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4日到11月22日,30天。深圳華僑城OCT創(chuàng)意園一間40平的小房間里,一家名為“30天就倒閉書店”,在這30天里,開張、倒閉。
與慣常的理想主義創(chuàng)業(yè)悲情劇有點不同,這家書店,從一開始就是為了倒閉而存在。
這其實是文化活動人堅果的一場五味雜陳的行為藝術。
《海峽旅游》
×
堅果
去年年底,國內書店關張的消息連續(xù)不斷,堅果身邊開書店的朋友,也面臨倒閉危機。正好,華僑城創(chuàng)意園南區(qū)、雅庫藝術空間空出了一個40平的小房間,堅果爭取到了一個月的免費使用權,便有了這一開始就叫囂著要倒閉的書店。堅果邀請顧客、讀者來擔任書店的體驗式店長,每天必須要激蕩出一條有趣的創(chuàng)意想法或做場小沙龍。書店內,每天在縮減數字的倒計時告示、高懸的鳥籠里放著的《自由在高處》,都時時在提醒進入者:在這場模擬的戲耍中,你,我,我們,都在場;在真實的實體書店風雨飄搖的歷程中,你,我,我們,也都在場。那么,能做點什么呢?
重新定義書店
“應該重新認識與定義“書店”,打破界限,賦予書店更多的可能和內涵?!?/p>
>>這三十天你都是怎么度過的?
每天上午到書店換上當天離倒閉第多少天的倒計時告示,拍攝當天店長,隨時與進入書店的人聊天,安排接下來的店長及活動,通過微博、豆瓣及時連接外面的世界。
>>作為策劃人與見證者,你覺得這次行為藝術成功嗎?
這次行為藝術每天約一百五十人來玩,三十天有四五千人參與進來,發(fā)生種種并非我預期的有趣的事情。書店營業(yè)額約平均每天三千左右。
>>你理想中的書店是什么樣子?
有好書,有好沙龍,有好展覽,它是一個城市的公共廣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客廳,是一種不斷碰到同好的地方。
>>你覺得怎樣的書店在當下環(huán)境中能成功?
現在是實體書店的轉型期,要成功比較難。門檻越來越高,店租、書籍渠道、書的盈利、電商的沖擊等等都是問題。書店的主人很重要,比如學者型的店主,能夠以自身的氣質和眼光經營出特色;或者有足夠的資金投入,重新改造“書店”這個空間的功能及其延伸;或者足夠創(chuàng)意,融合各種好玩的可行的想法,吸引人。
>>從“書店”這樣一個空間,能延伸出多少可能?
1主題性書店:如繪本、科普、電影、攝影、女性、同性等。
2開放性書店:比如邀請一座城市里的或一個社區(qū)里的愛書人成為志愿者,來主持書店沙龍、經營等等;比如邀請愛書人一起來賣書,給他們每人一個賣書的區(qū)域等等。
3繁體書、外文書書店:避開網絡競爭,讓自己擁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
4雜志書店:以時尚、創(chuàng)意雜志為主,同時舉行一些影像藝術展覽。
5移動書店:比如“書店盒子”,一個外形標準化并便于移動的小書店;和地產商合作,在各個社區(qū)里移動,和咖啡館合作,在各個咖啡館流動,和服裝店合作,成為各個時尚店的流動風景。
6新書發(fā)布的書店:以新書發(fā)布為主打的書店,365天每天都有作家新書在這里第一時間發(fā)布,并配合沙龍、作家采訪和新書發(fā)布前100名讀者優(yōu)惠等種種活動。
7作家、藝術家推薦書店:建立一個有大量作家、藝術家、專業(yè)人士每月推薦書單的網站,付費會員可以選擇N個作家、藝術家或其他專業(yè)人士為他每月推薦書單,然后書店直接為其下單,將書直接郵遞到讀者手上。
8二手書交換、售賣書店:限定二手書交換的種類,以保證單純性和持久性,比如人文社科;為即將搬家、為空間小而即將丟書、為想看其他書、為想認識朋友的人而設;可以現場設立一個“今日換書區(qū)”,同時把換書信息發(fā)布到微博上;周末可以擺設書攤,比如就叫“淘書市集”,最好是主題性的書,讓更多的讀書人申請并參與進來。
9客棧書店:客棧與書店的結合,讓人在旅途中遇見一本好書。
10聯合品牌書店:與臺灣誠品相反,去臺灣誠品可以購買相關系列衍生產品,那么,比如現在我們有一個品牌叫“99人書房”,但我們沒有大量資金去租下一棟樓來經營,那我們去聯合100家創(chuàng)意產品,逆向經營,統(tǒng)一以“99人書房”對外售賣,如“99人書房×幻想明信片”,“99人書房×敏感詞雜志”等,以群體力量讓品牌口碑躍升,同時這100家創(chuàng)意產品擁有99人書房的股份,99人書房幫100家創(chuàng)意產品鋪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