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東縱谷對臺灣人的吸引力還有兩點,一是因有海岸山脈的阻擋,縱谷內(nèi)受臺風影響相對小,二是,西部已被開發(fā)得過于鋼筋水泥,在臺灣開發(fā)最晚的這片東部土地上,能找到臺灣都市中的人也鮮能接觸的“臺灣味”。
如果你愛《海角七號》式的日范兒小情調(diào),不妨去趟光復糖廠。建于1913年的糖廠目前已停產(chǎn)轉型為觀光。最吸引人的,除古樸懷舊的日式建筑,就是冰品了。哪怕是臺北的游客,到了花蓮,也往往會到光復糖廠吃冰品。我吃了個蛋筒,口味一流——坐在近百年的糖廠內(nèi)吃蛋筒,哪能不甜美?自制枝仔冰、冰激凌是招牌,尤以清冰、紅豆、健素等口味最受喜愛。在這里,還應到商店街買麻薯,散裝、袋裝都有,價格便宜,像冷導每來糖廠,必去買點吃貨辛苦背回臺北給孩子。
糖廠的日式木屋還有員工居住。當年的設施也部分保留。游客多是臺灣家庭,所以園區(qū)內(nèi)有“牛拉車”、喂魚等孩子鐘愛的項目。在這種輕松清淡的氛圍中,我們這長槍短炮的一行真正游客,反有點尷尬了。
馬太鞍濕地也幾乎不見陸客。臺灣人喜歡濕地生態(tài)游,馬太鞍生態(tài)社區(qū)也位于光復,依傍中央山脈,三面環(huán)山,還有全臺阿美族最大的部落。
濕地最大的“賣點”是阿美族人特有的捕魚法——巴拉告。他們會邀請游客一起捕魚。在河岸邊堆砌些方形池子,先將河水引進池中,池底放置空心的竹筒,上面再覆蓋枯樹枝、九層塔。九層塔的樹枝提供小魚、小蝦以梭游環(huán)境,樹枝表皮經(jīng)過日曬,滋生藻類,供小魚、小蝦食用。巴拉告是適應沼澤環(huán)境而發(fā)展的特殊捕魚方式,魚蝦可在其中棲息,就可繁衍生長,大魚則依靠小魚、小蝦的代謝,在最底部的竹筒中生存。捉魚時,把捆綁的樹枝從池中撈起,一抖,便有小魚蝦入網(wǎng),若要大魚,用雙手將竹筒兩端堵住,提出水面,往網(wǎng)內(nèi)一倒,就捕到了。捕魚者根據(jù)需要,捕捉相應的魚類、蝦類,不去“打擾”其他,保證各種魚蝦在池中保持生態(tài)平衡。
花東之行最遺憾的,是不能上山與原住民有更多接觸。據(jù)說,原住民福利不錯,許多漢人與原住民通婚后,都會要求加入原住民,此后孩子的教育等都可享受更好待遇。臺灣女性地位高,在原住民中更達到極致。馬太鞍是母系社會,男人要嫁給女人,財產(chǎn)全歸女方。據(jù)說,馬太鞍的男人要自造一把“婚姻刀”,如其刀被妻子甩到門外,就意味著他被休掉了。
我們在馬太鞍只見到了負責表演“巴拉告”的阿美族人,為了表演,他們把家遷至游客方便抵達的低處。門是用竹子拼成的,灶臺是石塊砌成,依然保持木材取火的方式——與山上的阿美族人相比,他們的不同便是,以表演為生,一個阿美族人的魚火鍋,也是以500新臺幣的價格出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