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隨著建筑設計與規(guī)劃理念的突變與解構,我國建筑的地域風格正在消解,建筑特色正在消失,建筑風格趨于千篇一律,建筑文化危機四伏。以客家圍屋建筑對象,試圖歸納其基本特征,解析其中蘊涵的傳統(tǒng)文化特色,這對客家建筑文化的傳承具有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客家圍屋;建筑特征;傳統(tǒng)文化;文化特色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2)03-0071-02
1 引言
客家圍屋,又名土樓,或者圍龍屋。它獨具特色,是中國建筑史上一朵絢爛的奇葩,在世界建筑之林也有一席之地,因而享有“世界建筑文化遺產(chǎn)”之美譽。然而,隨著“水泥森林”時代的來臨,建筑設計雷同,千城一面,特色消亡,客家圍屋,也難逃劫難。因此,圍屋建筑的傳統(tǒng)文化保護問題迫在眉睫。
2 客家圍屋建筑的特征
2.1 功能的防御性
客家土樓(圍屋)有著極為強勁的防御功能。表現(xiàn)為在兩個方面:一是土墻墻體厚實,二是折射出中國傳統(tǒng)的住宅內(nèi)向凝聚性的特征。舊時的客家先民,不同姓氏存在矛盾和紛爭,沖突不斷;土著居民的侵襲,也是常有之事;而且明朝中期以降,東洋倭寇的侵擾時有發(fā)生。如此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迫使客家人將其住宅建成防御性強的、易守難攻的建筑形式。圍屋,對外設有作戰(zhàn)窗口,對內(nèi)設有糧倉水井等生活必需品,能夠保證戰(zhàn)時屋內(nèi)人們的基本生存問題。所以,“敵人久攻不下”、“大樓安然無恙”成為客家后裔永續(xù)流傳的佳話。
2.2 建造的經(jīng)濟性
客家人的居所多為閉塞的山區(qū),交通不便,運輸建筑材料艱難,就地取材是最經(jīng)濟實惠的選擇。譬如,閩南客家建筑的主要材料是黃土和砂土。其黃土主要從山上獲取,不會破壞有限耕地的土壤。即使舊樓重建,墻土亦可再次利用,或把墻土堆放漚肥作為農(nóng)作物的養(yǎng)料。這與當下資源節(jié)約型社會倡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如出一轍。客家人一般在農(nóng)閑時節(jié)建房,這樣既有充足的時間也有大量人力參與其中,土樓建造技術較簡單,不需要特殊的施工設備,大大降低了建筑成本。
2.3 建筑的堅固性
在客家建筑中堅固性最好的要數(shù)圓形土樓,因為圓筒狀結構使其很好的分配樓房的承載量。加之外墻底部最厚,保證其基底穩(wěn)定。房屋墻體稍向內(nèi)傾斜,使得房屋有一個向心力。土墻內(nèi)部放有木條、竹片、糯米,可加大墻體的柔韌性和拉伸度。土樓最高洪水線以下的筑基是用大鵝卵石砌成,房頂磚瓦要擺放比墻體多出3米左右的距離,形成一個大屋檐,可防止雨水沖刷用土夯筑成的墻面。即使遇到因地震或地表下陷等自然災害而產(chǎn)生裂縫,也不會對土樓的外形和各部分的結構造成嚴重的影響。所以,人們從未聽說過圓寨的坍塌事故,很多傳聞倒是某座土樓遭遇地震、產(chǎn)生裂縫后,過些時日又自動彌合了。
2.4 科學的原理性
以閩南客家土樓為例,其墻體厚實(最厚者可達達1.5米)。這種建筑結構,冬季可保暖御寒,夏季不可以降溫防暑。在閩、贛、粵三地交界處,天氣變化大,時晴時雨,導致空氣中的干、濕度變化異常。此時,土墻便發(fā)揮其含水作用,調節(jié)人體所適宜的濕度,有利于居民的身體健康。而且,時代變遷,歷經(jīng)考驗,其調節(jié)溫度和濕度的功效絲毫不減當年。目睹圍屋,考究其營造原理,我們不得不為客家先輩們的超凡智慧所折服。
2.5 空間的統(tǒng)一性
從宏觀的外部視角來考查,客家圍屋建筑還具有空間統(tǒng)一性的特征,圍屋的總體框架都是以祖堂為軸心的形式,環(huán)環(huán)相套,層層圍合,形成一個封閉的外部空間形態(tài)。主要有兩種形制:圓如飛碟,方如玉璽。折射出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精髓:內(nèi)斂閉合、和諧統(tǒng)一。
3 客家圍屋建筑的文化特色
3.1 根深蒂固的風水理念
眾所周知,華夏文明,風水文化,神秘詭譎,源遠流長,客家人也不例外,歷來信守“風水學說”。古代,在建造房屋和墳墓方面尤甚,風水師勘察地形,選擇良辰吉日等非常講究。斗轉星移,時代變遷,風水觀念歷經(jīng)沉淀,溶入客家后裔的集體記憶。這不僅影響著他們的思維方式,甚至還決定著他們的行為模式,猶如信教徒一般的虔誠。
時至今日,風水師依然受到客家人的尊敬和愛戴??图胰嗽谛藿ǚ课輹r非常重視山水、地形、方位等客觀條件,其選址過程及其復雜,請風水先生“經(jīng)過用羅盤定方位、看地形、擇山水、測風向、觀水勢等等一系列的考察。”最后還要選擇一個良辰吉日并請神保佑才能動工,不然所建之房會給房主帶來不吉、噩運甚至血光之災。
縱觀現(xiàn)有客家土樓遺存,大多都有“坐北朝南,背風向陽,靠山面水,沿路邊橋頭而建”等特點?!帮L水學說”的因素隨處可見,就連房屋外形也要建成八卦形狀,如福建地區(qū)的八卦樓,就是完全按照八卦的意匠來建造的。即便我們一直倡導要利用科學而非迷信來解決建筑規(guī)劃的問題,但“風水學說”從古至今依然存在而未被歷史淘汰,想必應該有其合理性,我們不應否定它的存在。
3.2 目的鮮明的實用主義
(1)防御外侵之思量。
防御外侵之功能是圍屋建筑之前客家人務必考慮的重要問題。誠然,防范心理,自古有之,土堆、圍墻、護城河、城堡、長城等遺存便是古人防御心理的有力見證。千百年來,先人為了保護自己及其宗族后裔得以“安身立命、繁衍生息、發(fā)展壯大”,世代傳承了這種心理。于是,便產(chǎn)生了“防患于未然”、“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群體心態(tài)。
福建、廣東一帶,有許多客家人居住的形制巨大的土樓、圍屋。為了防范可能遭受的侵害,更是將房屋圍成一座座圓形、方形堅固厚實的堡壘,其中生活著數(shù)百人,正是有了這種圍合封閉的建筑形式,他們得到了一種集體的安全感。所以土樓是為了安全而營造的,如承啟樓最外一圈的樓房只有三、四層有小窗口和槍眼,小窗口的功能是向外扔石塊和倒熱開水防止敵人往上爬,槍眼是用于向外射擊。土樓內(nèi)還有水井和儲藏室,可以數(shù)月不出門也不會斷水斷糧。而土樓對外的大門是用厚木料造成,門板用鐵皮包裹,門后用雙重木桿頂著。此外,為了防御敵人火攻,特在門板四周設水槽,必要時可在門前形成一道水幕。
(2)防風抗震之目的。
土樓的墻體經(jīng)過反復夯筑,筑起了有如鋼鐵混凝土般堅硬的墻體,加之墻的外部抹了一層防風雨剝蝕的石灰,所以極為堅固。在滿足防風抗震之目的方面,具有其它建材難以比擬的性能。
(3)生活休憩之功能。
一些客家圍屋建筑的中心大院向居民提供一個可面對面接觸的中心場所,可在自家門前從事著各種居家活動,如洗衣、晾曬、娛樂、玩耍、休息、交談。這一場所將各家各戶聯(lián)系起來,促成了鄰里的依賴性和互動性,成為維系宗族團結以及社群關系的重要心理場所。
3.3 揮之不去的中原文化
(1)祖堂的造設。
受傳統(tǒng)宗法觀念的影響,自古以來,祖堂在客家人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因為客家人認為,把祖宗供奉在自家祠堂可以蔭庇子孫后代平安吉祥、一帆風順、興旺發(fā)達。大量文獻記載表明,客家人與中原漢族有著極其密切的血緣關系。為了牢記祖宗,牢記根脈,在搬遷的時候從中原地區(qū)把祖先的骨灰牌位一并帶到南方,等安頓下來才把祖先請到祠堂上,因此有的地方還會形成“二次葬”。宗法社會認為,一個宗族的祖先,會福佑后代繁榮昌盛,后代應不忘祖先功德,日夜守護,以求祖先保佑。作為供奉祖先的祠堂便成為了全宗族至高無上的神圣空間,布局在建筑的主軸線,處于核心位置,表現(xiàn)出對祖宗的敬仰和尊崇。
如福建、廣東一帶的客家圍屋,其祖宗祠堂就是建筑的“心臟”,是族人祭祖、議事、慶典、宴客的地方,也是族長、長輩居住和管理宗族的地方。逢年過節(jié),每家都挑著供品到這里祭祀祖先。男兒娶親,須在祠堂拜天地,叩祖先,宴賓客。閨女出嫁,向列祖辭行后,方可罩上蓋頭,踏著象征團圓的大圓牌匾出閣。老人謝世,祠堂成了舉哀發(fā)喪的靈堂。就這樣,一座祠堂將合族融洽地凝聚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
(2)牌匾的裝飾。
牌匾是古時人們功名成就,朝廷或州府頒發(fā)的旌表,相當于現(xiàn)在的榮譽證書,主要是對考取功名、為官出眾、好人好事等進行表彰。這些牌匾在一個宗族里有著重要地位,它是權利和榮譽的象征,是輝煌歷史的見證,也是客家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這些牌匾我們可以重溫一個宗族過去的歷史。
客家人一向重視教育,“人敦愿愨,戶習詩書”。耕讀并舉、崇文重教的客家人在屋前設一個辟雍式半圓水池,以企盼子女讀書出仕。從中原遷徙到閩、粵、贛等地的客家人中,不少原為中原仕宦,他們接受的是中原正統(tǒng)文化、封建禮教的儒家觀念,講究的是門第等級,這些觀念成為客家社會中占支配地位的主導思想。他們深知,在這種艱苦的環(huán)境中,要生存,只有勤耕稼穡;要發(fā)展,只有讀書入仕。整個客家居住區(qū)內(nèi)逐漸形成了“弦誦相聞,有不讀書者,輿臺笑之”的社會風尚。就連普通百姓也會使用樸素的語言來告誡其子孫:“養(yǎng)子不讀書,如同養(yǎng)頭豬”,“送子千金,不如教子一字”,“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這些在耕讀并重的思想大多會反映在牌匾上。
3.4 獨一無二的意象生存
意象乃美學用語,源自《周易》,其中的“象數(shù)理論”具有多方面的美學意義,包含意象說,觀象制器等重要內(nèi)容。何為建筑意象?貝聿銘認為,所謂“意象”是與“實象”相對而言的,即不是藝術家客觀描摹現(xiàn)實的再現(xiàn)性形象,而是“意”中之象,是由藝術家的感覺,想象和表現(xiàn)意圖所呈現(xiàn)出來的形象。筆者認為,建筑意象就是指建筑師規(guī)劃設計的哲理及其所追求的藝術境界。北京故宮的整體意象便是氣勢恢弘、華貴典雅、威嚴壯觀。
客家土樓是東方文明的一顆明珠,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村鎮(zhèn)民居建筑,是中國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guī)模宏大、結構精巧等特點,以其特有的意象生存傲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藝術之林。
20世紀60年代,美國政府得到情報:中國福建山區(qū),有類似飛碟和導彈的發(fā)射之物,世人惶恐失措。事后,證明了這是一場虛驚,不過是中國特有的土樓民居,美國才安然放心。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史蒂汶斯·安德烈(Stevens Andrew)在一次考察中不禁感嘆道:“閩南的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神話般的山區(qū)建筑模式”。而東京藝術大學教授茂本計一郎則說:“閩南土樓是天上掉下來的飛碟,地下冒出來的蘑菇”。這是客家圍屋(土樓)在異域人士心中的意象。
筆者認為,客家圍屋(土樓),留存山野,遠離塵世,形體厚實,滄桑古樸;其規(guī)模之龐大,有海納百川之氣魄;其結構之穩(wěn)固,有堅若磐石之厚重;其渾圓之外形,有和諧完整之意蘊;其方正之外形,有端莊之氣韻。這也許是多數(shù)國人眼中的客家圍屋之意象。
3.5 仿生象物的營造意匠
仿生象物的營造意匠主要是運用動物的讀音和文字發(fā)音之間的諧音產(chǎn)生聯(lián)系,讓這些動物修飾自家房子,以求豐衣足食。譬如,東莞市樟木頭鎮(zhèn)一個客家建筑群,墻上的排水口就用魚雕刻成的,其寓意是年年有余;另一種則是以鮮活的植物來修飾房子,如百花綻放、枝繁葉茂的綠化植被寓意家族興旺發(fā)達千秋萬代、大富大貴;還有就是模仿物體的,如盤形、棋盤形、八卦形等寓意家族命運順風順水、前程似錦。
4 結語
對于客家圍屋建筑特征及其折射出來的傳統(tǒng)文化特色,筆者知識做了初步歸納和總結,我的舉動不過是“拋磚引玉”罷了。囿于學術視野和功底,定有諸多疏漏,望方家修正補遺。但愿我們的見解能為客家圍屋建筑的傳統(tǒng)文化的存續(xù)盡一份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李百浩,萬艷華.中國村鎮(zhèn)建筑文化[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2]戴儉,鄒金江.中國傳統(tǒng)建筑外部空間構成[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2008.
[3]高珍明,王乃香,陳瑜.福建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