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歲歲考相似,歲歲年年題不同。隨著分省命題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如今的作文命題可謂是“百花齊放”“萬紫千紅”,且語文卷中的作文試題大有加大分值的趨勢(2011年江蘇、上海高考作文均為70分,江西作文一大一小共65分)。
古人有文無定“法”之說,但并不等于說文無“法”。也就是說,高考作文應該有一套獨特的寫作之“法”,是有“法”可循的。其實,高考作文不管用哪種命題題型,都只不過是題型變化而已,最終的寫作能力考查和選拔目標都是不變的。所以,探討命題規(guī)律,總結寫作竅門,這些都是作為備考的我們必須要做的。我比較贊同徐飆老師的《我的非教育寫作觀》一文提出的觀點,即我們可以把寫作分為教育寫作和非教育寫作,那么學生的高考作文寫作就屬于教育寫作。起碼來說,學生的寫作大多都是為應考而作,這也是千百年來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最原始、最有效的手段。
按照多年的備考經(jīng)驗,我將高考作文寫作的內(nèi)容劃分為三個大類別。
[作者簡介] 張宇,教育部“十二五”課題組高考作文研究專家,河南省高考語文評卷組專家組成員,中學名師,中國語文教育協(xié)會會員,市模范班主任,從事高考語文教學與研究16年。其高考作文課題——“高考寫作熱點問題教學策略研究”獲教育部課題組表彰,參與教育部課題實驗教材的編寫工作,參與編寫高考語文書籍8部。
1 和乃萬事萬物之本
和,有相安、諧調(diào)以及平靜之意。我們這里所說的“和”,主要包括人與客觀世界、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集體、集體與集體、國家與國家等諸方面的和諧關系?!昂汀边@一話題涉及許多方面,例如,和諧、和平、祥和、和藹、和美、和睦、溫和、和氣、和悅、和煦、和約、和議、和順、和暢 、和好、和緩、和會、和解、和局 、和樂 、和暖、和洽、和善、和婉、和衷共濟、溫和清朗、溫和美好、惠風和暢、和藹可親、和風細雨、和顏悅色等等。
高考作文試題中體現(xiàn)“和”這一話題并非偶然,因為不管哪個國家和民族,如果沒有“和”就談不上自由,更談不上發(fā)展。所以,“和”這一話題是高考關注的,是社會發(fā)展應關注的,更是人類社會發(fā)展要關注的。可見,2011年高考江西卷作文中引用孟子的“君子三樂”之論讓考生探討“和”這一主題就并非偶然了。古人注重“和”,今人更應注重“和”,“父母俱存,兄弟無故”是家庭之“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是自然人際之“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國之“和”。無論作文題目的客體怎樣變,主體情感是不變的。你可以把客體換成“舊書”“鏡子”“國家巨大政治經(jīng)濟成就”“假蘋果”這些具體的物象,還可以換成“寓言故事”“名言名句”“漫畫”“哲理學說”等抽象客體,主體的愛國愛家的“和”之情永遠不變。
【高考真題歸類解析】
2010年廣東高考作文題 “與你為鄰”,是一道典型的寫人際關系方面的題目,當然這道題目中“你”涉及的對象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另外,題目背后也隱含著“與你為鄰”的另外一個對象是“寫作者本人”。
2010年上海高考作文題的材料告訴考生,不要用細密的漁網(wǎng)在池塘里捕撈小魚,這樣才會有更多的魚。實際上,這就涉及了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
2011年江西高考作文材料取自孟子關于“君子三樂”之論述,是典型的把和諧具體化的作文。一樂為和諧中的和睦,二樂為和諧中的和洽,三樂為和諧中的和弦。
……
2 人乃茫茫宇宙之尊
不管是以人為本的提出,還是人文、人本思想在歷史中的巨大作用的體現(xiàn),都足以證明人類這一地球的主人在整個地球環(huán)境中的作用和地位。一切的事物與人發(fā)生關系之后才是活生生的精彩生活的體現(xiàn)。人有情感、心理、意志、思維等內(nèi)在因素,有親情、友情、愛情等情感因素,也有教育、經(jīng)濟、政治、文化、歷史、現(xiàn)實、未來、科技等外在因素。人的發(fā)展,人與自然的斗爭,人的道德、幸福指數(shù)、喜怒哀樂等因素都可作為命題的范疇?!叭恕鄙婕暗脑掝}很多,例如人才、人品、人性、人權、人文、人山人海、人各有志、人跡罕至、人情世故、人滿為患等等。
聯(lián)系到高考作文層面,“人”這個話題并不大。以人為本,構建和諧,并不是抽象的,也不是空洞的。人本身有具體、有抽象的理解。作文應以主體——人為中心去命題、去創(chuàng)作。從重視客觀載體到重視人的情感體驗,正是作文變革的一個重要理念。歸根結底,一切客體只不過是作文命題人拿來考量主體的載體罷了,最終還要歸結到主體——人對客體的理解與看法上,即怎樣達到人與客體的和諧上。在這里,作文命題與寫作中的人則具體指寫作者這一主體,如果這道作文試題主要涉及考生的自身成長問題等,那么我們就說這道作文題是傾向于“主體”的作文試題,如果這道作文試題是傾向于“客體”在主體感知中的地位,我們就說這道作文題是傾向于“客體”的作文試題。當然,一切文章都是寫主體與客體相互關系的文章。只不過這個關系有些人能理得順暢些或者有條理些,有些人理得就不那么順暢、不那么有條理了。
再具體些說,比如,某一道作文試題考查的是考生本身的人品、人格、情感趨向、人生感悟、人生成長這些問題,也就是說考生本人傾向自我一類的作文,我們則把它定位為“主體”式作文。比如,我的童年,我的幸福,我的誠信價值觀,我的人生畫卷,我的職責,我的奮斗等等,這類文章我們說是傾向于考生內(nèi)心深處的靈魂觸動性的東西。
【高考真題歸類解析】
2010年江西高考作文題 “找回童年”,直接涉及社會中一類特殊的人群——考生自己。要找回童年,作者就要對自己的童年有所憶,有所感。童年不單單是童年的具體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情感之類的,但是,找回的方法、理由等問題也是作者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2010年高考遼寧卷作文題 “幸福是 ”,給考生留下了自由創(chuàng)造標題的空間。幸福的可感性離不開考生,離不開現(xiàn)實中活生生的人生,所以,這道試題也是把命題的目光投向了考生本人,這也是高考作文近幾年“向內(nèi)轉”的具體體現(xiàn)。
2011年高考江蘇卷 “拒絕平庸”這一命題作文緊緊扣住了“人的性格和意志”這一內(nèi)涵,深刻挖掘自身的價值,培養(yǎng)人的高尚品性是命題的主旨所在。
2011年高考重慶卷的“情有獨鐘”話題是典型的“人之情”話題。
2011年高考四川卷的作文題 “總有一種期待”,題涉及人的期待心情,是一個心理學話題,更是一種人文情感話題。
……
不難看出,這些都是涉及考生本人的話題,直接讓考生去體驗,讓考生用自己的眼觀察世界,真正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以考生為本的理念,是大勢所趨。
3 客乃人類生命依存
客在這里指“客體”,也指除人之外的一切客觀事物?;\統(tǒng)地說,它可以是天、地,以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也即整個客觀世界。物象、自然規(guī)律、環(huán)境保護、環(huán)境污染、世界氣候、就業(yè)環(huán)境、就業(yè)條件、生活條件、生存條件、公共設施等一系列話題都可作為客觀世界的客體進入考生的視野,走進考生的高考作文寫作之中。
這里所說的客體,一方面,從命題人的角度講,命題人選擇某類素材中的具體物象就是命題人考查考生能力的切入點,也可能是迷惑考生的障眼物。另一方面,從考生寫作的角度講,考生應抓取命題人設置的具體物象這一客體,去理解、感知命題人要求考生怎么想、怎么寫才是符合命題人的要求的。由此看來,這里有一點像馬克思發(fā)現(xiàn)剩余價值一樣,這一切似乎都應該豁然開朗了。
比如,2011年新課標高考作文試題,命題人提供“祖國的發(fā)展變化”這一抽象又具體可感的客體,讓考生去寫對客體的感受,而不是考生自己本身的變化、本身的性格特征、本身的情感歷程等,可見這一道作文試題是傾向于“客體”感悟的作文。像這樣的作文試題,在作文中主體情感就不能體現(xiàn)太多,甚至不能直接體現(xiàn)出。
可見,對客體的關注與感知,是未來高考命題的主要內(nèi)容和主要命題方式。
【高考真題歸類解析】
2010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題“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星空”和“大地”都是考生所要面對的客體。這兩種客體既可以是具體的物象,也可以是“理想”與“現(xiàn)實”的兩種概念的交織。考生不管從具體下筆還是從抽象入手,必須對客體——“星空”和“大地”有深刻理解,才可能寫出符合要求的精彩文章。
2010年高考天津卷的作文試題“我生活的世界”,是一道把“主體——我”和“客體——生活的世界”融合得最好的一道作文試題。它給考生指明了寫作的方向,這個客觀的世界不是離開人的世界,是“我”真切感受的活生生的世界。
2011年高考山東卷的“這世界需要你”這一命題作文,把“客體——世界”與“主體——你”之間的關系作為寫作命題的重心,可謂綱舉目張,條清理晰。
2011年江西卷小作文是將魯迅先生的畫像作為“客體”讓考生去感知,將“人物”作為客體是這一作文的典型特色。
2011年浙江高考卷的作文題 “我的時間”,與安徽卷的“流逝的時間”十分相似,而“我的時間”更具體突出了“主體——我”和“客體——時間”之間的關系。
2011年高考廣東卷“回到原點”,“原點”是一個典型的“客體”,前面加上“回到”一詞,將“主體”與原點之間聯(lián)系起來。當然“主體”可以是“人”(主要指人),也可以指人之外的“生命體”。由此看來,弄清楚主客體之間關系命題是命題者的最終意圖。
2011年高考新課標卷則是一道典型的“主體”(即考生)對 “中國的六條巨大變化”這一大大的“客體”的具體感知的試題。
……
總之,高考作文命題如果用大哲學家老子的思想來解釋,那就是“天”“地”“人”“和”。這四大元素涵蓋了宇宙萬物,高考命題這一小小分支,是逃脫不了這四大元素的?!疤臁薄暗亍保òǜ改福┒际强陀^的客體,“人”是主觀的主體,“和”則是主客體最終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而我們預測高考語文作文試題,并不是以能命中多少道高考作文題為目的,而是想通過對高考語文作文試題的題型和命題范圍以及能力考查要點對考生作一解說,讓考生在作文備考中少走彎路,不那么盲從。希望這篇拙作能夠?qū)磳⒓痈呖嫉耐瑢W們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