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該異常受區(qū)內北東向構造控制,與葫蘆田復式巖基亦有一定的關系。異常元素異常分布多在區(qū)內已知礦點的上游地區(qū),且范圍遠遠超出礦點影響區(qū),其找礦遠景甚好,推測是北西向構造帶與接觸帶復合型錫多金屬礦引起。對于尋找錫石硫化物型錫多金屬礦具有前景。
關鍵詞:銅多金屬;地球化學;
廣東省豐順縣尖筆山地區(qū)位于于坪上斷裂與潘田斷裂西南部所夾部位的中間部位,屬粵東沿海大埔—惠來構造巖漿帶。
1 區(qū)域地質背景
本區(qū)處于濱太平洋構造區(qū)域的華南褶皺系與東南沿海褶皺系交接地帶。在地質發(fā)展史上,本區(qū)主要經歷了活動大陸邊緣帶發(fā)展階段(燕山-喜山旋回)。這個時期庫拉板塊、太平洋板塊先后以不同的方位、不同的方式對歐亞大陸板塊發(fā)生俯沖和碰撞作用。在這個俯沖與碰撞的構造背景上,本區(qū)的沉積建造與改造、構造活動、巖漿侵入與噴發(fā)活動都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1.1 區(qū)域地層
區(qū)內地層出露不全,主要有侏羅系、白堊系等,出露面積1192.4km2,占測區(qū)總面積52.8%。地層區(qū)劃屬華南地層區(qū)沿海地層分區(qū)、西北部小部分屬武夷地層分區(qū)。
1.2 區(qū)域構造
調查區(qū)位于粵東地區(qū),處于東西向豐良—佛崗構造巖漿巖帶與北東向連花山斷裂帶的交匯部位。區(qū)內有北東向、北西向構造兩組構造。主要的構造形跡有褶皺、斷裂(韌性、脆性)等。
褶皺構造有赤風向斜:位于潮安縣赤風至豐順縣阝留隍一帶。軸線呈東西走向,東段受北東向構造線影響,方向偏轉為北東東向。出露長約25公里,寬8-10公里。軸面向南傾,傾角70°左右。向斜西端翹起,為不對稱的短軸向斜。北翼巖層向南傾,傾向在南東160°-南西220°之間,傾角30°左右;南翼巖層向北頃,傾向在北東20°-40°之間,傾角50°左右。
古巷-澄海斷裂:位于1:5萬阝留隍圩幅和潮州市幅大窩山崠-留隍-意溪一帶,向南西延伸至圖外,呈北西320°方向展布,延伸長約60公里,北西段可見出露長15公里。斷裂通過下侏羅統砂頁巖及燕山晚期第二次花崗侵入巖,兩者為斷裂接觸。巖石強烈破碎,呈角礫狀,角礫成分為砂巖、粉砂巖,由鐵質硅質膠結。沿破碎帶有石英脈侵入。巖脈走向北西300°-330°,傾向北東,傾角55°。脈寬5米,可見長2公里。脈中有一組與脈壁平行的裂面,光滑平直,另一組與巖脈垂直。后期斷裂多次活動,脈石英及花崗石破碎成角礫狀,硅質膠結。
四斗田斷裂:位于1:5萬豐順幅潘田斷裂東部四斗田一帶。呈北東50°方向展布,延伸長約10公里。斷裂通過下侏羅統砂頁巖,上侏羅統火山巖及燕山晚期花崗巖。兩側砂頁巖產狀變化大,巖層呈波狀彎曲,構造透鏡體及擦痕發(fā)育。硅化角礫巖,角礫狀構造,角礫由脈石英碎塊組成,即石英脈貫入,經再破碎后又被硅質膠結而成。斷裂面呈舒緩波狀,伴生北東70°-85°及北西340°-350°兩組扭裂,呈弧形彎曲,帚狀裂隙發(fā)育。
1.3 巖漿巖
區(qū)內出露主要花崗巖為阝留隍巖體,呈不規(guī)則狀展露于北東向構造帶。出露面積約44.7平方公里,約占本次侵入巖面積的3.5%。巖體出露的主要巖石是細粒斑狀角閃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往邊緣局部出現細粒(微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和花崗斑巖(圖1)。
2 尖筆山綜合異常(AS8)
2.1 地質特征
該異常處于坪上斷裂與潘田斷裂西南部所夾部位的中間部位,屬粵東沿海大埔—惠來構造巖漿帶。異常區(qū)出露上侏羅統流紋質火山碎屑巖和英安-流紋質火山碎屑巖夾少量火山碎屑沉積巖。異常東邊為燕山期葫蘆田復式巖基,巖性為中粒黑云母花崗巖。區(qū)內北東向構造發(fā)育,已知礦點有大寶崠鉛鋅礦、尖筆山銅礦、東秀茶場鐵礦。大寶崠鉛鋅礦脈產于流紋斑巖內的北東向構造裂隙中,長150m,寬30—50m,上部為褐鐵礦,向下漸變?yōu)槭⒚},見很多孔洞,呈網絡狀,含鉛2%,圍巖具高嶺土化,硅化和褐鐵礦化,為熱液裂隙充填型。尖筆山銅礦產于花崗巖中的堇青石黑云母角頁巖捕擄體裂隙中,呈北北西—南南東伸延,近于直立,長約45m,寬2m,見磁黃鐵礦、毒砂、黃銅礦,具褐鐵礦化、綠泥石化,為熱液裂隙充填型。東秀茶場鐵礦為層狀礦體,礦石礦物主要為浸染狀磁鐵礦,圍巖有矽卡巖化,全鐵含量為45-50%,為火山沉積型。另有揭東大寶山錫礦礦化點一處,位于豐順東西向構造巖漿帶南側,礦化體呈東西走向,為熱液型礦床,現已停采。
2.2 地球化學特征
該異常由Sn、Bi、W、Mo、Cu、Pb、Zn、Au、Ag、As、Sb等13元素組成(表3-16、圖3-8),異常主要呈近等軸狀,形狀相對較規(guī)則,各元素異常規(guī)模大,濃度分帶明顯。Cu、Pb、Zn、Au、Ag、As、Sb、Mn異常套盒較好,均呈北東向展布,Au異常規(guī)模稍小,Mn濃集中心不十分明顯,整體來看,高值點吻合較好。W、Mo、Bi、F三級濃度分帶明顯,從內、中帶來看,均呈近東西向分布在巖體的內外接觸帶上。Sn濃集中心不明顯,但規(guī)模較大。異常分布與已知礦點吻合較好,為明顯礦致異常。根據區(qū)內成礦地質條件和異常類別劃分原則,該異常為 類異常。
2.3 異常解釋推斷
該異常受區(qū)內北東向構造控制,與葫蘆田復式巖基亦有一定的關系。異常元素異常分布多在區(qū)內已知礦點的上游地區(qū),且范圍遠遠超出礦點影響區(qū),其找礦遠景甚好,推測是北西向構造帶與接觸帶復合型錫多金屬礦引起。對于尋找錫石硫化物型錫多金屬礦具有前景。
注:異常下限(T)為剔除±3倍離差后的算術平均值與2倍剔除±3倍離差后的標準離差之和;襯度為異常強度與異常下限之比;規(guī)模為襯度與面積之積;面積單位km2;Au、Ag單位為10-9;其它元素單位為10-
圖2 尖筆山異常剖析圖
經資料收集及礦點檢查。大寶崠鉛鋅礦脈產于流紋斑巖內的北東向構造裂隙中,長150m,寬30—50m,上部為褐鐵礦,向下漸變?yōu)槭⒚},見很多孔洞,呈網絡狀,含鉛2%,圍巖具高嶺土化,硅化和褐鐵礦化,為熱液裂隙充填型。尖筆山銅礦產于花崗巖中的堇青石黑云母角頁巖捕擄體裂隙中,呈北北西—南南東伸延,近于直立,長約45m,寬2m,見磁黃鐵礦、毒砂、黃銅礦,具褐鐵礦化、綠泥石化,為熱液裂隙充填型。東秀茶場鐵礦為層狀礦體,礦石礦物主要為浸染狀磁鐵礦,圍巖有矽卡巖化,全鐵含量為45-50%,為火山沉積型。另有揭東大寶山錫礦礦化點一處,位于豐順東西向構造巖漿帶南側,礦化體呈東西走向,為熱液型礦床,現已停采。
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綜合異常由Sn、Bi、W、Mo、Cu、Pb、Zn、Au、Ag、As、Sb等13元素組成,異常主要呈近等軸狀,形狀相對較規(guī)則,各元素異常規(guī)模大,濃度分帶明顯。Cu、Pb、Zn、Au、Ag、As、Sb、Mn異常套盒較好,均呈北東向展布,整體來看,高值點吻合較好。W、Mo、Bi、F三級濃度分帶明顯,從內、中帶來看,均呈近東西向分布在巖體的內外接觸帶上。異常分布與已知礦點吻合較好,為明顯礦致異常。
該異常受區(qū)內北東向構造控制,與葫蘆田復式巖基亦有一定的關系。異常元素異常分布多在區(qū)內已知礦點的上游地區(qū),且范圍遠遠超出礦點影響區(qū),其找礦遠景甚好,推測是北西向構造帶與接觸帶復合型錫多金屬礦引起。對于尋找錫石硫化物型錫多金屬礦具有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