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與冬天一樣,頗不適宜的氣候條件降低了人類生活的質量。為此,中國古人想出來了不少過夏天的辦法,有不少發(fā)明。
如在先秦時代,時人便利用天然冰來制冷,給食物保鮮,做冷飲。據(jù)《周禮》記載,當時周王室為保證夏天有冰塊使用,還專門成立了相應的機構管理“冰政”,負責人稱“凌人”。此部門的編制不小,共有八十名職工。一般從每年冬天的十二月起,工人開始采取天然冰塊,運至名叫“凌陰”的冰窖中儲存。
周王室還會將冰塊賞賜給身邊人,據(jù)《左傳?昭公四年》記載,只有高級干部才能分到,即所謂“食肉之祿,冰皆與焉”,沒有資格吃肉的官員也沒有資格在夏天使用冰塊。這種“賜冰”的制度一直延續(xù)到明清。清代賞賜形式有所改變,不是直接領冰塊,而是發(fā)放“冰票”。?
古人日常使用的冷藏器具叫“鑒”,又稱“冰鑒”。冰鑒可以看作是一種原始冰柜,使用時,將盛滿飲料或食物的器皿放進去,四周圍滿冰塊,合上蓋子,不多時“冷飲”就可制成。
秦漢時期,普通人家過夏天,“冷氣”的主要來源是水井,制冷和保鮮使用“井藏法”。
事實上,古人用來解渴的冷飲也沒有現(xiàn)代這么講究。對普通人而言,井水便是他們最好的“飲料”。如漢代人夏天的主要飲料基本上是井水,時人認為“井之所尚,寒泉冽清”。
古人管熱飲叫“湯”,冷水叫“水”。漢代夏天已有比較講究的飲料——蜜水,這是一種在水里摻入蜂蜜的飲料,是當時的一種高檔飲料。
到漢末,在飲料里加蜜已成為時人的常規(guī)喝法。漢末梟雄袁術死時正是大熱天,想喝杯蜜水,但當時軍中已絕糧,哪還有蜜?廚師端來了水,袁術長嘆“我袁術怎么到了這個地步”后,趴在床上吐血而死,此即《魏書》所謂“時盛暑,欲得蜜漿,又無蜜……”袁術想喝的這種“蜜漿”就是類似蜜水的一種夏季飲料。一文錢難倒英雄漢,一代梟雄竟讓一杯飲料羞死了,這不能不說是中外飲料史上的一件奇聞。
到了隋唐,飲料比以前講究多了,出現(xiàn)了類似深受今人推崇的保健飲料,時人把這種飲料稱為“飲子”。飲子系用果品或草藥熬制而成,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很受隋唐消費者的歡迎。當時長安街頭“飲子店”很多,和今街頭冷飲店一樣生意興隆,有的飲子店還可以先喝后付錢。五代人王仁裕的《玉堂閑話》中便提到了一家飲子店:時長安城西市的一家飲子店生意做得特別好,每到盛夏便用一口大鍋熬制飲子出售,這家所售飲子能治療“千種之疾”,且喝了就好,所以名聲很大。當然也不便宜,“百文售一服”,當藥水來賣了。
唐時,街頭賣冰已成為一種謀生手段,還出現(xiàn)了天熱漲價的現(xiàn)象。在唐之后便成了夏天最常見的一景。南宋詩人楊萬里便記述了他所生活時代的小販沿街叫賣冰塊的情形:“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