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fā)現(xiàn)我們寫的字是可以隨著年齡和經(jīng)歷在變化。有時候我拿出上大學(xué)時寫的詩稿,內(nèi)容不必說,單看那字就覺得寫得很局促,不伸展。有人說我那時寫的字是“點”出來的,還有人形容我的字是“元寶字”,圓圓的、胖胖的吧!
后來,不知不覺地我的字在變,別人這么說,我自己也覺得是在變。這字的變化,談不上變得遒勁,也談不上變得俊秀,只是變得更柔軟了,更平和了。用小學(xué)生的話說:“你的字,我們都認識?!?/p>
到了2003年,臺灣作家桂文亞要給我出一本“手跡詩集”:《其實我是一條魚》。我開始認認真真地手抄我的詩。手抄這些詩的時候,我感覺心很靜,不急不躁。那些字,因為詩的滋潤而有了生命;那些詩,因為字的恭謹而有了血脈。正像我在詩集的“序”中所寫的那樣:“書寫這些短詩時,我感受到了心靈的最大寧靜。這世界萬籟俱寂,我聽到了我用筆在吟誦我的詩。”“我希望我稚拙的字,稚拙的詩,能讓你聽到我發(fā)自內(nèi)心的聲音?!?/p>
我雖然可以用電腦寫稿,但我還是愿意把完成的稿子再用筆抄寫在紙上,特別是對自已滿意的一首小詩或一篇短文,更愿意在紙上展示一下。抄寫的時候,無論字寫得好壞,我都覺得那首詩、那篇文,因為是經(jīng)我抄寫的,便有了我的氣質(zhì)和趣味,有了我的生命印記。寫字時,我感受到了心靈的指導(dǎo)遠遠超過了技巧。
有時寫完了字,我靜靜地讀這些字,我不是讀它們的義,只讀它們的形。我先看一篇字的整體結(jié)構(gòu),就像看一幅畫,聽一首曲子。我感覺那一篇字,是有節(jié)奏的,是有動感的。而后,我還會去看每一個字,看每一個字的神采,就像欣賞一個人的個性一樣,流露出來的是敦厚、和善,還是俊美、飄逸,等等。
我希望我寫的字的神采個性,是我喜歡的那一種。我不是書法家,但可以把字寫得好一些,有特點,讓人能認識,也可以把字寫得有特點,讓人喜歡,有親切的感覺,就像對你這個人的感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