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因為種種誤解,默默扮演“物價穩(wěn)定器”角色的國企在很大程度上背負著助推物價上漲的罵名
特邀嘉賓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 劉 瑞
國家發(fā)改委體改所國有資產研究中心主任 高 粱
首都經貿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徐則榮
天強(中國)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祝波善
背景
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這種蝴蝶效應在物價上漲中更加明顯。
前不久,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3月份我國CPI同比上漲3.6%,漲幅比2月份反彈0.4個百分點。而就在3月20日,國家發(fā)改委公布油價上調通知,我國油價正式步入“破8”時代。一時間,油價被大眾當做CPI反彈的窗口,紛紛指責油價助推物價上漲。理由正是油價、電價處于基礎性領域,它們的價格上漲,傳導至其他行業(yè)導致物價上漲。
為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穩(wěn)定,這些領域一般都由一些國企壟斷。也正因此,國企壟斷導致物價上漲的質疑再次被推到前臺。
我國物價上漲根源是國企壟斷嗎?壟斷國企在物價上漲中究竟起著怎樣的作用?《國企》雜志特邀相關專家一同探討物價上漲的真相。
私人壟斷推高物價
《國企》:歷次物價上漲,多有油價、電價等基礎性商品上漲的影子,而這些行業(yè)一般屬于壟斷行業(yè)。因此,有言論質疑正是國企壟斷才導致物價上漲。事實真是這樣的嗎?
劉瑞:這個說法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第一,從經濟學常識來講,物價上漲是兩個規(guī)律起作用,一個是商品價值規(guī)律,另一個是供求規(guī)律,跟壟斷沒有關系。
第二,油價、電價上漲和國企壟斷無關。以石油為例,石油在國際市場上不僅受市場調控,而且受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沙特產油成本每桶8美金,油價每桶100多美金,利潤并非沙特獨得。我國石油價格早已跟國際接軌,為了屏蔽國際市場對國內市場的沖擊,維護經濟安全,保證油價不受非經濟因素的影響,中國采取了成品油政府控制價格的辦法。國有企業(yè)確實對石油進出口掌握絕對的壟斷權,但是并不是必然會漲價。因為油價的調整是受政策引導,國企只是執(zhí)行國家政策,油價漲跌國企無權力控制。這是政府行為,不是企業(yè)行為。其所得高利潤是國家的政策性利潤,留在國企,當國際油價下跌時,可以利用之前的利潤進行沖減,以減少損失。所以,國企不會像非國企那樣哄抬物價,投機倒把,把自己的損失轉嫁給社會。
這樣一來,油價的波動跟政策產生了聯(lián)系,國內CPI中的燃料動力的上漲,最終會反映國際市場的變化,但是屬于滯后反映。國際油價漲了我們沒漲,國際油價跌了我們還沒跌,很多人不理解,但這是在國內國外市場上建立隔離帶,是對市場的保護,也是對人民穩(wěn)定生活和用油企業(yè)的保護。
徐則榮:國際油價上漲的確會給國內CPI上漲帶來一定壓力,但“物價上漲主要是國企壟斷導致”的觀點是不正確的。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去年已達56%?57%。近幾年,國際油價高位震蕩。高油價傳導到國內,對國內的CPI上漲帶來了壓力。因為油價上漲會導致煤電價格的波動,導致物流成本加大,從而抬高了其他產品的價格。
我國物價上漲不存在國企壟斷的因素。因為我國石油市場定價并非價格完全市場化,而是實行政府指導價。原油價格與國際接軌,但是成品油價格卻脫節(jié),形成價格倒掛,也造成了油企煉油板塊的巨額虧損。這是石油企業(yè)為穩(wěn)定物價、保障供應做出的犧牲。電力企業(yè)也是一樣,因為政府定價也常年虧損。壟斷國企并無定價權,又何來壟斷價格,助推物價上漲的條件呢?
高粱:發(fā)改委管控油價、火車運價、電價等基礎性商品價格,目的是保證總體經濟發(fā)展的平穩(wěn),照顧廣大老百姓的安定生活。
目前,我國的油價是壟斷性價格,但并不是國企拿油價來宰割老百姓,幕后的宰食者是世界石油大亨。實際上,國際石油開采成本一桶不會超過20美元。本世紀初,油價還不到30美元一桶,有的中東產油國批發(fā)價格是3美元一桶。我國是貧油國,油層深,地質層比較密,那個時候我們平均價格也才13美元一桶。原油炒家通過戰(zhàn)爭、政治危機、期貨市場來抬高石油價格。在原油價格高漲的2007年、2008年,因為企業(yè)板塊結構側重點不同,進油價格依然按照國際價格,中石化煉油板塊全線虧損,而中石油上游業(yè)務比重大虧損較少。我們不能獨立于世界石油市場之外,而國際市場被西方少數(shù)幾個國家操控,尤其是美國和他們的壟斷私人大亨,政府不得已才提價。
更關鍵的是,我國的提價幅度比較小,并沒有達到應有高度,這也是綜合考量的結果。比如這次提價在延緩漲價時間的同時,政府亦適當壓低了調價幅度。如果按照國際市場油價漲幅,此次調價幅度應在每噸700元左右,而不是600元。同時,數(shù)據(jù)顯示,除去美國外,我國的油價比歐洲、拉丁美洲等國家都低很多。很多老百姓并不很清楚這一點,一些媒體和學者總是抓住國企存在的一些問題痛斥國企一無是處,欲拔之而后快。這些都是不理性的。隨著監(jiān)管的加強,自身的努力,國企的問題也會逐步改善,我們要冷靜的去看待這些問題。
《國企》:大眾質疑國企壟斷造成物價上漲,按照這個邏輯,如果國企私有化是否會導致物價下降呢?
徐則榮: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國家,所有企業(yè)在性質上都是私有企業(yè),但這些國家頻繁發(fā)生通貨膨脹。因為私人壟斷企業(yè)為了獲取更多的壟斷利潤,互相勾結,制定壟斷高價,坑害百姓,會推動全社會物價上漲。所以,物價上漲與私有企業(yè)有關,而與國企沒有什么關系。
但是,一旦國有企業(yè)私有化,則很可能引發(fā)物價上漲。因為企業(yè)一旦私有化,其經營的唯一目的就是利潤最大化,完全可以在不受政府管制的情況下,任意提高產品價格,操縱市場,獲取利潤。例如,中國某些地方將自來水等公用事業(yè)領域的自然壟斷國企出售給西方跨國公司,導致價格大幅度上漲,令消費者感到難以承受。這充分說明用私人壟斷替代公共壟斷將會釋放私人資本追求壟斷尋租的更大貪欲,必然加重當前通貨膨脹壓力。而我國的國有企業(yè)恰恰相反。作為國家的企業(yè),其具有為國家實現(xiàn)宏觀經濟政策目標的職責。也就是說,對國有企業(yè)而言,在企業(yè)目標和國家政策目標發(fā)生沖突時,它以國家利益為先。如果全社會物價上漲,國有企業(yè)完全接受政府指導價,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物價上漲的趨勢。
高粱:國企私有化會造成很多國企從一些行業(yè)和領域退出,很可能造成外企獨大的后果,形成私人壟斷,助推物價大幅上漲。如果一些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行業(yè)私有化,不僅僅是物價上漲老百姓要承受巨大負擔,關鍵的是國家也喪失了經濟獨立性,喪失經濟政策的決策和執(zhí)行能力,進而政治獨立性也受到損害。而在一些競爭性領域,國企退出后,由于民企實力較弱,無疑會將市場交予外企。跨國外企通過技術、營銷等手段壟斷市場之后,價格大幅上升也會成為必然。比如當年的上海大眾和一汽大眾壟斷了中國轎車市場十余年之久,桑塔納今天的價格是10萬元,而那時候的老百姓的工資水平只有幾百,而它的售價是25萬元。另外,去年發(fā)生在湖南的一條客車線路被售予私人,大幅提價,大大加重了出行成本,導致老百姓與運輸公司老板爭執(zhí)、斗毆。
當一個行業(yè)被私人壟斷所控制時,企業(yè)必然會有提價沖動,政府很難調控。我國一些小行業(yè)中存在私人壟斷。比如高壓鍋行業(yè),蘇泊爾占30%?40%的市場份額。它以前是廣州的民企,后被一家法國公司收購,目前已經控制了這個行業(yè)的價格話語權。在不是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行業(yè),這樣被外資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情況還有很多。國家也逐漸意識到這些問題,通過《反壟斷法》、產業(yè)安全條例等手段避免這種情況出現(xiàn),以免對物價造成太大的影響,危害社會穩(wěn)定。
處于壟斷地位、龍頭地位的國企不是物價的推手,反而在面對漲價情況時是比較謹慎的,國家也比較容易通過它來平抑物價,我國也正在這么做。所以,國企壟斷會在政府的調控下平穩(wěn)物價,只有私人壟斷才會助推物價上漲。
物價上漲原因復雜
《國企》:據(jù)悉,今年3月CPI出現(xiàn)反彈,而就在3月20日油價上調“破8”,因此很多人認為物價反彈的主因是油價上漲,您怎樣認為?
祝波善:3月份CPI反彈的主因是食品類商品價格上漲,油價是一個原因但并非主因。因為油價是基礎性商品資料,價格上漲會傳導至工業(yè)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物流成本提高對工業(yè)產成品影響比較大。但是油價是在3月20日提價的,對其他產品價格的影響還具有滯后性,它的影響還未完全顯現(xiàn)。
劉瑞:2012年3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3.6%,其中食品價格上漲7.5%,燃料動力價格上漲5.9%。5.9%的幅度還是屬于比較高的,其上漲的主要原因在于國際油價的上漲。
《國企》:2010年2月開始,我國實際負利率延續(xù)了兩年。近年來,中國物價上漲主要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徐則榮:近幾年,我國物價上漲的原因,既有貨幣因素也有非貨幣因素。
就貨幣因素而言,主要是貨幣供應量過多。第一,是巨額外匯儲備的人民幣占款。第二,為應對2008年爆發(fā)的國際金融危機,我國投入巨資“救市”。2009年除投入4萬億元財政資金外,還增加了9.6萬億元信貸資金,數(shù)額之大幾乎超過了2009年新增貸款額5萬億元的1倍。2010年又新增貸款7.95萬億元,雖比上年少增1.65萬億元,但仍超過2008年新增5萬億元的59%。如此巨額資金投入市場,對緩解金融危機、刺激經濟迅速復蘇和增長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但也造成了較大的物價上漲壓力。第三,西方各國政府為擺脫金融危機紛紛增發(fā)貨幣,對我國也產生了較大負面影響。據(jù)估計,近兩年來有上千億美元的“熱錢”涌入股市、樓市、農產品等領域興風作浪,干擾我國經濟。根據(jù)國家外匯管理局2010年5月25日公布的數(shù)據(jù),僅從該年2月開始查實的流入我國的“熱錢”就有73.5億美元,比2009年的35.4億美元增加1倍多。這些“熱錢”的涌入,必將進一步推動我國的物價上漲。正如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所言,通貨膨脹在本質上是一種貨幣現(xiàn)象。
就非貨幣因素而言,第一,國際糧價大幅上漲,我國進口的糧食價格自然會隨之上升。隨著糧價上漲,相關食品乃至蔬菜等農產品也會應聲上浮。第二,國際礦產價格上漲。礦產品是鋼鐵、金屬產品的主要原料和主要成本因素。我國現(xiàn)已成為世界鋼產量最大的國家,但我國鐵礦石十分缺乏,有一半以上需要進口,而且從2003年開始就成為了世界進口鐵礦石最多的國家。由于國際鐵礦石被國際公司(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和澳大利亞力拓、必和必拓公司)壟斷以及各需求國家競購,鐵礦石價格居高不下。第三,工資成本上升。隨著糧食和食品價格上漲,百姓的名義工資也必須增加,否則實際工資就要下降。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工資-物價螺旋上升。
祝波善:第一,從宏觀來說,存在輸入型的通脹,國際價格的整體上行對我國也造成一定的影響。其中包括國際油價高企,導致我國油價上漲,影響煤價上漲,以煤價為成本的電價也扛不住,就造成了基礎商品的上漲,而進一步傳導到其他商品。第二,農業(yè)體制改革與發(fā)展,惠及“三農”政策的推進,提高了農村和農業(yè)從業(yè)人員的待遇,導致農產品價格上升。這些處于基礎性領域的商品,對物價上漲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而在國外更多的是通過財政補貼的方式來惠及農民,避免了價格傳導。第三,我國是制造大國,經濟結構主要是勞動密集型,農民工收入長期處于低位,現(xiàn)在農民工工資的逐步上漲,導致很多產品價格提升,對物價的影響也比較大。
國企是物價穩(wěn)定器
《國企》:國企在遏制物價上漲中發(fā)揮著怎樣的作用?
徐則榮:國企一個重要的職能就是穩(wěn)定物價。在穩(wěn)定物價方面,我國應繼承新中國建國初期發(fā)揮國營經濟優(yōu)勢、治理通貨膨脹的經驗。當私營企業(yè)和外資企業(yè)囤積糧食、棉花、煤炭和工業(yè)原料時,國營企業(yè)應反向操作,組織緊缺物資的生產、流通并平價供應市場,以穩(wěn)定國內物價。例如,2011年廣州為應對農副產品價格上漲過猛的局面,政府扶植興辦了新型公有股份合作制連鎖超級市場,直接同菜農簽訂合同,繞過過多的批發(fā)流通環(huán)節(jié),它們向廣大消費者提供食品和日用品的價格比私人商販、一般超市低30%?50%。 廣州的新型公有制企業(yè)應作為維護穩(wěn)定和遏制通貨膨脹的措施在全國范圍迅速推廣。
因此,在理念上,我們應堅定不移地堅持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加大國有經濟在關鍵生產、流通部門的比重,使其在數(shù)量上和質量上占絕對優(yōu)勢。
劉瑞:國企在遏制物價上漲方面可以起到很大作用。在平時正常發(fā)展的時候,國企應該順應價值規(guī)律和市場供求規(guī)律,該賺的錢要賺,這不僅是為自己掙錢,而且是為國家和社會掙錢。在物價上漲時,國企就要承擔政策性虧損,實際上是為大眾買單。如果在一個行業(yè)中,國企如果率先降價,私企肯定扛不住,必然會降價。如果必須漲價,國企漲價時間晚、幅度小,也能對市場起到一個平抑作用。而在一些特殊環(huán)境下的政策性降價,也由國企來承擔。比如SARS的時候,民企的口罩都賣到10塊錢,但是國企是不能漲的,這不僅是平抑了價格,也是承擔了應盡的社會責任。再比如,國際油價高漲,美國、歐洲等國都開始以步代車了。但是國際油價的驚濤駭浪,在國內感受并不明顯,我們的出行并沒受到多大影響,汽車的銷售依然沒有銳減,是國企為大眾擋住了這一沖擊。
高粱:中國經濟中真正經濟學意義上的壟斷,就是鐵路、電力,其他行業(yè)僅僅是寡頭競爭。這些自然壟斷國企在經濟發(fā)展中起著平抑物價、遏制通貨膨脹的重要作用。國有企業(yè)在一個行業(yè)中形成壟斷會成為國家執(zhí)行宏觀經濟調控的一個平臺,國家利用自己的經濟力量調控價格。古代,國家就有自己的糧倉,糧價低的時候收進來,糧價高的時候放出去,以平穩(wěn)市價。我國在基礎產業(yè)的價格政策是比較穩(wěn)健的。中國鐵路是虧本的,普通列車車票的價格在過去幾十年都未漲過,這造福了廣大老百姓,也穩(wěn)定了整體物價水平。還有,中國的電力企業(yè)忍受“市場煤計劃電”的酸楚,電價多年由發(fā)改委控制,就是為保證百姓的生活穩(wěn)定,物價穩(wěn)定?,F(xiàn)在五毛的電價對于電力公司而言只夠煤價,算上其他電網上網費、電廠管理費等等成本,必然會虧損。這些物價成本全由國企承擔了。
《國企》:未來應該采取哪些有效措施穩(wěn)定物價、抑制上漲?其中,國企又該做哪些實際努力?
徐則榮:當能源特別是石油漲價帶來物價上漲壓力時,政府可使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產業(yè)政策和價格政策等來治理。第一,在貨幣政策方面,中央銀行可以通過提高利率、提高法定準備金率、公開市場出售債券等措施緊縮流通中的貨幣數(shù)量,以嚴格控制貨幣投放,以此沖銷油價上升對物價的負面影響。第二,在財政政策方面,通過對交通運輸、農業(yè)等對居民生活影響較大的部門發(fā)放油價補貼,用以保證這些部門價格的穩(wěn)定,降低油價上漲對物價的推升效果。第三,在產業(yè)政策方面,近幾年的通貨膨脹主要是由于食品價格上漲過快引起,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實施向農業(yè)傾斜的產業(yè)政策以抵消油價上升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第四,在價格管制政 策方面,政府部門也可以借助臨時價格管制來直接限制企業(yè)的漲價行為,保持物價相對穩(wěn)定。第五,國家應加快建設石油戰(zhàn)略儲備機制。就發(fā)達國家的發(fā)展經驗看,一國的石油儲備規(guī)模應保證該國三個月的使用量。當國際油價較低時,擴大采購進行儲備,降低國內開采成本較高的油田的開采程度。反之,當國際價格較高時,適當加大本國油田的開采力度,最大限度的保護本國的石油資源以穩(wěn)定物價。
今后,國企尤其是原材料領域的壟斷國企應加大石油產品價格的定價權,逐漸擺脫國內石油價格受國際油價擺布的局面;加大新能源的開發(fā)力度,逐漸找到更便宜的替代品;走資源節(jié)約的道路,大力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科技含量高、能耗低、污染低、附加值高的產品。
劉瑞:抑制物價上漲,要多管齊下。貨幣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最根本的還是對短缺商品增加供給。國企應該在這方面多做貢獻。同時,要對抑制一些過高需求,防止投機性的哄抬物價,加大監(jiān)管力度,打擊投機行為。
但是,我們要對物價上漲寬容一點。因為從前年下半年開始,成本推動型通脹,需求拉動型通脹和輸入型通脹都已產生,我國已經結束十年物價無通脹時代,進入溫和通脹時代。只有當新能源大規(guī)模替代傳統(tǒng)能源的時候,溫和通脹時代才會結束。每年的CPI會保持在3%,是我們社會可承受的,高了需要調控,但是如果低于3%也是違背價值規(guī)律和需求規(guī)律的。
高粱:作為國企,在未來要大力提高效率,加強監(jiān)管,增強競爭意識,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為國家和人民創(chuàng)造更高的利潤和效益。這不僅是種社會責任,而且為其在平抑物價中發(fā)揮更大作用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