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設計中存在一個永恒的辯證關系,即建筑形式和功能的對立與統(tǒng)一。這也是建筑理論與設計研究的重心,本文分別從使用功能和審美形式兩方面分析了人們對建筑的理性要求,并通過優(yōu)秀建筑實例及設計理論,闡明了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通過經驗總結提出了一些建設性建議和想法。
關鍵詞:形式;功能;對立統(tǒng)一;建筑學
1 概述
古今中外,建筑設計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潮流。出現(xiàn)并貫穿于建筑設
計全程的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各種制約因素與業(yè)主訴求交織在一起,經常讓建筑師們感到應接不暇,甚至進退維谷。而其中建筑形式和功能,何者處于主導地位,何者才是這一平衡關系的關鍵,是我們建筑從業(yè)者一直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而要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必須透過現(xiàn)象看其本質內容,對形式、功能兩方面的要求分別進行深層次地剖析,參照成功的建筑設計方案,學習其如何化解矛盾,合理表達的基本規(guī)律,從而建立科學的建筑觀。
2 建筑形式與功能的本質與要求
1、建筑形式的本質和要求
美學中對形式的定義,是泛指審美對象這里就是建筑或者建筑群體的整個感覺存在,也就是視、聽或觸覺感知的實體,是有具體內容,而非虛無縹緲的美學表達??v然“功能主義”也一直被國際建筑界部分激進的建筑師認為是現(xiàn)代主義建筑的一個重要特征,甚至是終極目標,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源遠流長的中外建筑歷史的長河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引人注目的現(xiàn)象往往卻是建筑造型與風格的巧妙工藝和交迭更替。這一切正如一位著名英國建筑歷史理論研究學者Parick?Newkingson所說:“對于追求領導潮流的優(yōu)秀建筑師來說,常有的訴求和中心的難題,是要為那個時代人們找到一種反映時空變更的建筑風格”。
舉一個典型而有力的例子來說明這個經驗真理,基督教統(tǒng)治下的歐洲中世紀高聳的教堂,為了追求形式的神圣崇高,造型奇特裝飾繁復,而內部空間十分狹窄高聳,如果單純從它的使用功能考慮,宗教祭祀活動即使在比實際高度低十倍的空間下也不影響其使用。但如果當時的人們不對宗教建筑形式美有這樣偏執(zhí)的追求,那么今天整個歐洲恢弘神秘的宗教藝術氣息也將蕩然無存。在我國古代對建筑形式美的追求也曾到達相當的高度。漢高祖劉邦時期營造未央宮殿的大臣蕭何就說過這樣一句話:“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p>
由此可以知道,在進行形式設計時,建筑師應該充分考慮自己的藝術意圖,這個問題不是隨心所欲,或者因需造型而草率決定的,具體地說就是形式與審美的需求要與建筑的功能性質相適應,體現(xiàn)其性格特征。如居住建筑應處理得寧靜、親切;商業(yè)建筑應處理得明朗、開放。如果不能解決形式與功能不和諧的矛盾,抑或簡單粗暴的把所有建筑都鑄成一個模子一種表情的形式中去,結果必然是抹殺了建筑的形式美感與個性特征,導致建筑千篇一律,推而廣之甚至最終會使城市失去原有肌理,變成千城一面。
2、建筑功能的本質和要求
建筑設計的最直接的目的是滿足使用者的功能需要。一棟建筑,從小的方面來看,可以用來滿足個人或家庭的生活起居需要;放到大的方面,公共建筑還要滿足各種社會需要。不同類型的建筑因其各自針對的目標人群和使用性質的不同,所提出的功能目標和要求也是各種各樣的,并且隨著時代發(fā)展而時時刻刻都在變化和改進中的。而這些要求常常給建筑師們帶來諸多限制,比如只能采用與之相適應的合理經濟的空間組合形式,建筑設計必須充分考慮一些規(guī)范類的因素,來保證這些功能要求的實現(xiàn)。
就拿現(xiàn)在大家喜聞樂見的電影院、歌劇院、體育場來說,按照其功能特點和觀眾容量規(guī)模的特質,往往必須以大跨度、符合聲學規(guī)律的結構形式來組合空間。特別是在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對建筑提出了許多前所未有的功能要求和形式挑戰(zhàn),比如3D甚至4D巨屏電影院,不斷地驅動建筑行業(yè)技術與設計的創(chuàng)新。這一趨勢也在不斷與舊的形式發(fā)生矛盾沖突,最終淘汰和否定不合時宜的建筑空間形式。不論是建筑行業(yè)的從業(yè)者還是普通的老百姓,由于先入為主的觀點,常常會對新功能,新造型感到排斥。但我們不應只用感性的思維來渴求新功能、新形式的建筑。因為建筑功能靈活多變的本質,它的變化和發(fā)展可以自發(fā)的催生新的建筑美學。
3、建筑的整體性
西方定義的建筑三要素是:“實用、堅固、美觀”,即建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的創(chuàng)造與建筑的物質功能和藝術形式的雙重要求密不可分。這兩個內部矛盾彼此關聯(lián),相互依托,有時相互排斥,有時又相互吸引,最終必然是共同成就一個完美的內外空間形式。好的建筑設計離不開整體意識。即設計者能最大程度的兼顧二者的需求,它應具有開朗簡潔、個性鮮明的形式,嚴謹的比例關系,精致的細部處理以及功能合理性的和諧統(tǒng)一。在中國不乏具有較強建筑整體性的優(yōu)秀建筑案例,比如唐代大氣磅礴的木結構建筑,作為結構部件的“斗拱”不但提供的結構的使用功能要求,同時也滿足人在欣賞和使用建筑時感官產生的精神層面和審美方面的藝術訴求?!岸饭啊钡男问饺鐚嵉胤从称涔δ?、材料和結構,如下圖所示:
中國建筑這種和諧、真實、有機的設計觀點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初見端倪,成為東方傳統(tǒng)建筑美學的基本評判模式,一直延續(xù)至今。
3 形式與功能結合的科學表達與實例分析
不論哪個時代,建筑形式與空間都要在合理科學的基礎上保證統(tǒng)一,實現(xiàn)完美的結合。即古典建筑為什么會產生其獨特持久的形式美,是因為它既能提供宜人的使用空間,又能滿足人們對各種建筑的普遍精神訴求。但是如果盲目的將新的功能隨意塞入在傳統(tǒng)的建筑形式中,其結果必然是表里不一,內部空間因功能二組合,外部形式與之沒有關聯(lián),如此建筑怎么會有合理與美感可言呢。
追求形式功能完美結合的科學表達方法應是,謀求并保證設計中功能與形式之間的統(tǒng)一性。這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造和探索的過程,在這一方面國外出現(xiàn)一些值得參考和學習的建筑實踐案例,比如意大利建筑師皮埃爾?奈爾唯(Nervi)設計的羅馬小體育宮(1957年竣工,與A.維泰洛齊合作),以結構之于形式完美統(tǒng)一著稱。
奈爾維畢生致力于探索結構的潛能,具有把工程功能結構轉化為美麗的建筑形式的卓越本領。他運用新型的施工方法,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風格獨具、形式優(yōu)美的建筑作品,,在古羅馬時期的大廳的筒拱基礎上發(fā)展出落地穹頂,高強度的預制結構應用,使得體育館輕盈秀巧,外部結構與內部空間渾然天成,技術與藝術結合的非常巧妙。奈爾唯主要以設計建造預制穹頂等創(chuàng)新結構著稱,他還有許多別的作品,如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大廈會議廳、都靈展覽館擴建工程,與彭蒂合作的皮瑞里大廈,以及最令人稱道的梵蒂岡會堂等,都充分體現(xiàn)了藝術形式與功能結構的整體性。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他高超的建筑表達能力使得他獲得了玫瑰建筑師協(xié)會金質獎章和哈佛大學授予的博士學位等多項榮譽。而這一切正是因為他擅長探索各種結構方案,高效合理地解決了形式與功能的內部矛盾。下圖為羅馬小體育宮結構正面效果圖:
4 結論
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功能與形式之間的關系既是對立的又是統(tǒng)一的,相互推進的矛盾運動中。兩者之間的作用和反作用,使得建筑在使用功能和空間形式上朝著更先進、更復雜、更靈活、更多樣的方向不斷發(fā)展。事實上,正如彭一剛院士曾說,形式與功能一起構成了建筑發(fā)展的兩個環(huán)節(jié),正是由于其相互作用,才有了建筑由低級向高級的發(fā)展。形式與功能,兩者是缺一不可的,若忽視了任何一方,整個建筑設計的整體鏈條就將由此中斷。
參考文獻
[1]梁子平.淺析建筑形式與內容的辯證關系[J]建筑大師論文集2005,(16)147-149
[2]羅碧華,金其順.供建筑空間組合的合理性研究[J].新建筑向導,2011,(33):237
[3]沈士杰.建筑的功能與形式的矛盾和調整措施探討[J].工程管理,2011,10(7):171-175
[4]張思迪,詹海濤.淺談西方建筑空間形式的發(fā)展[J].中國建筑科技新產品,2010(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