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臺北人并不會覺得身邊的書店有什么,因為,這實在是生活中太尋常可見的構(gòu)成:下了班到誠品看書兼等人,周末約朋友到附有咖啡館的書店喝咖啡聊是非,或者特別坐了車,到報紙上介紹的沒人看店、買書全靠自己自覺投錢的良心書店探探……
直到有一天,外地客把24小時營業(yè)的敦南誠品列入必逛之處,并且點名要去泡重慶南路書店街,才恍然大悟,臺北還真是個書店之城啊。
臺北的書店就像是臺北的美食一樣,琳瑯滿目、選擇多樣,同一品牌書店的不同分店,“味道”也可能不同。以誠品來說,各分店同中求異,營造出不一樣的氛圍,連擺在平臺上的書籍都是特別挑選,最適合該片區(qū)的讀者。
例如信義旗艦店,每個樓層打著溫馨明亮的燈光、精致劃分著各國各類書籍和雜志,宛如臺北人新的五星級閱覽室;敦南分店則是24小時不打烊,越夜越美麗,不在深夜到此買書逛逛,似乎就稱不上見識了臺北的藝文范兒;而西門町的西門店活潑十分,時尚雜志和漫畫、旅行和生活書籍?dāng)[在平臺,是青少年的地盤;至于臺北車站地下街的捷運店,簡約復(fù)古深沉穩(wěn)重的氣質(zhì),又是另一種誠品的感覺。
連鎖而不復(fù)制,不同分店如不同美食,有的微辣,有的清淡,有的重口,制造不同的口感與享受,讓愛書的、不愛書的都能著迷。
不過,誠品是很好,而且也已成為臺灣書業(yè)的一塊金招牌,但,如同大型連鎖超市擠壓社區(qū)小雜貨鋪,誠品這樣的書店大鱷,某種程度上也是小書店生存的巨大壓力。如同電影《電子情書》(You've Got Mail)里的情節(jié),男主角湯姆·漢克斯是大連鎖書店的經(jīng)營者,女主角梅格·萊恩是當(dāng)?shù)匦甑睦习?,連鎖書店搶了小書店的生意。電影里,沖突終轉(zhuǎn)變成皆大歡喜的浪漫好結(jié)局;現(xiàn)實世界里,好萊塢魔法失效,殘酷的結(jié)局一點點水落石出。臺北現(xiàn)在固然也有不少傳統(tǒng)小書店,但其面積已經(jīng)在急劇收縮。
傳統(tǒng)的書店難生存,更主要原因是網(wǎng)絡(luò)書店的壯大。網(wǎng)絡(luò)書店新書打折扣,今天訂購,明天便送到離家最近的便利商店讓你取貨,便宜又快速。以前人說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現(xiàn)在是宅男宅女不出門,能買天下書,這是好事還是壞事?若是再加上近年推行所謂的電子書,買書的人就更少了,那么有可能致書本于死地嗎?或許不會,但是相信傳統(tǒng)書店的經(jīng)營會更加困難。
臺北有條知名的書店街,在數(shù)十年前,重慶南路從臺北火車站這端到近西門町這頭,一間一間的書店林立,每家書店的營業(yè)內(nèi)容都有些不同,走一趟,從教科書、外文書、參考書,到雜志、小說、計算機書和文具都能買齊,但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盛況不如前,書店不再像積木一間一間緊擠在一起,中間穿插了其它的商店、銀行、小吃店。
雖然如此,有空時我總會漫步走到書店街,走過那些有歷史的書店,偶而在書店里駐足翻書,雖然書店街里很多老書店不新穎、不時尚,甚至有些舊舊的氣味,但那是一種傳統(tǒng)書店的文化及感覺,跟誠品的精致感全然不同,若這條街也隨著時光消失,我想很多臺北人會哭泣吧。
不過還好,臺北還有不少特色小書店,例如一點都不像二手書店的茉莉書店(已經(jīng)開了好幾家分店),溫馨干凈的裝潢,把二手書當(dāng)新書販賣,在書店的空間還劃了一部分區(qū)域給咖啡,在此可以買書、喝咖啡、玩貓。還有一間有河書店,離開了臺北市,在淡水河畔開設(shè),賣書和文創(chuàng)商品,書店外的大陽臺作咖啡館,可以慢慢看夕陽沉入海。
如果想買便宜的書或遇到奇怪的老板,可以去師大附近的水平書局,書店里擺在地上沒陳列的書和書架上的書一樣多,這里新書大部分都有百分之三十的折扣,讓學(xué)生和愛書者很高興,老板也會在你所買的新書上蓋上店章,賣書的同時,還“啰唆”地告訴你其它新上市的書也很好看。錢帶不夠?沒關(guān)系,老板自動再降價給你。
這種怪老板的個性你如果喜歡,還可以到臺北車站附近的阿維書店,書都有折扣,老板阿維會十分熱心地幫你介紹想買的書。心情好時,他會在店里大聲唱歌、跳舞,但是小心,若遇到不上道的顧客他會一直碎碎念。
寫著寫著突然覺得,臺北真是一個好玩的城市,奢華與低廉同時交叉平鋪在這城市的空氣中,精致大型的書店讓人們在書香中吸收文化,奇怪小巧的書店打開另類文化的刺激,而帶著咖啡香的特色書店讓人慵懶放松,隨時讓臺北人都能自取所需,逛當(dāng)下最想逛的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