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和新科技產品的普及,我們不由地開始思考:在當下這個信息網絡時代,面對不斷發(fā)展的社會和日益進步的生活,當家長們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教育問題時,他們會如何尋求幫助呢?家長們的社交網絡里,是否存在溝通家庭教育理念、方法與資訊的網絡呢?
據本刊2012年7月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目前,約有八成的家長認為自己會主動通過各種途徑和媒介學習、交流教育經驗和獲取教育信息,約有二成的家長表示孩子完全交給父母管,自己基本上不作為。家長獲取子女教育信息的主要渠道,按投票比例分別是網絡、朋友圈、書刊,還有專業(yè)社團或學校組織的交流會。在更傾向選擇哪一種上,網絡和朋友圈的投票比例相當,均居首位;書刊的投票比例次之。
那么,要做一個合格的信息網絡時代的家長,該如何跟上時代的腳步,教育好孩子呢?在此,聽聽專家們的看法和建議吧!
讓家長在“網”中成長 魯杰
“網”這個字眼在當今信息網絡時代中可謂盛行,擁有現代化科學技能并十分關心孩子教育的家長們會經常瀏覽各種家庭教育網站,閱讀教育文章,了解新書及講座資訊,甚至在網上咨詢教育與心理專家,對家庭教育的學習熱情與鉆研精神令許多專家和學者都感到十分佩服。
然而,這種學習方式仍屬于“單打獨斗”式的學習,個人能力提升較緩慢,解決孩子的心理與行為問題見效也不顯著,對于家庭教育中最新的思想與方法不易理解與把握,尤其是家長對于家庭教育的信心不易加強與鞏固。在此,建議廠大家長們更新觀念,織出一張家長教育“網”,建立起關于家庭教育的社會支持網絡。
家長困惑何時休
遇到家庭教育問題和困惑時,家長是如何尋找?guī)椭哪??通常來講,有幾種渠道:一是上網、或讀書來尋找答案,但這樣往往不見實效,理論很難聯系實際;二是與幾個要好的朋友和同事閑聊,通過朋友圈內部的交流碰撞來參考別人的觀點和做法,這種自發(fā)的方式既沒有深度也不專業(yè);三是向專家咨詢,或去報名參加收費的家教學習培訓班,這種情形往往影響時間較短。
這幾種渠道主要都是屬于個體支持和自我支持:個體支持是一種以血緣關系或地緣關系等為基礎條件提供的支持,個體支持的力度較弱;而自我支持也必須是在外界支持的影響下,思想與價值取向才能有所變化。
為彌補上述各渠道的種種不足,滿足家長們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學習與成長需求,家長們更需要群體支持,比如關心家庭教育的家長們可以結成一個長期交往的圈子和社交網絡,長期互動交流、共同學習成長,這樣就能共享家庭教育資源,形成家庭教育理念及資訊方面的社會支持網絡。
認識家庭教育社會支持網絡
社會人類學家最初引用社會支持網絡這個概念,就是因為社會網絡能夠提供一個社區(qū),一個組織,一個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內人與人之間的聯系非常密切與深化,可以促進對個人、小組、群體與社區(qū)之間的相互溝通及互動和理解,所以,社會網絡分析及社會支持網絡構建逐漸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并被采納。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和美國社會學家詹姆斯·科爾曼為代表的社會資本理論,將社會網絡、網絡攝取以及個體所參與的社會團體作為社會的基本要素,認為個人的社會網規(guī)模越大,異質性越強,其社會資本就越豐富,因此,社會支持網絡能夠為個人獲取“他助到自助”的主動發(fā)展的社會資本。
家庭教育社會支持網絡與以往家長尋求幫助的傳統(tǒng)渠道有很大不同,它能始終為家長提供精神與心理支持,讓家長們在家庭教育和自身成長的過程中更有信心;它還能為家長持續(xù)地提供教育理論的專業(yè)支持,這是幫助其迅速提高家庭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支持的主體是心理與教育專家組成的團隊,以及素養(yǎng)較高并在家長“網”中迅速成長的家長本身,而家長們的豐富經驗可以持續(xù)地彼此分享。
建立家長的“父母互助成長俱樂部”
家長教育社會支持網絡在近些年方興未艾,以地區(qū)、共同興趣或朋友圈子等因緣組成的家庭教育團隊,往往是有特色的團隊,比如某一位或幾位父母有某方面的特長,因為共同的愛好興趣和家庭教育心愿聚集起十幾個家庭,專門以孩子教育與培養(yǎng)為主旨,為孩子搭建一個成長的團隊,如登山、籃球、經典誦讀、書法等沙龍,這對孩子的個性成長和特長發(fā)揮搭設了一個良好的平臺。然而它持續(xù)時間卻比較短,其主要原因都是以孩子活動為主題,而不是家長長期學習交流、分享育兒經驗,相互支持、共同促進成長為主旨。
如果有共同志趣的家長們建立起上述這樣一個“父母互助成長俱樂部”,就為家長們提供了一個學習與成長的平臺。這種類型的組織能為家長們提供更長久,也更具效果的支持,這樣就能為家長們提供更寬廠的教育孩子信息和方法的渠道,能夠集中有效地進行互動交流、解決問題和促進親子雙方的成長。
(魯杰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理事,北京工業(yè)大學心理咨詢中心研究員)
依托互聯網,做好家長問的溝通 周小麗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fā)展,以及熟練使用電腦的年輕一代相繼為人父母,家長間的溝通方式也越來越便捷多樣。而如何利用好互聯網這個大平臺,快速、有效地溝通和解決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問題,無疑也是年輕家長們最迫切的需求。
掌握有效的溝通工具
如果說英語是我們能與外國友人有效溝通的工具,那么計算機和移動新媒體的操作應用則可以說是我們在網上和他人溝通的有效工具,是我們在信息網絡時代生活的必備利器。
案例:廣東健清媽媽在聽完一次《繪本與兒童心理》的網絡語音講座后,向我傾訴道:“這次講座的內容非常不錯,但是什么是“繪本”呀?為什么老師不先介紹一些基本知識,也好讓我們這些初學者大概了解一下,還有老師推薦的那些繪本,我都從來沒有聽說過,要學的東西真是太多了!”
策略:很多年輕的父母早期習慣了到早教機構或幼兒園接受老師有限的指導和教育,結果后期自己到互聯網上一看:天哪!竟然有這么多育兒知識!第一感覺就是驚呆了,接下來就開始沮喪,不知道如何著手,才能跟上和其他父母交流的步伐。
健清媽媽的問題初看起來好像確實是組織者的問題,沒有考慮到部分剛入門家長的需求,但是她卻沒有想過,如果她能掌握最基本的搜索能力,利用網絡搜索工具(百度、谷歌等),就會很容易獲取信息,如只需輸入“繪本”一詞就會跳出上萬條記錄可供查看。
提示:家長平時要注意主動學習,一些自己能普及的知識,如果總是寄希望于別人來掃盲,那么和別人交流溝通的速度無疑要慢半拍。
除了熟悉的網絡搜索工具,下面幾種常見的有效溝通方式,希望大家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熟練掌握操作和使用的方法。
論壇
優(yōu)點:互動性強。這是家長最喜歡、最直接的一種方式。家長們在論壇交流育兒經驗,記錄孩子們的學習進程,交換資訊。
缺點:內容沒有系統(tǒng)性,很多家長往往是沖著到育兒論壇下載資料,才來灌水頂貼,并沒有真正投入進和他人的交流中。
微博
優(yōu)點:現在最時髦的交流方式。家長們關注一些名師、機構的微博,可以第一時間獲取資訊。
缺點:字數有限,并且一些育兒網站的專家微博在線答疑往往最終成為形式,無法滿足深層次的學習和交流。
即時聊天工具
優(yōu)點:方便快捷、即時迅速。無論是QQ群還是語音YY軟件,其被家長追捧的火熱程度都比前兩者更火。
缺點:群聊的人太多時,基本上分不清誰在說什么,話題經常跳躍性發(fā)展。
個人博客
優(yōu)點:個人的一畝三分地,記錄孩子成長的網絡日志,可以很系統(tǒng)地看到家長在育兒方面的思考和實踐。
缺點:除非找到一定的博友交流圈,基本上寫的內容就是孤芳自賞,不太容易起到溝通交流的作用。
利用良好的溝通平臺
網絡雖然提供了這么多有效的溝通工具,促進家長之間的溝通,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在利用網絡時相互間的溝通卻很少,更多的人只是在當看客,并沒有真正投入其中,究其原因多是寄希望于網站、名師等來組織和提供資訊與活動。
案例:上海茉莉媽媽因為長期潛水被一個育兒QQ群移出后,抱怨道:“其實我開始是很想和大家交流的,但是進了QQ群之后,問問題沒人理我,群主和管理員也不帶領大家學習討論,真是‘剃頭擔子一頭熱’,慢慢地我就不愛在群里說話了,現在被以這樣的理由趕出來真?zhèn)摹!?/p>
策略: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育兒QQ群本質上就是有著一群相同目標、理念的人聚集到一起相互交流的好平臺。對于平臺的組建者,他們希望能提供一個平臺,聚集到一批育兒父母相互交流,但是往往難以做到持之以恒和不斷想方設法改進。作為參與者,我們無法去改變他們,卻可以從改變自己入手。因為平臺上,交流的組織者和參與者之間并沒有硬一眭規(guī)定只能誰誰組織,誰誰參與。如果你有和他人交流的愿望,完全可以反客為主,從參與者的角色轉變成組織者。
并且,一個優(yōu)秀的交流平臺固然離不開組建者的張羅,但是平臺組建者的精力和時間也有限,如果家長一直寄希望于組建者來帶動大家學習討論,而自己不主動參與的話,慢慢地讓那些原本能積極地組織發(fā)起活動或討論的家長也沒了熱情,最后是這個平臺越來越冷清;而如果參與的家長都很積極主動,能珍惜并借助這個平臺主動出擊,不是一樣能結識到有共同交流渴望的家長嗎?因此,把不能溝通交流的原因完全歸因于平臺的組建者,這樣并不利于尋找志同道合的好友進行有效溝通。
建議家長們要多主動參與,努力使自己成為平臺上話題、活動的組織者。你肯主動出擊,無論到哪個平臺都會受歡迎。要是不主動參與,到哪個平臺都不會受益,QQ群、論壇、博客、微博都是如此。另外,網站的開發(fā)者都提供了很多方式幫你找到志同道合的家長,來和你一起分享育兒經驗,你要多學習,多主動運用。比如,在論壇、博客上看到好的帖子或博文,加對方為好友,或者關注對方,可以讓你第一時間了解對方在這個網站上的動態(tài)信息。如果再給對方送點虛擬的禮物或者紅包什么的,那么你們之間的感情會更深。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在某個網絡溝通平臺上有了自己固定的圈子和好友,一起交流學習的話就更不會孤獨了,互動也頻繁起來,這樣的網絡溝通也才能最大化地發(fā)揮功效。
學會與人分享經驗
分享是最快、最好的成長方式。很多家長不能真正參與到網絡交流的原因,除了不能積極主動利用網絡溝通工具和平臺外,還有很多是關于分享的困惑。
案例:西安的叮當老爸對女兒的作文指導非常有一套,令女兒在寫作方面收獲頗多。當他應邀給其他父母介紹經驗時,第一次就苦口婆心、情真意切地說了近四個小時。而等到第二次分享經驗時,他不好意思地說道:“我好像該說的都說了,剩下來沒內容講了怎么辦呢?”
案略:很多時候,我們自己成功的實戰(zhàn)經驗僅僅停留在解決自己孩子的問題就可以了。其實,我們多和其他家長交流之后,往往會得到新的啟示,因為在別人不斷的質疑、提問中,我們會不斷思考并想方設法來解答,而這能更大程度地豐富我們的經驗,逐步完善我們的育兒理念。從特殊到一般,從個性推出共性,真理就這樣慢慢被我們掌握,達人父母也就這樣慢慢煉成。
針對叮當老爸的這種情況,我建議他:“那你就答疑,看看其他家長有什么困惑和疑問,看看你的經驗能否在其他孩子身上起效果?!苯Y果經過一次答疑之后,他馬上就準備出《外行家長如何指導孩子作文》的專題講座,收聽的家長普遍感覺良好。
此外,不要怕自己講出來之后,別人會拍磚,冷嘲熱諷,要知道只有你講出來以后,理才會越辯越明。更不要怕自己講出來之后,好的想法會被別人剽竊或盜用,超過自己。借用卡梅隆大學金出武雄教授的原話:
對方已經知道的情況下——對方原本知道的話就沒有什么損失了,頂多也就是引起了對方的注意罷了。
對方還不知道,但對那個構思根本沒有興趣,把跟他說的話都給忘了——這種情況也沒有什么損失。
對方還不知道,而且根據所聽到的會領先一步取得成果。
出問題的就是第三種情況了,是聽過你的想法之后開始動手去做的,卻搶先一步取得了成果。這就意味著對方的頭腦聰明、手段高明。也就是說,對方先取得成果的概率原本就是很高的,所以,無論你是否把構想說給對方聽,都會敗給對方的,這樣的話還是不必擔心的!
至于那種感覺自己沒啥育兒經驗,沒有什么內容可以和大家分享的,則更簡單了:向主動分享的家長說聲“謝謝”,這也是對別人分享的認同和尊重。想想如果你只是在看別人的聊天記錄、帖子、博文,那你只是在心安理得地汲取別人的經驗,你并沒有分享或回饋給人家任何信息。長此以往,人家就會把你拒之溝通的門外。只有人人都熱愛分享、鼓勵分享、贊美分享,大家才會在一個良性環(huán)境中不斷獲取、不斷進步。
參與線上線下的互動
除了在網絡上進行線上溝通,線下的相互響應也是重要的。家長不能因有了網絡就變得很“宅”,要多走出去,多參與線下的家長互動。
案例:有些家長反映,他們覺得只要在網上和其他父母多交流,就可以了,如果這層關系再轉到線下,從虛擬交往變成現實交往,很容易帶來新的麻煩和煩惱。
案略:其實,對于同城、同小區(qū)的家長來說,如果能將線上關系延續(xù)到線下,不但孩子多了玩伴,家長間的溝通也會更順暢,維系大家關系的紐帶也能更鞏固。當然,在線下互動的時候,家長們要注意以下事項:
●注意孩子的人身安全。很多時候家長帶著孩子參加線下活動時,往往和其他孩子的家長聊得很投機,等之后想起來了,才發(fā)覺孩子已經脫離了自己的視野圈子,嚴重的差點出狀況。
●選擇交通便捷的聚會場所。由于孩子年紀小,很多時候不一定能走得動很多路,再加上一些聚會場所沒有明顯的標志,不太容易找,結果線下活動變成找迷宮,等了半天,人才聚齊,活動都差不多要結束了。
●相互體諒和寬容。孩子們聚到一起,難免會發(fā)生爭執(zhí)、搶玩具、誤碰傷等,不要因為一次的不愉快,就拒絕線下的活動,相反這才是我們讓孩子在生活中學會解決矛盾的好時機。
●爸爸要多參與。很多爸爸平時工作就比較忙,難得有和孩子聯絡感情的機會,如果只是讓線下聚會變成媽媽們的聚會,那就是減少了孩子和爸爸相處的時間。更何況在親子聚會中,浪費爸爸這樣強有力的勞動力不是很大的損失嗎?
(周小麗 滬江網副主編,親子教育專家)
責編 林楠 陳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