述戲曲知識,什么是甩袖、為什么甩袖,以及甩袖的文化背景,給觀眾一個生動的體系化認知,讓新一代人知道昆曲的文化內涵和底蘊,知道它美的由來,讓知識在不經意間得到擴充。
臨時展覽是基本陳列的拓展和延伸。每年春節(jié),首博舉辦的博物館過大年生肖展,也是非遺宣傳的重要內容。從鼠年開始到今年龍年,這里不僅有展示,還特別設置了游戲、木偶劇、DIY制作等互動內容,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帶孩子走進博物館,讓家庭在文化活動中感受年節(jié)。在5·18博物館日和6·10世界遺產保護日,我們作為非遺保護和傳播的平臺請來了民間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來做演示,讓觀眾親自參與切實感受。
04
您能否介紹下西方博物館運營與我國博物館運營有哪些不同?哪些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黃雪寅:我赴美期間參觀了不少博物館,其中較為著名的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是私立的博物館,它是采取董事會的運營方式,其很多資金是靠社會的贊助。我們不一樣,像首都博物館依靠北京市財政的全額撥款。首博免費開放以后國家在這一方面的資金投入很大,我們是收支兩條線,創(chuàng)收的要全部交給國家,需要做項目國家再撥款給你??梢哉f,國家、市政府對我們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只要是經費預算合理的好項目,都得到政府的扶植。
在展覽方面,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做一個大型展覽,差不多要花6年的時間,而在我國這種大型的展覽準備時間最多三四年。在大都會博物館我所接觸的研究員和策展人員,都把博物館這個事業(yè)看得非常崇高!當他們將所做的研究呈現(xiàn)給觀眾時,會充分考慮到觀眾的認知度。展覽關鍵是用什么方法來感染觀眾,能給觀眾帶來些什么?在這方面他們會做全面的分析和論證,他們工作值得借鑒。他們對觀眾負責,不僅是在內容設計上,還包括宣傳、出版物、紀念品開發(fā),以及全方位服務觀眾的理念上,這給了我很深的啟示。
05
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傳播與西方相比,重知識灌輸而少啟發(fā)思考。有些人曾說過我們的博物館是死的,是專家學者自說自話的場所。首都博物館是如何做好文化項目,贏得觀眾認可的?
黃雪寅:首博要做的是有特色的展覽。我們所承接的活動、展覽主要是三類,一類是引進的展示,主要為國家級或北京市政府的大型文化展覽;一類是首博與各地方合作開展的特色展覽;還有一部分是我們自己選擇的項目做自創(chuàng)展覽。
不論是哪類展覽,我們都不能讓人們對博物館展覽內容感到疏離,這就要我們在展覽籌備的前期下功夫,比如一些科研項目階段性成果展示,它跟人們的生活聯(lián)系很少。首博每一個展覽都事先要做策劃分析,我們要做的文化產品需蘊含豐富的文化底蘊,這就必須考慮一系列問題。一個展覽的舉辦實質要達到什么目的?要給觀眾傳達什么信息?展覽很多主題是人們所不熟悉的,如何定位觀眾才會接受?采取何種展示方式才能使觀眾理解并喜愛?觀眾看完以后能收獲什么?這是我們要明確并做到的。如果做一個展覽,觀眾看了根本不喜歡,就起不到任何教育意義,那這個策劃就是失敗的。
博物館是呈現(xiàn)美的地方。我們要求展覽內容設計舒適、美好、獨特的同時,不但要通過廣告、宣傳、網(wǎng)絡等立體的傳播方式將觀眾引進來,還開著流動大篷車主動走出去,走進在平谷社區(qū),讓觀眾能近距離感受到博物館的魅力。作為城市博物館,從整體到個人首博將服務意識灌輸?shù)搅瞬┪镳^的每一根“神經”。首博開館之初需要一周預約時間,接待量僅為3000人。在許多外地游客反應頗感不便的情況下,經過幾輪調整,2010年首博不但實現(xiàn)了當天預約,接待人數(shù)也提高到6000人。這里為老人提供老花鏡,雨天為觀眾準備雨傘,為殘障人士提供便捷通道,為盲人安排適合的展覽,親切溫暖、優(yōu)雅大方的工作人員讓你有到家的感覺。
06
除了文化、藝術、歷史類的固定展覽,首博的臨時展覽也是精彩紛呈。我對“百工千慧——中國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成果展”印象比較深刻,像這樣好的展覽應該有更多,所以想了解一下,對于臨時展覽我們有什么標準和要求,如何保證和吸引高水平的展覽項目走進首博?
黃雪寅:首博根據(jù)自身定位,接納凡是反映北京歷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以及國內外擁有豐富文化底蘊的展覽項目,力求能給北京市民呈現(xiàn)出一個個不同的精彩文化。北京160多家博物館,我們引進的文化項目都要與首博的定位相符。比如去年的“海參——華人、望加錫人、澳洲土著人的故事”展,盡管主題是海外貿易,但更多反映的是印加土著人的生活和民俗文化。展覽需要好的定位與切入,而這也正是我們要做的。
你知道文物年代是如何測定的嗎?你知道水下沉船是怎樣打撈的嗎?你知道如何運用現(xiàn)代探測技術描繪出古代的城市規(guī)劃或者墓葬內部的具體情況嗎?這一系列妙趣橫生的問題都能在首博2010年“百工千慧——中國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成果展”上就能得到答案。作為文化遺產科技保護的階段性成果展示,此次展覽設計尤為重要。首博通過大量圖片、實景模擬、再造模型、多媒體展示等手段,以明快簡潔、通俗易懂的語言,讓觀眾感受到被遺忘和誤傳的歷史記憶。文保研究成果通過展示,被科技這面放大鏡將還原的真真切切。
07
在文化交流活動中,我們博物館還做了哪些新嘗試?
黃雪寅:我們在文化產品、紀念品的開發(fā)上都做了很多的思考和實踐。首都博物館非常重視文化產業(yè)這一方面,我們有一個理念就是:首都博物館,我的博物館。我們要讓每個老百姓走進首都博物館就像走進自己的家一樣,同時把首都博物館作為一個大的文化項目來對待。我們還有一個觀點就是:引進觀眾看展覽,同時觀眾走出博物館以后要把博物館帶回家。帶什么呢?可能是紀念品、圖書,也可能是一頓文化大餐。我們就是想盡辦法讓文化融入到每個市民的生活中,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水平。
讓觀眾將博物館帶回家。我們這里超過3個月的展覽,都要進行文化產品開發(fā),而這些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的開發(fā)是圍繞著當時展覽和相關文化主題進行的,這些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凝聚了豐富文化底蘊。北京市政府對項目經費給予了全力支持,只要是有利于觀眾的創(chuàng)意產品,觀眾在沒有經濟壓力的前提下,都是可以買到的。
首博作為文化知識大眾傳播平臺,不斷嘗試每一種適合的信息化傳播手段。2007年,“盧浮宮珍藏展——希臘文物珍品”上,首博將博物館展覽與觀眾的實際生活相連接,通過現(xiàn)場手機短信有獎問答活動,讓觀眾體驗了信息化的趣味。
08
首都博物館是一個大眾的博物館?,F(xiàn)代人們獲取歷史知識的渠道很多,有書本、網(wǎng)絡、視聽等方式,您認為在現(xiàn)代信息多元化的時代,博物館有哪些不可替代的作用?
黃雪寅:博物館要起到“傳承歷史、帶動現(xiàn)實”的作用。作為現(xiàn)代博物館,就需要我們改變傳統(tǒng)的傳播方式,應用信息化高科技,展示、宣傳文化內容。在學術界,發(fā)表一篇非常有分量的專業(yè)論文是一種貢獻。而在博物館界,能把最新的文化研究成果變成一種通俗易懂的展覽,給觀眾以文化認知和啟迪,也是一種貢獻。觀眾能夠通過展覽去了解、發(fā)現(xiàn)、探索,得到藝術、歷史的熏陶,是博物館工作的價值體現(xiàn),其意義更無法用金錢來衡量。
作為北京最重要的公共文化藝術空間,首都博物館新館建成6年來,不斷實現(xiàn)著博物館職能的最大化。它不僅在于收藏和展示,還肩負著整理、修復、研究北京歷史文化遺產的重任,并為國內外觀眾提供了高質量的社教、休閑與公共服務。首博運用全新的設計理念,突破枯燥的展陳模式,利用現(xiàn)代展陳技術和手法,營造不同類別的陳列氛圍,給觀眾以體驗式的參觀經歷,從而實現(xiàn)著自己城市博物館雅俗共賞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