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花哪里都有,可閩侯自成風光。從最早的因“驢友”口口相傳而被游人熟知的梧桐下村,到今年新增既可賞油菜花又能看古民居的西坡村,以及堪稱最有意境的江灣賞花地白沙灣,全都在閩侯境內。閩侯的油菜花一壟一壟地集成一大片,大規(guī)模的金黃色盡收眼底,令觀者心潮澎湃。
說起閩侯油菜花,大多數(shù)“驢友”會先想到梧桐下村,這也是福州最早一處成規(guī)模的油菜花觀賞地。梧桐下村四面青山翠谷,百畝金黃色的油菜花平鋪在山谷中,有溪水環(huán)繞而過,遠處星星點點的青瓦人家,形成一幅美麗的鄉(xiāng)村畫卷。去過梧桐下的游人,都對花田里的兩三棵枯樹印象頗深,如果只是大片的金黃色也許會略顯單調,反而是這幾棵枯藤老樹映襯出梧桐下別樣的賞花意境。
西坡村是閩侯另一個值得推薦的賞花地,位于白沙鎮(zhèn)附近,這里的油菜花規(guī)模達百畝,金燦一片。村子里除了賞花,還可游覽有300多年歷史的江氏古厝書院。
初見江氏古厝不免有些失望。門面沒有一般古厝的宏偉、高大,映入眼簾的盡是裸露在外、半坍塌的黃土墻。別看門面不大,里面可是別有洞天。登堂入室,里面的景象與外面截然不同。陽光透過嵌有花鳥蟲獸的窗欞照進來,打在堂內用于祭祀的香龕之上,照見舊時雕花的華麗與精細。僅入第一進,大厝的氣勢已經(jīng)初露端倪。這里所有建筑的主體部分都是面闊5間、進深7柱,十分寬敞、氣派。
江氏古厝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歷時59年才竣工。這些建筑根據(jù)福建古厝特點選址,門前有溪流,意為財源滾滾。建筑坐北朝南,縱向排列5座,加上旁邊2座共有7座。古厝兩旁有龍山、虎山,意味人丁興旺、福祿齊全。
宅院內的木雕,無論是插屏、門窗、格扇,還是外露的斗拱、梁枋,無不展現(xiàn)出高超的雕刻藝術。從雕飾的內容來看,有人物故事、飛禽走獸等,雕刻技藝有線刻、影刻、浮雕等。而各進馬鞍墻上都裝飾著壁畫,雖然經(jīng)歷兩百多年的風雨剝蝕,墻上的壁畫顏色依舊清晰可見。
西坡村的古厝中,最精妙的當數(shù)古厝書院,這里曾是江氏家族子弟讀書的地方,書院樓閣梁架構建雕飾十分精美,尤以美人雕飾為特色,美人圖后背雕飾有108組人物故事和福祿壽喜吉祥文字及花卉圖案。身臨其中,仿佛聽到幾百年前的瑯瑯書聲。直欞木格窗仍原汁原味地保存著,天井中還立著刻花漏窗、隔墻,主座臥房前尚留有刻花隔斷、屏風木門扇等。在古厝的附屬花廳里,還有一個依墻而建的重檐攢尖八角半邊亭。小亭子面積不大,僅夠兩三人容身,但雕梁畫棟極其精致,原來這里是當年大戶人家小姐撫琴讀書的地方。亭子雖小,但垂蓮、角鋸、雀替和梁枋等鏤雕木構樣樣俱全。
游覽完古厝,還可前往不遠的白沙鎮(zhèn)探訪古廊橋——遠濟橋。遠濟橋位于閩侯縣白沙鎮(zhèn)聯(lián)坑村大目溪山澗上,是當時福州通往京都必經(jīng)之路,也是福州地區(qū)罕見的古廊橋之一。在跋涉了數(shù)公里長、青石板鋪成的山路后,遠濟橋懸空而立,飛架于兩山峽谷中,如同瓊樓仙閣般壯觀、美麗。遠濟橋橋身離澗底三十多米,沒有橋墩,而是以兩岸天然巨石為橋的承架,幾十根巨大的梁木斜穿直插,用斜撐式構架支撐起33米長、5米寬的橋身。當?shù)卮迕裾f,整座橋都用木材做成,沒用一釘一鉚,卻異常堅固。木橋結構看似簡單,但飛檐等都凸顯了閩民居的風格;在木橋上俯瞰,橋下就是大目溪,風景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