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在小城中,更易尋找到生活理想。譬如薌城。
但凡講小城,并非只指城市規(guī)模上的小,更在于一種認知與情結(jié):
它往往是老城,有歷史,有老建筑老手藝;與現(xiàn)代城市相比,
有它的規(guī)矩和人情網(wǎng)絡(luò);更重要的是,
小城中存有都市人渴求的生活步調(diào)與理想。
我們在薌城,便遇見一些“小城人”:有人在老街開著數(shù)家門店,
卻仍能慵懶到“睡得很累”;有人只因這里足夠“緩慢”,一留便是十年;
有人工作勞心勞力之余,總要抽出空來走老街逛老店……
更多的是普通的薌城人,他們依附小城,汲取養(yǎng)分,
活出了小城人的閑適、淡然與知足常樂。
我們離開許久還對他們念念不忘,只因這城與城中人,
恰恰映射出心中理想。
從中山公園到“唐宋古城”
楊暉:在漳州生活的媒體工作者,平常采訪關(guān)注的便是老街區(qū)。
楊暉#8198;的薌城,從午后開始。
上午他窩在工作室勞心勞力。中山公園旁新華西路“龍巖餐廳”的午飯,是工作與生活的分隔點。餐廳其實不叫這個名,只不過老板是龍巖人,楊暉他們便將其命名為“龍巖”,本名他也不清楚。
在老街,對一個店鋪熟悉卻不知曉名稱,是正常的。小時候在鎮(zhèn)里,對常去的店鋪,也無非是“街頭那家水果店”、“你水英阿姨家”這樣的模糊概念,說不出名稱,甚至搞不清在哪條路,但尋找毫不費力——因并非真模糊,而是太清晰,這種清晰,是小城當中、建筑和人物構(gòu)成的人情網(wǎng)絡(luò)。
楊暉便是靠著腦袋中的人情網(wǎng)絡(luò),帶我們逛他的老街。中山公園是起點,穿過中山公園,便是始興北路,進入漳州“唐宋古城歷史街區(qū)”范圍,之后便不需線路指引,取而代之的是:“賣毛主席徽章的店”、“經(jīng)常有媒體采訪的”、“最小的廟”……
薌城保存了這一片較完整的老街區(qū),也是因“歷史街區(qū)”的“官家”名頭?!熬沤质铩钡慕值栏窬秩栽冢_灣路、香港路、始興南北路、芳華橫路、芳華北路等老街道,都屬于該街區(qū)。
始興北路是聞名漳州的“府埕”,原為1919年陳炯明主政漳州時所建的迎賓旅館。如今,這里有一段短短的新修復(fù)的騎樓。午后過去,兩旁騎樓道被麻將桌堵得滿滿的。楊暉說,漳州老城的人,總在這打發(fā)一下午。來消遣的多是老人。下午三四點,陸續(xù)有人離開,再晚點過來,桌椅都不知何時被人搬到了何處去,街道陡然空下來。白天緊閉大門的店面卻開門了,傳出慵懶的音樂聲。這才曉得,這里開著數(shù)家酒吧、咖啡館,漳州的年輕人,正在騎樓內(nèi),接替早早入睡的老年人,揮霍夜晚。我們總有熱鬧看。
但在薌城,最有名的老街還是臺灣路和香港路。
香港路位于唐宋至明清時期漳州城的中軸線上。清末至民國初期,由于工商業(yè)的發(fā)展,香港路逐漸成為漳州南部的主要商業(yè)街,除典型閩南風(fēng)格騎樓,這里分布著“尚書探花坊”、“三世宰貳坊”等明代文物古跡。臺灣路則為中西合璧非騎樓式,其代表建筑天益壽藥店、萬圓錢莊、新生布行等老字號商鋪的建筑都有明顯南洋風(fēng)格。
老街里,老藥店、老錢莊、老布店、老茶莊印記還在,還有些舊書店、模具店……老街區(qū)內(nèi)延安路商店很多,尤其是自行車店,可惜店主不租借車輛。據(jù)說,延安南路北段是舊時漳州主干道,商店云集。還有一條不太好找的相對破敗的北京路。北京路以溫泉出名,附近開著好些浴室、足療館,有些漳州人一入冬,幾乎不在家中洗澡,都來混北京路。這里洗浴場所硬件條件不怎樣,雖也有玫瑰浴、牛奶浴各種花樣,但是,老房子里的,嫌它臟亂,建在新樓房中的休閑中心,又沒了老街的感覺。48號倒有個漳州工人溫泉,名字很“上世紀”,內(nèi)有各種洗浴項目,木桶浴20元/次,據(jù)說漳州普通百姓挺歡迎。
薌城老街有座特別的伽藍廟,是“全國最小的空中廟宇”,位于香港路打石巷,面積只有3平方米。廟在巷口頂上,要爬樓梯。小廟建于何時、有何來歷,至今無人能說明。楊暉帶我們來時,廟門鎖著,樓梯口用木板擋住。聽到我們的聲音,一位藍衣中年女子從廟門側(cè)旁房中走出,幫我們推開木板,開了廟門。她是這里的租戶。因伽藍廟太小了,無法專人打理照看,所以,租住這棟房子的人,需兼顧照看伽藍廟的重任,包括廟內(nèi)衛(wèi)生、信徒及游客來膜拜或參觀時的需求。故而,廟雖小,卻因租客的傾心照顧,廟內(nèi)樣樣俱全,干凈規(guī)整。廟里供奉的“伽藍王”頭戴官帽。據(jù)傳,清代重修小廟旁的石坊時,石坊總搖晃,無法立穩(wěn),縣令便到這小廟燒香,隨手把官帽戴到了伽藍頭上,石坊竟就穩(wěn)了。之后,縣令下令重修伽藍廟,并為伽藍真正帶上官帽。
藍衣女人說,1月她租期要到,得放棄這份照看伽藍廟的職責(zé)了。楊暉當下心動,考慮來接檔,當個老街人。不過聽說寺廟的木質(zhì)樓梯因太破舊,要被改成不銹鋼,他心里不知是否有疙瘩。
我們喜歡的是純正的老街,比如伽藍廟的木質(zhì)樓梯,比如這里的生活傳奇。
老街居住的多是年長的人,能講點老街故事,本身也載著故事。一個賣燈火、佛具的百年老店,店內(nèi)有“燈火西施”?!拔魇比缃褚?0多歲,生意是家傳,在她18歲的好年華時,附近男子常尋到這個小店,買盞燈籠,回途中自己把燈籠扎破,再折返買燈籠見“西施”。聽了這故事,我興奮得連續(xù)兩天往店里跑,可店員總告知“燈火西施”出去玩了。她常去中山公園,可以想象“風(fēng)韻猶存”的她在公園內(nèi)獨坐、聊天、跳舞的模樣。
老街還保留著在新城區(qū)難以為繼的手藝,如,做竹制品,做棉被,做脂粉盒。我們在做竹制品的陳師傅店里看到的,已不是家用物件,而是“工藝品”,原本過酒糟的,可做花瓶;斗笠,可當燈罩……老陳夫婦一直強調(diào)“工藝品”,興奮與驕傲外,聽起來有點落寞。還好他們是在老街,手藝才能代代傳下來,闖出了片“工藝品”的天下,媒體也來采訪。如果老陳的店鋪開在新城區(qū),我猜想今日不會還“流行”。還有棉制廠的棉被加工場,老板是棉制廠的下崗員工,純手工給人做棉被。當年同時下崗的廠里兄弟,分散漳州城區(qū)各處開加工場,如今只剩四五家,基本都在老街。老板說,漳州老城人逢婚嫁喜事,總會到老街找?guī)煾?,打幾床新棉被,仿佛老街的老店,才是?yōu)質(zhì)的保證,也似乎只有老街區(qū),才能養(yǎng)活做傳統(tǒng)手藝的人。這未必是因店家經(jīng)濟上的考量,更是因為,傳統(tǒng)手藝離開老街巷,似乎就少了底氣。老街巷與老手藝人的這種相互依存,便讓老街、手藝和小城,都活了起來。反之,缺了老城區(qū)、老街巷托著,新城區(qū)里那些張揚的“傳統(tǒng)手工藝”,總讓人覺得空有一腔浮華的自信。
在老街逛,也并非只能跟著“歷史街區(qū)”脈絡(luò)走,可以從香港路、臺灣路、延安路旁邊的小巷子逛進去。我們便是在這種尋訪中,找到了有漳州最古老街名之稱的“龍眼營”。龍眼營地處城南,鄰近孔廟。漳州城區(qū)的地名、街名,不知改了多少次,龍眼營的街名卻一直沿用,說明代前就有。很多人相信龍眼營的名字與水果“龍眼”有關(guān),康熙《縣志》中也提到漳州到處都是龍眼樹。
通元廟是龍眼營古街上最大古跡,始建于明代。我們被一段薌劇引入廟內(nèi)。龍眼營曾朝夕可聞千年弦歌錦歌,如今的薌劇便是由錦歌衍生。在廟內(nèi)唱薌劇的是通元廟薌劇演唱隊。
在薌城,??陕牭揭恍└杪?。我們在文廟門外時,文廟內(nèi)陣陣合唱聲,進去時瞧見國學(xué)堂里圍坐著許多老年人,一位氣質(zhì)出眾的女子,正帶著大家練紅歌,對我們的鏡頭視而不見,很陶醉。
老城里的人,尤其是老人,都有他們的“小宇宙”,無論是麻將族、薌劇族、紅歌族,還是中山公園每日成群的斗鳥族,他們天天此種方式過生活,一點不膩味。我們帶著驚詫去問東問西,只會得到“沒情趣”的嗟嘆。
騎樓里的“文藝女青年”
海燕:1983年生人,霞浦人,目前在薌城騎樓經(jīng)營咖啡館。
還#8198;好有漳州的年輕人帶我們找情趣,譬如海燕。
海燕是霞浦人,大學(xué)在漳州讀,后在廈門大學(xué)繼續(xù)深造,最后還是返回了漳州。她認識不少在廈門曾厝垵、華新路等地搞咖啡館、酒吧、旅舍等“混圈子”的人,如今在漳州,也做著同樣的事,手上有別墅、騎樓在經(jīng)營。她在漳州的生意和生活,顯然借鑒了廈門“小資文藝”的模式,但不同的是,1983年出生的這個女子,在薌城,還算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蕾蘇咖啡是海燕最新開業(yè)的店。店鋪位于芳華南路轉(zhuǎn)角一棟騎樓內(nèi),她花10天時間,將騎樓改造一新。主要的改造是加強采光、氛圍布置,但騎樓破舊的硬件動不了,所以,二樓的茶座,居然是在傾斜的地板上安置的,我們戲稱為“東邪”。之所以想認識海燕,是因為,老街中的樓房,要么荒廢,要么是老店、老宅,咖啡館、酒吧多集中在始興北路那兩排修復(fù)得過新的樓房中,她這個咖啡館在老街區(qū)里太顯眼了。
漳州老城過夜游客尚少,狠下心來投資休閑事業(yè),要大膽量。海燕卻在蕾蘇之外,還在僑村經(jīng)營著(或曾經(jīng)營著)幾棟別墅。
她初見到我們便說,要是有騎樓愿盤出來,她能接多少就接多少,各種業(yè)態(tài)都可嘗試。蕾蘇的投資不多,一個月租金不過一兩千,整月所有投入也就四五千,海燕這么“瘋狂”,其實是精明。
薌城的年輕氣應(yīng)該更濃些。老街區(qū)已有好坯子,不見得比廈門的曾厝垵、南華路差,怎么把周邊城市的年輕人吸引到薌城來,海燕這群人,做的便是這件事。如今較為成熟的區(qū)域是僑村,一條小路,圈住一個小湖,幢幢別墅分布湖四周,別墅原本都是華僑的,如今開發(fā)成餐廳、咖啡館、酒吧。海燕或許是從僑村,看到了漳州“小城生活”對都市人的吸引力。
鹵面銷魂
姚俊:在薌城當老師的漳州龍海人,在薌城停留10年。
在#8198;一個叫僑村的地方,石老師站在湖邊,等待著他的朋友們?!八麄儚牡鄱蓟貋?,今天要安排他們的吃與玩,主要的目的是相聚還有‘殺時間’”。大學(xué)畢業(yè)后,石老師回到漳州,原本只想著做個過渡,考個研究生再深造;誰知道這一呆,就是十年。十年間,對石老師來說,他享受的是漳州的緩慢。
僑村,是漳州人的叫法。全名,似乎是“華僑新村”,但已經(jīng)很久沒有人去驗證這個名字是否還在使用。這里有數(shù)量眾多的別墅,大都興建于解放初期,眾多的華僑返回故土,落地生根。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僑村里的華僑大多已不住這里,但這里,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
僑村的格局十分清晰:在這片區(qū)域正中心,是一個湖,湖的四周建著各色別墅;湖與別墅之間,修了環(huán)形路,路兩側(cè)間隔地種著大樹。每一幢別墅的格局不同,裝修不同,風(fēng)格不同;每幢別墅內(nèi)都種了大量樹木,有些蔓延的植物甚至把墻面全部占據(jù)。接到友人夫妻后,石老師帶著他們向僑村走去,一路上都是“綠”,湖是碧綠的,樹是墨綠的,占據(jù)了墻面的藤蔓則帶著不同深淺的綠……
石老師是這樣安排行程的,可以在僑村繞一下,然后穿過僑村到府埕吃鹵面當早點。府埕是原來的“漳州府衙”,在古街區(qū)里。以前,古街串聯(lián)的是古渡頭和古府衙,渡頭上挑著擔(dān)、扛著貨的人,在青石板的街上快速走過去,一路之上,經(jīng)過各種的店鋪,藥店、問診、服裝、鼓具……如今,古渡口已消失,一座座鋼筋水泥橋跨過九龍江,連接了兩岸;古府衙也消失了,留了孔廟的無言,還有一個叫“府埕”的地方。
在“府埕”,可看到閩南典型的騎樓,還有漳州特色美食。騎樓就在古街上,而古街連排的木質(zhì)屋宅里依然有人居住。重新漆過的門,把歲月的痕跡掩蓋起來,但建筑物的古樸卻遮蓋不了。古街上,大多還沿承著早前“前門開店,后廳住人”的格局??吹甑娜丝梢贿呏箫堉蟛?,一邊做著小生意,有些時候,就把小餐桌擺到騎樓下,邊炒邊吃,一間門面店,幾道飯菜香。路過店家的人客,微笑著,從他們身邊走過。
有些漳州人的一天必從各類美味小吃開始。有清湯面、沙茶面、豆花、粉絲、大肉包……而鹵面最讓人心醉。漳州人,喜歡吃鹵面,也喜歡打鹵面。先將魷魚、干貝、蝦干、豬肉,香菇、筍絲等原料混合烹炒,而后倒入已經(jīng)煮好的大骨湯或肉湯,以粉勾芡,加入蛋花,煮成黏稠的湯羹,這就是鹵。以鹵澆面,就成了鹵面。鹵面易做,易食,講究的人,會配以其他食品,如五香、炸肉、臘腸等。這些配料,可以拌入面中,也可以用來佐面或佐酒。古老相傳的“打鹵面”,那浮在油面之上的金黃,蒸騰而起的香氣,化成絲絲縷縷,滲透到漳州人的習(xí)俗之中、生活之中,并成為慢城生活的一個濃縮——就這樣輕松地把山海珍味容納于一鍋鹵湯之中,把人生百態(tài)承載于一碗鹵面之中,輕松的,把各種配料放在鹵面邊上,愛則取之,不愛則舍之,佐面、佐酒、佐生活。
有些鹵面店,甚至就開在自己家里、古街邊上、騎樓里面……吃著鹵面,可以感覺到漳州人的閑適,就像是把鹵打好,隨時加熱,隨時燒鹵,隨時可以用餐;面盛在自己的碗里,吃得快與慢,就與他人無關(guān)了。當一碗鹵面吃完,漳州這一座慢城的節(jié)奏就已經(jīng)把你的呼吸同步了。
楊漢文,在漳州市薌城區(qū)老街經(jīng)營日雜總店。
在漳州住了多久?
10多年。
住在騎樓嗎?
是的,住在中山公園附近,所住的騎樓與店鋪格局差不多。
覺得騎樓好住嗎?為什么?
不好住,太臟了。香港路的騎樓,年代太久,墻壁都不干凈,又不好整修。要是有錢,我很想搬出去。不過,夏天住騎樓,非常涼快,這點我喜歡。
描述一下你的漳州小城生活,或推薦幾個漳州好去處。
在漳州過日子,就是慢吧。我是平和人,不過我更喜歡住在漳州。平和這些年,大概是因為柚子賣得太火了,節(jié)奏也變快了,我家里的兄弟,也在做生意,錢賺得多,但好像也很累。我在漳州,過自己小日子,做自己小生意,挺知足的。
因為每天都得做生意,平常在漳州沒什么休閑的,一般就是騎摩托車帶小孩到江濱路,或者去中山公園。漳州人特愛去中山公園,從早到晚都很多人。
陳師傅,制作并販賣竹制品,是薌城老街惟一還在手工做這個的人。13歲開始學(xué),已做了48年,做的東西也從生活必需品變成工藝品了。
在漳州住了多久?
一直住在漳州。學(xué)藝出師后跟老婆經(jīng)營這個經(jīng)歷了3代的老字號店鋪。4年前我把店搬到了香港路。
住在騎樓嗎?
是的,住在中山公園附近。
覺得騎樓好住嗎?為什么?
還不錯,因為非常方便,而且人情味挺濃,小孩子一出門就可以到處亂跑,四周都是街坊鄰居,很熱鬧,不像住在商品房里,小孩只能在自己家里玩。雖然騎樓的采光不太好,但我覺得這沒什么。
整個漳州都很適合居住。這里的水果、菜都很多,至少比廈門多,荔枝、龍眼產(chǎn)量都很大,價格也挺便宜。這里的鹵面、扁食、鍋邊糊,都很好吃,尤其是鹵面,漳州人離不開它。
描述一下你的漳州小城生活,或推薦幾個漳州的好去處。
平常在薌城,也就是到公園里走走,或者去南山寺逛逛,不過大部分時候還是只在老街。老街挺有意思的,有很多特色的店鋪,到這里來參觀旅游的人也挺多的。游客經(jīng)常過來看騎樓,我們也跟著他們看,好像還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