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優(yōu)化刑事審判中控、辯、審的權力(利)配置,首先,要明確權力(利)配置的價值取向;其次,要遵循法治原則、平衡原則、人權保障等原則;最后,通過明確控辯審三方的關系和各自訴訟職能,建立控審互控機制,保證法官中立地位,加強辯護方權利保障,實現(xiàn)控辯平等對抗,從而選擇刑事審判中控、辯、審權力(利)配置的優(yōu)化路徑。關鍵詞:刑事審判;控、辯、審權力(利)配置;優(yōu)化路徑中圖分類號:D915.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12-0072-03刑事訴訟可以看做是由主體一系列訴訟行為連接起來形成的動態(tài)過程,而主體為訴訟行為的依據(jù)則是法律賦予的權力(利)。因此,從主體方面來講,刑事訴訟法就是有關刑事訴訟參與主體權力(利)配置的規(guī)范,刑事訴訟過程就是各主體依據(jù)法律的規(guī)定,實現(xiàn)權力(利)的過程。為了使所有的行為主體同時達到價值最大化目標,盡可能實現(xiàn)其權力(利),同時能夠使刑事訴訟活動更充分、有效地展開,那么就需要合理配置刑事訴訟中控、辯、審三方的權力(利)。本文僅就刑事審判中控辯審的權力(利)配置的相關問題和優(yōu)化路徑進行分析。一、刑事審判中權力(利)配置的一般理論(一)權力(利)配置的概念權力與權利是一種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就需要我們以科學的態(tài)度去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既要發(fā)揮和利用二者間的統(tǒng)一性,又要協(xié)調、抑制二者間的對立性。這樣才能維護社會穩(wěn)定,保護公民的權利。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于科學地配置權力(利)。具體就刑事審判而言,權力(利)配置就是明確控辯審三方的關系,以及在明確三方關系的基礎上劃分各自在刑事審判中權力(利)范圍。(二)刑事審判中權力(利)配置的價值刑事審判中權力(利)配置的價值一般是指,權力(利)的優(yōu)化配置在刑事審判中通過滿足國家、社會及個人的需要而具有的效用和意義。那么刑事審判中權力(利)配置需要尊重那些價值呢?1.實現(xiàn)客觀、公正公正又包括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實體公正在審判中體現(xiàn)為通過審判程序實現(xiàn)實體結果的公正,它是一種裁判結果公正,其標準是發(fā)現(xiàn)事實真相、正確適用法律。優(yōu)化刑事審判中權力(利)配置對確保準確認定案件事實,防止當事人人權受到不法侵害具有重要意義。從案件事實的認識過程看,控訴權與審判權分離,使得審判活動真正成為對偵查、起訴階段形成的認識進行檢驗的過程,避免審判流于形式;從權利制約權力來看,加強辯護方權利保障,有利于其充分行使辯方權利,與控方形成有效對抗,更有利于案件事實的查明。在程序公正的實現(xiàn)上,合理配置刑事審判中的權力(利),明確控辯審三方在審判中的地位,為裁判中立和控辯平等提供了結構保障。權力(利)配置機制通過增強辯護方的權利保障,以權利制約權力,使控辯雙方平等不僅停留在形式上平等,更能實現(xiàn)實質上的平等。在控辯雙方有效對抗的基礎上,法院作出中立的裁,使審判權真正從物質上、精神上實現(xiàn)裁判中立。2.實現(xiàn)訴訟效益從司法的角度看,提高收益的方法主要有提高裁判結果的正確率和保證裁決程序的公正性。在刑事審判中,通過優(yōu)化控辯審三方權力(利)配置,加強對辯護方的權利保障,實現(xiàn)控辯事實上的平等對抗,實行控審分離,有利于裁判結果的正確性,同時增強當事人對裁判的認同感。在此意義上,合理配置刑事審判中的權力(利)有利于實現(xiàn)訴訟效益。(三)刑事審判中權力(利)配置的原則刑事審判中權力(利)配置是一個復雜的體系,要想優(yōu)化這個體系,使其對刑事審判有效而正當?shù)匕l(fā)揮其作用,就必須要有相應的原則來進行整合。1.法治原則法治原則要解決的是審判中各種權力(利)的來源或根據(jù)問題。刑事審判中的法治原則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法律必須對審判中承擔一定職能、履行一定義務的國家專門機關的權力及辯方的權利范圍進行明確界定;二是這些主體為訴訟行為必須遵守法律的規(guī)定,當其違反法律時必須承擔一定不利后果。法治原則是一項制約國家權力、保護當事人權利的原則,它是訴訟權力(權利)配置的核心原則。2.平衡原則平衡原則是一項確定刑事審判中國家專門機關之間、國家專門機關與當事人之間權力(利)分配關系的原則。根據(jù)該原則,要求根據(jù)權力(利)的性質及其在訴訟中的職能均衡分配權力(利),使權力間保持一種相互作用與相互制約的關系,權力與權利之間達到一種有效制約、平衡的狀態(tài)。在刑事審判中,無論是承擔控訴職能的檢察院還是行使審判權的法院,均為國家專門機關。而作為刑事審判中三方關系組成部分的辯護方,面對兩大國家專門機關,顯然處于弱勢地位。雖然我們強調控辯平等對抗,但如果不賦予辯護方充分有效的權利,那么在控方擁有強大的國家保障的壓力下,控辯平等對抗難以得到真正的實現(xiàn)。因此,在審判中控辯審三方權力(利)配置中,我們應該從兩個方面進行均衡:一是使控、審權力得到相應的控制,這主要體現(xiàn)在控審分離、控審相互制約上;二是加強對辯護方的權利保障,使控辯平等對抗事實上成為一種可能。3.保障人權原則刑事訴訟中人權保障是十分重要的。在刑事審判中,人權保障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一是保證被告人的辯護權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行使;二是保證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三是保證有罪的人得到公正的懲罰。在權力(利)配置中,應以保障被告人的人權為基點。二、不同刑事審判結構下的權力(利)配置刑事審判構造的構成要素為控訴權主體、辯護權主體、審判權主體等三方主體。在現(xiàn)代西方國家,刑事審判結構一般分為兩大類,即英美法系的當事人主義審判結構和大陸法系的法官職權主義審判結構。不同的訴訟構造下,控辯審三方的訴訟地位和訴訟作用有所不同,權力(利)配置體系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征。(一)英美法系當事人主義審判結構在當事人主義的刑事審判結構中,檢察官代表原告和被告一起作為雙方當事人參加訴訟,雙方處于對等的訴訟地位;原告行使控告權,被告行使辯護權,雙方當事人分別為自己的訴訟主張陳述理由,并為此自由立論和辯論;法官的職責是居中聽審,不積極主動地介入證據(jù)調查過程,一般也不主動干預控辯雙方的活動。就控辯關系來說,強調作為控訴方的檢察官以一方當事人的身份參加訴訟,他與辯護方在法律地位和訴訟手段上是平等的,同時考慮到偵查階段被告方的不利地位,在審判階段要給予辯護方適當?shù)摹把a償”,因此,對辯護律師的約束較少,而檢察官則受較多的制約,這就有利于控辯平等對抗的切實有效實現(xiàn)。法官雖是被動中立的仲裁者,但總的來看,其地位高于大陸法系的法官。這種要表現(xiàn)在其擁有大陸法系法官所不具有的兩大權力,即“審判自由裁量權”和“藐視法庭行為處罰權”,因此其能夠較大權限地控制到庭人員,如對檢察官提出的某些證據(jù)的排除決定權,會削弱檢察官的控訴能力,實現(xiàn)審判權對控訴權的制約。(二)大陸法系法官職權主義審判結構在職權主義的刑事審判結構中,特別強調法官在審判中的主動指揮作用,由法官控制和主導庭審,而不強調當事人在訴訟中的積極性;雙方當事人在庭審中雖然也采取平等對抗原則進行活動,但均缺乏主動性,都要服從和聽命于法官的領導和指揮。在此審判結構中,主要強調法官的訴訟指揮權和證據(jù)調查權。法官指揮審判,主導和推進訴訟的進行。同時法官為了查明事實真相,必須積極主動地去收集、調查證據(jù),因此,作為控方的檢察官的證明活動就大大減少了??剞q雙方雖然也是平等對抗,但是由于缺乏主動性和應有的權力(利),因此雙方平等對抗難以真正發(fā)揮作用。而程序控制權歸于法官,不利于法官裁判者中的地位形象的保持。但是也應看到,法官積極調查收集證據(jù),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實,從而作出正確的裁判。(三)我國刑事審判結構與基本問題分析我國目前的刑事審判結構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混合式庭審方式,它混合了現(xiàn)代職權主義和當事人主義的要素,并保留了中國固有的因素。主要表現(xiàn)在法官不是消極的仲裁者,而是其也擁有強大的調查職權且缺乏限制,他仍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包攬舉證尤其是代替控辯雙方對證人進行詢問,而且法官根據(jù)審判的需要,還有庭外調查的權力。在我國現(xiàn)行的審判結構中,訴訟主體的權力(利)和訴訟地位具有特殊性。就被告人來說,一方面他是訴訟主體,擁有以辯護權為核心的一系列訴訟權利,并以此可以和控訴方平等對抗;另一方面,在庭審中,他又作為訊問調查的對象,并且未被賦予沉默權,在這一意義上又成為訴訟客體。這看起來似乎是矛盾的,在這種情形下,被告人的辯護權難以真正得到保障和充分行使,控辯平等對抗也難以真正得到實現(xiàn)。作為控訴方的檢察官,還擁有對法院審判活動進行監(jiān)督的權力和職責,從這個意義上看,控訴權對審判權有一定的制約作用。但是很顯然,這兩個訴訟角色是直接對立的。在這種矛盾的集控監(jiān)職能于控方一體的訴訟構造中,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控方的訴訟地位不僅明顯優(yōu)于辯方,也因此而凌駕于審方之上,其最終的結果必然形成控審兩方構筑起事實上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在審判中降低對指控證據(jù)的嚴格要求,從而使得審判的中立性受到不良影響。三、優(yōu)化刑事審判中控、辯、審三方權力(利)配置的路徑(一)理順控、辯、審三方關系,明確各自訴訟職能要研究控、辯、審三方的關系,首先必須明確何為控、辯、審三方??胤?,即依法享有控訴權且通過一定的積極作為的控訴方式使刑事訴訟程序啟動的一方當事人;辯方,即依法享有辯護權,并針對控方的指控從事實上或法律上進行申辯,以論證被告人無罪或罪輕,應減輕、免除刑事處罰的一方當事人;審方,即指因依法享有審判權而對控辯雙方所爭議的問題或非爭議的問題進行審理,居中裁判的第三方訴訟參與人。首先,就控、審關系來說,控審分離是調整刑事訴訟中起訴與審判關系的基本原則之一??卦V權與審判權分離,由不同的機關行使是該原則的基本要求。一般來說,控訴職能由檢察官代表國家作為控訴方行使,審判職能由法官行使。從權力配置角度來說,應該實現(xiàn)以權力制約權力,即實現(xiàn)控訴權和審判權的相互制約。其次,從控、辯關系來說,按照控辯平等的要求,控方與辯方在庭審過程中始終是一種平等對抗的關系。控訴職能與辯護職能作為一對相互矛盾與沖突的訴訟職能,應當保持相對的平衡。否則,在審判職能中立的前提下,控訴職能弱小將導致對犯罪的放縱,而辯護職能的弱小則會使被追訴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應有的維護,其后果是都會對審判程序的公正性和合理性產生消極的影響。而就目前形勢來看,由國家專門機關即檢察院來行使控訴權,其有強大的國家力量做后盾,擁有比辯護方更強大的權力(利)保障。因此,從權利社會以權利制約權力的角度來說,應該加強對辯護方權利的保障,以對控訴方的權力進行相應地制約,努力實現(xiàn)控辯雙方實質上的平等對抗。再次,就辯、審關系來說,在刑事審判的過程中,辯、審雙方始終保持著被裁判與裁判的刑事審判關系,辯方的訴訟命運完全由審方掌控和決定,因此,審方在訴訟中是否能夠不偏不倚、保持中立性就顯得至關重要。從權力(配置)角度來說,就應該保障法官審判權的獨立行使,不受外界力量的干涉。(二)法官角色設置應該更為客觀、中立為完成法官的職能,在庭審中法律賦予法官三項基本權力:一是訴訟指揮權;二是事實查證權;三是實體裁決權。這三項基本權力,構成完整意義上的審判權。目前由于實體真實主義觀念的影響,法官有時超越訴訟雙方運用職權去積極主動查明案情,并且擁有廣泛的庭外證據(jù)調查權,去主動調查證據(jù)。這樣雖然有利于法官查明案件事實,從而作出正確的裁判,但是往往導致庭審流于形式,同時也與法官的中立裁判者的地位不符。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對法官的事實查證權作出適當?shù)叵拗疲瑫r,應該強化控訴方的舉證責任,適當限制法官的證據(jù)調查權。法院的調查取證權應作為一種輔助當事人取證的權力進行構建,其適用的前提應當是當事人及其辯護人、代理人依法收集證據(jù)受阻,向法院申請調取證據(jù)。在手段上,應有別于偵查機關的取證權,如非取證必要,不得施用強制手段。同時,取消法官變更罪名、更換當事人的權力。法官變更罪名、更換當事人,嚴格說來都是違背控審分離原則的,是對控訴權的一種侵犯。(三)實現(xiàn)控訴權和審判權的權力均衡,建立控訴、審判互控機制控訴、審判分離是現(xiàn)代刑事訴訟構造的標志。要優(yōu)化刑事審判中控辯審權力(利)配置,就要實現(xiàn)控訴權和審判權的權力均衡,這主要體現(xiàn)在控訴權與審判權的相互制約并達致平衡上??卦V權對審判權的制約是通過對“訴”的確定權來實現(xiàn)的。一方面,控訴權通過舉證權限制法官的事實判斷范圍,另一方面,通過與辯方的合議來限制法官的實體裁判權以及程序指揮權。例如,在程序問題上,控辯雙方可以通過達成協(xié)議,選擇通過簡易程序進行審判。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就是應當將檢察機關的控訴權與審判監(jiān)督權適當分離。當檢察官作為公訴人行使控訴權時,不宜同時行使審判監(jiān)督權,以避免沖擊法官的審判指揮權。此時,可以由檢察院以本院的名義向法院提出意見,此時行使監(jiān)督權的主體是檢察院而不是公訴人。同時,也應該實現(xiàn)審判權對控訴權的制約。這主要可以從審判程序中控訴方的強制偵查行為著手。在審判中,為了維護審判的秩序及審判的順利進行,防止控訴方單方面利用強制調查權對辯護方構成威脅,應當確立法官對審判程序中的強制偵查行為的批準決定權。從而實現(xiàn)審判權對控訴權的制約。(四)強化辯護方權利,追求控辯平等對抗辯護方相對于控訴方來說,處于一種相對弱勢的地位,因此要實現(xiàn)控辯平等對抗,就要在給控訴方的特權地位給予適當限制的前提下,強化辯護方的權利。辯護方通常由被告人和辯護人共同構成。在刑事審判中,辯護方的辯護權是否能夠得到充分有效行使,關鍵在于辯護律師權利的保障上。1.加強被告人的權利保障從理論上看,加強對被告人權利的特殊保護,就意味著賦予被告人一系列的“特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被告人享有不受強迫自證其罪的權利。被告人接受審判已處于不利地位,令其證明自己無罪或有罪,必然導致為獲取人身自由而把無罪說成有罪,輕罪說成重罪,使案件背離真實原則而出現(xiàn)冤假錯案。在這種情況下,談何落實被告人的辯護權?公正審判更無從談起。因而反對強迫自證其罪原則實際上為落實被告人的辯護權,以充分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權益提供了程序性的保障。2.賦予律師刑事辯護豁免權,加強律師執(zhí)業(yè)的人身保護辯護方權力的行使主要依賴于熟悉法律知識的律師。因此,強化辯護方權利,尤為重要的一面就是加強對辯護律師辯護權的保障。所謂律師刑事辯護豁免權,是指律師享有在刑事審判過程中發(fā)表的辯護言論不受法律追究的權利。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通過立法不同程度地賦予了律師這一權利。律師享有刑事辯護豁免權是律師順利履行辯護職能的重要保證。但是我國尚未確立該規(guī)則。結合我國立法和司法實際,筆者認為,應當廢除備受爭議的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第38條規(guī)定,建立律師刑事辯護豁免權規(guī)則,明確規(guī)定律師在刑事辯護中發(fā)表的言論不受法律追究以及律師在刑事辯護中向法院提供或者出示文件、材料失實的,不受法律追究。同時,立法應增設律師特殊職業(yè)保護條款,加強對律師在執(zhí)業(yè)時的人身保護,以免除其參與刑事辯護的后顧之憂??傊?,為了科學、合理配置刑事審判中控、辯、審權力(利),并使之規(guī)范、有效地運行,必須在明確三方在刑事審判中的訴訟地位和職能,實行權力與權力相互制約,建立控審互控機制,加強對辯護方權利的保障,使之發(fā)揮出應有的功能和效益。參考文獻:[1]危建華.權利社會與權力配置[J].行政與法,2001,(4).[2]龍宗智.刑事庭審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3]李蓉.刑事訴訟權力(利)配置的原則[J].求索,2006,(5).[4]陳瑞華.刑事審判原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5]李蓉.論刑事訴訟權力配置的均衡[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4).[6]宋英輝.刑事訴訟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7]蔣議.從控辯審三方關系看被追訴人辯護權的落實[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8.[8]陳光中.刑事訴訟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張溪.刑事司法公正與司法權力的配置[J].南方論刊,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