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遲遲,卉木萋萋”。眼下,春山茸茸,細雨乍起乍歇,氤氳升騰,正是賞春踏青的好時節(jié)。古人善游,春時必要望春樹、賞落花、臨泉烹茶、山中煨筍,而后于山野處折來花條柳枝,攜至家中,臨著紙窗竹榻,或簪戴把玩,或插瓶陳設,頗有幽趣。于是我們特意跟隨了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的花藝教授常定華老師一起,赴一日春山行,揀選草木花枝,歸來剪裁插瓶,讓春色延至廳堂案頭。
廈門的山沒有別處的秀氣險奇,一年四季綠得平鋪直敘,但一到春季,于雨色空濛處,山石如墨筆皴染,在綿延至海的綠色里布置停當,這才增加了些許起承轉合的韻致。今日雖是陰天,細雨翻覆弄人,倒也暗合了這樣的景致。我們沿著山徑,且行且尋,遍看有無適合的插花素材。只見山石上的爬藤,頭發(fā)一樣散下來,把快樂的身體藏在了某個地方;樹梢上吐著幾個紅嘴唇似的花朵,因為加入不進鳥雀的聒噪,只能盡力撅著嘴,鼓唇作勢;小葉榕剛剛從驚蟄中蘇醒,懵懂地支起細碎的花朵;三角梅是一點風光都落不得的,一年四季開得熱熱鬧鬧。面對如此多的植物,還真不知如何選擇。
伴隨著一聲清脆的落剪聲,一支野薔薇枝條成為了常定華手中的素材。一切從最初的審美開始。常定華說,對于這些用來插花的植物素材,姿態(tài)最為重要,而這評判并無固定標準,全憑多年來,自己與植物建立的熟悉感。熟悉感的來源,也許是多年前看過的一幅畫里梅花的姿態(tài),也許是植物的某個瞬間讓自己想起了“春分”這個節(jié)氣的美好,也許是家里茶席上的襯布正與這植物的顏色相合……我們學習發(fā)現(xiàn)植物美的姿態(tài),也由植物美的姿態(tài)啟發(fā)自己內心的審美。
取花草植物,置于器皿中,成為風景,花的藝術最初不過樸素如此。而在這過程中,我們漸漸尋找到與自然天地接近融合的方式。如此一來,賤花野草,枯藤殘枝,皆有美,皆有天地。這也是常定華在花藝教學中常常對學生說的話。
這樣的美還體現(xiàn)在植物的名字上。如若不是跟隨常定華的指點,我們很難在植物交疊的山巖下發(fā)現(xiàn)一種長著圓形葉片的藤蔓,“山歸來”是它的名字。光是這名字,就足以讓人生起許多遐想,更不用說看著它在水盆的倒影里,逐漸被常定華纏繞成型。
在常定華的工作室里,從山上采回來的植物素材隨意的擺放在闊大的木桌上,野趣未脫。她取來一個淺口大圓盆,盛上水,插入蛇木,“山歸來”靈動地纏繞期間,再配以幾朵嫩黃的小菊,常定華說這是她腦海里,春天的池塘和山野。而對于山桃花的處理,常定華只隨其枝條曲折之勢橫插入瓶口,伴以枯木,一種隱逸清越的意境就被輕易地營造出來。此刻她又執(zhí)著一支白色的山茶花在手,靜靜相對,反復觀其枝葉的橫斜,正如在山上與之相遇的那一刻,這是她與植物的溝通之法。在相定花的俯仰倚側后,雜枝便被果斷減去。她說插花便如體會人生道理,連修剪也是學問,不僅體現(xiàn)耐性,也學會舍得。
不多時,窗外的雨勢漸漸大了起來,而室內,常定華的學生早已沏起巖茶,燃起檀香,伴著案頭已成型了的花藝作品,春寒被擋在了室外,納入的是一整個盎然的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