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對建筑工程施工過程質量評價中,本文將從工程施工的過程性分析,關鍵成功因素法(CSFs)在施工質量評價中的應用分析以及過程能力指數(shù)(PCI)在施工質量評價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建筑工程;施工過程;質量評價
1 CSFs在評價指標識別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
2000年1月國務院頒布了《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明確規(guī)定了建設單位(業(yè)主)、勘察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jiān)理單位在工程建設中的質量責任和處罰條款,并且把規(guī)范業(yè)主(建設單位)的質量行為提到突出的地位,從而標志著我國政府監(jiān)督機構從責任主體向執(zhí)法主體的轉變,是我國建設工程質量監(jiān)管工作的重大轉變。政府的責任并不是無限的。宏觀上來看,政府在質量監(jiān)管方面的使命是培養(yǎng)和營造全民質量意識氛圍,規(guī)范和約束責任主體的質量行為;微觀上來看,主要抽查施工過程中地基基礎、主體結構和其他涉及結構安全的關鍵部位,保證使用安全和環(huán)境質量。但是建設工程建設是非常復雜的,由縱多檢驗批構成分項工程,再構成分部工程。同時,一個地區(qū)同時進行的建設工程項目數(shù)量又是巨大的。因此,必須以政府質量監(jiān)管責任為限,找出影響質量的關鍵成功因素,進行有針對性的監(jiān)管。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運用關鍵成功因素法識別對項目質量起決定性作用關鍵部位或者關鍵流程,如分部工程關鍵流程、分項工程關鍵流程等;然后再應用關鍵成功因素法識別關鍵績效指標,關鍵績效指標質量可以不同程度的反映關鍵流程的質量,如:砂石地基檢驗批中地基承載力。在施工過程中,只要抓住了關鍵流程和關鍵績效指標就抓住了施工過程質量,就抓住了建筑質量。通過對應用關鍵成功因素法識別關鍵流程、關鍵績效指標,同時也完成了從上至下構建過程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工作。
2 PCI在施工過程質量評價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
1、工程施工的過程性分析
根據(jù)過程的定義,建筑工程的施工過程同樣也是一組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相互關聯(lián)或相互作用的活動,活動輸入為勞動力,材料,機械損耗等,輸出為建筑實體,施工過程同樣具備以下過程的特點。
(1)增值性
在建筑施工過程中,建設方,施工方等投入資金,勞力,技術設備等,經(jīng)過施工過程之后,建筑變?yōu)榭梢允褂糜袃r值的商品,實現(xiàn)了過程的增值性。
(2)分合性
按照建筑工程的分類標準,一個施工過程可以分為單位工程,分項工程,分部工程,一直到最小的檢驗批,每一個檢驗批都是一個施工過程,對質量的評價也應該從最基本的檢驗批開始。因此施工過程同樣具備過程的分合性。
(3)網(wǎng)絡性
建筑施工過程由不同層次的過程構成,這些過程并不是獨立存在而是互相聯(lián)系的,如下圖;由此可知,建筑工程質量由單位工程質量決定,單位工程的質量由分部工程決定……最終落實到了檢驗批的質量,因此,建筑工程質量的控制與評價可以從檢驗批開始做起。
(4)可驗證性
驗證即結果可測量性,也可以說是可評價性。建筑施工過程的最終結果是具備使用功能的建筑實體,根據(jù)前面的論述可知,國內外存在很多種建筑工程質量的評價方法,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由此可知,建筑工程施工過程具有可驗證性。
由上分析可知,建筑工程施工過程具有一般過程所有的特性,但同時,建筑工程的施工過程還有許多自身的特點,如過程的復雜性,不確定性等,這時就需要分析過程能力指數(shù)在建筑施工過程中使用的可行性。
2、施工過程與工業(yè)過程的對比分析
過程能力分析應用于工業(yè)化大規(guī)模生產(chǎn)中,用于分析工序滿足產(chǎn)品技術要求和顧客要求的程度,它通過分析大批量的產(chǎn)品的某一特性值的單次抽樣結果來計算過程能力。
由于建筑工程單次性特性,某個工序是不可能重復的,但是由于建筑工程的復雜性,其單個工序的持續(xù)性比較長以及空間跨度比較大,對某個工序的驗收通常也分為一個或若干個檢驗批。檢驗批是施工過程中條件相同并具有一定數(shù)量的材料、構配件或施工安裝項目的總稱,其質量基本均勻一致,因此可以作為檢驗的基礎單位組合在一起,按批驗收。檢驗批可根據(jù)施工及質量控制和專業(yè)驗收需要按樓層,施工段,變形縫等進行劃分,這樣就有助于及時糾正施工中出現(xiàn)的質量問題,確保工程質量,也符合施工實際需要。
根據(jù)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施工生產(chǎn)過程和工業(yè)生產(chǎn)過程之間的區(qū)別,如表1所示。
由以上分析可知,建筑工程施工過程同工業(yè)流程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很多差異。如施工生產(chǎn)的抽樣樣本少,生產(chǎn)環(huán)境相對不穩(wěn)定等,在使用過程能力的方法評價施工質量時,需要對這種方法進行改進,使其能夠在建筑工程中適用。
3 過程能力指數(shù)在施工過程中應用的局限性
工程施工條件差,影響施工工序質量的因素多而復雜,施工質量特征特性值具有明顯的離散性。在施工時,一般按設計要求或技術標準進行質量控制,但通常難以使數(shù)據(jù)均值~x和公差中心M相重合。為保證一定的質量水平,常使~x>M或~x 然而,當T和σ一定時,Cpk隨偏移量ε的絕對值增加而減少,特別是在取ε=T/2時,Cpk=0,此時情況應如圖2所示。顯然這種情況產(chǎn)品合格率有50%,因此得到Cpk=0的結果是不合理的。事實上,Cp值的降低應直接反映產(chǎn)品(工序活動效果)合格率的減少,只有在ε值很小時,才能近似地認為與ε的增加成比例;當ε值較大時,情況并非如此。 此外工程施工中,其質量標準的控制界限也不盡相同,有雙側界限,也有單側界限,具體可分為3種情況:①給出M,Tu和Tl,且滿足M-Tl=Tu-M,如磚砌體工程中樓面標高的允許偏差就屬于這種情況;②給出M、Tu、T1且有M-T1≠Tu-M,即公差上下限和技術中心M不對稱,如砂和砂石地基中土料含水量的控制,一般僅給出設計值(最優(yōu)含水量)和設計上下限,但其上下限不一定對稱于設計值;③僅給出Tu或T1,如混凝土強度的控制,均只給出控制下限。 從上述分析可見,尋求建筑工程施工能力指數(shù)Cp或Cpk的公式,對于工程施工工序質量控制具有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