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以某高層建筑的沖孔樁基礎檢測流程作為實例,對遇到的各種質量檢測問題如何依據(jù)國家規(guī)范和程序進行解決作出詳細分析解讀。
【關鍵詞】沖孔樁;驗證;擴大檢測
1 工程概況
某高層建筑為框剪結構,主體為30層,地下室1層,分A、B兩塔樓,占地約3300m2。工程位于南距北江約500m,屬沖積平原地貌?;A采用沖孔灌注樁,主樓部分的樁徑¢1000mm,樁數(shù)為190根,單樁設計承載力特征值圍4500kN,裙樓部分的樁徑¢800mm,樁數(shù)為69根,單樁設計承載力特征值圍3300kN,樁端持力層為微風化石灰?guī)r,樁端入巖深度不小于1d。
2 檢測過程
根據(jù)《建筑基樁檢測技術規(guī)范》JGJ106-2003及《建筑地基基礎檢測規(guī)范》DBJ15-60-2008的相關要求,制定了相應檢測方案。
低應變法檢測法抽取了64根基樁普查檢測其完整性。檢測結果顯示,42根I類樁,66根II類樁,9根III類樁(A棟的樁號為14#、27#、55#、68#、134#、137#、139#、144#、2#2、26#、58#、94#、105#,B棟為112#)。
由于低應變法未能詳細確定II、III類樁的缺陷的具體類型,必須結合鉆芯法檢測其樁身缺陷的類型,樁身強度及樁端持力層。鑒于《建筑地基基礎檢測規(guī)范》DBJ15-60-2008的3.7條規(guī)定了III類樁必須進一步確定其樁身缺陷對結構承載力的影響程度,因此鉆芯法檢測方案選點時考慮了驗證III類樁其樁身缺陷的類型。
根據(jù)規(guī)范要求,A棟選取了13根基樁進行鉆芯法檢測(其中包含了8根III類樁)。樁身砼完整性結果顯示:4根II類樁;6根III類樁(樁號為14#、27#、55#、68#、94#、105#)樁身有小部分夾泥、芯樣不完整,且溝槽連續(xù);2根IV類樁(樁號為137#、58#)樁身有蜂窩夾泥,且芯樣松散不連續(xù);所有樁的樁身砼強度均符合設計要求。(注:A、B棟樁是分別編號)
B棟選取了13根基樁進行鉆芯法檢測(其中包含了1根III類樁)。樁身砼完整性結果顯示:3根II類樁;9根III類樁(樁號為50#、82#、112#、114#、15#、87#、93#、98#、105#)樁身有夾泥、芯樣不完整,且溝槽連續(xù);1根IV類樁(樁號為27#)樁身有蜂窩夾泥,且芯樣松散不連續(xù);所有樁的樁身砼強度均符合設計要求。
至此,該工程的基樁檢測已有初步的結果,市質量監(jiān)督站組織建設、施工、監(jiān)理、設計、勘察各方責任主體開會確定:A棟的III、IV類樁缺陷范圍較小,可通過高應變法檢測判定其樁身缺陷及單樁承載力;B棟的鉆芯檢測結果中III、IV類樁較多,且缺陷范圍較大,按照《建筑地基基礎檢測規(guī)范》DBJ15-60-2008的3.6條相關要求,“當檢測結果不滿足設計要求時,應進行擴大檢測。擴大抽檢應采用原抽檢用的方法或準確度更高的檢測方法”,于是對B棟增加6根樁作為擴大鉆芯檢測。
B棟擴大鉆芯檢測的結果顯示:3根II類樁;2根III類樁(樁號為16#、35#)樁身有夾泥芯樣粗細骨料不均勻,表面蜂窩且局部溝槽;1根IV類樁(樁號為73#)樁身有蜂窩夾泥,且芯樣松散不連續(xù)。
市質量監(jiān)督站組織建設、施工、監(jiān)理、設計、勘察各方責任主體開會討論,分析III、IV類樁較多的原因以及后續(xù)檢測方案的確定。經(jīng)過各方反復分析論證,判定樁身缺陷較多(夾泥,蜂窩現(xiàn)象)的原因有以下兩條:1)清孔時泥漿密度和粘度的太低,泥漿置換過快,導致塌孔;2)混凝土澆筑時導管提升速度過快。
各方商討調整方案:對A、B棟多次鉆芯法檢測為III、IV類樁中存在明顯缺陷的6根樁(A棟:14#、27#、58#、68#、94#、134#、137#、139#、144#、B棟:73#)采用高應變法檢測,并選取了B棟93#、27#樁(在III、IV類樁中具有一定代表性)進行豎向抗壓靜載試驗。
高應變檢測結果顯示:A棟14#、137#樁有明顯缺陷,完整性為III類樁;14#樁豎向抗壓承載力偏低,不滿足設計要求;137#樁樁底軟弱,無法提供承載力。其余為I、II類樁,且承載力滿足設計要求。鑒于A棟豎向抗壓靜載試驗方案中的2根樁未選定部位,于是選擇A棟14#、137#樁進行靜載試驗。
豎向抗壓靜載試驗結果顯示:A棟14#樁,B棟93#、27#樁豎向抗壓承載力滿足設計要求,137#承載力不滿足設計要求,各方責任主體再開會確定A棟118#、129#進行擴大檢測,結果顯示其承載力滿足設計要求。
對于A棟137#樁,建設單位委托勘察單位對該樁四周布置3個超前鉆孔,重新對其地質進行勘查。超前鉆勘察結果顯示,1、3號孔與2號孔的微風化石灰?guī)r深度相差約2米,該樁的樁底持力層為陡斜坡面,其下為一個5米深的溶洞,樁底部分未嵌入微風化石灰?guī)r。因此可以解釋為何高應變法試驗時無法檢測其承載力,而豎向抗壓靜載試驗時該樁受力后滑移,導致承載力不足。
市質量監(jiān)督站組織各方,根據(jù)所有的檢測結果開會商定:對137#樁進行原位重新沖孔,并灌注砼填充其溶洞后重新澆筑該樁;對所有判定為III類的樁均采用高壓灌漿補強處理;補強后再抽取A棟137#、14#樁進行鉆芯法檢測。其后該檢測結果顯示完整性及承載力滿足設計要求。
至此,該工程的基樁檢測已基本完成,根據(jù)《建筑基樁檢測技術規(guī)范》JGJ106-2003及《建筑地基基礎檢測規(guī)范》DBJ15-60-2008的相關要求,可判定該工程的基樁檢測符合規(guī)范要求。
3 后續(xù)跟蹤
鑒于該工程樁基礎檢測的復雜性,筆者認為應該通過沉降觀測對沉降量和沉降差嚴格控制,故該工程沉降觀測從上部結構施工開始到工程竣工結束一直進行跟蹤觀測。從沉降資料分析,不僅各測點沉降量小,其最大沉降量僅為7mm,且各測點相鄰沉降差也很小,滿足設計要求。
參考文獻
[1]《建筑基樁檢測技術規(guī)范》JGJ106-2003
[2]《建筑地基基礎檢測規(guī)范》DBJ15-6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