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倫敦奧運會的主體育場“倫敦碗”全部采用“拼裝”工藝連接起來,倫敦奧運會結(jié)束后,該體育場被拆卸成一個供市民使用的活動場所。
有人疑惑地問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倫敦碗”被“打碎”,本屆奧運會的遺產(chǎn)不是少了許多了嗎?鮑里斯·約翰遜說,最好的遺產(chǎn)不是保留,而是將一種精神和快樂傳承下去,讓它深深地扎根于人們的心中,在人們心中開花結(jié)果。
請以“傳承”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選;③除詩歌外,文體自選。
【寫作指導(dǎo)】
本文的寫作需要思辨三個問題:一是傳承什么?它可以是“實化”的什物、遺產(chǎn)等,也可以是“虛化”的精神、品質(zhì)等。但從構(gòu)思的角度來講,對前者你需要由“實”升華到“虛”,以提升立意的高度;對后者你需要把“虛”化為“實”的人、事、物,以增強內(nèi)涵的可感性。二是為什么要傳承?無論是世界的文明史,還是華夏的文明史,都是一部世代相傳的歷史,傳承是發(fā)展的前提,有“傳承”才能“接力”,有“接力”才能更加“給力”。三是怎樣傳承?既要“古為今用”,在對前代的傳承中充實、壯大、發(fā)展自身,走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又要“與時俱進”,在對前代的更新、開拓、超越中銳意前行,走揚棄升級之路。只有將這三個問題先想透理順,我們的文章才能寫出應(yīng)有的高度、厚度和亮度。
【佳作示例】
傳 承
徐慧君
老王一直經(jīng)營著一個裁縫鋪,起早貪黑,但他從來不覺得累,因為只要一想到他那寶貝女兒,身中便會生出無窮的勁頭。
阿嬌剛出生沒多久,她的母親便因感染風(fēng)寒去世了,這可苦了老王,又當(dāng)?shù)之?dāng)娘,家中大小事務(wù)都由他一人操持。
阿嬌十分乖巧,洗衣做飯樣樣都會,且生得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白皙的皮膚,小嘴巴,美人胚子一個。老王越看這個女兒越是喜歡,什么家務(wù)活都舍不得讓她做,生怕傷了她那雙玉手。
每次老王在燈下熬夜做衣服時,阿嬌就坐在旁邊,不吵不鬧,還不時地為老王續(xù)一杯茶,往燈里添一點油。老王累了一天,阿嬌便會上去幫他捶捶肩,老王頓時覺得什么疲勞都沒有了。睡覺前,阿嬌便會端來一盆洗腳水,老王心中更是樂開了花。
一晃十八年過去了,阿嬌也由一個不懂事的小女孩長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由于老王做衣服的手藝好,人品又好,每個在他這兒做過衣服的人都是他的回頭客,更加上女兒十分漂亮,上門提親的人簡直要把門檻踏破了。
經(jīng)過千挑萬選,阿嬌最終嫁給了鎮(zhèn)上一戶開糧店人家的兒子。大喜之日,鞭炮一響,老王的眼淚就撲簌簌地掉了下來,他在心中犯難:人都說勤快媽媽懶女兒,我這雖是爸爸,但也從未讓她十指沾水,這到婆家被人嫌棄怎么得了?
事實證明,他的擔(dān)心是多余的。每次有人從鎮(zhèn)上回來,他都會打聽女兒的消息,一提到他那女兒,人們便會贊不絕口:“你那女兒啊,真?zhèn)鞔?,一家大小,男女老少,誰身上沒有她做的衣服??!”“你那女兒啊,可得她公公婆婆的歡喜咧,人家簡直把她當(dāng)自家女兒疼,又精明,又能干,家中大事小事,無論有多難,到她那兒便全都給解決了……”
老王還是不放心,便借買布料路過為由到女兒家走了一圈,只見家中被女兒收拾得干干凈凈,女兒的婆婆滿是感激地對老王說:“能娶到你家女兒是我兒子的福分,我們老兩口也決定了,將家中的賬簿交給她,糧庫的鑰匙也由她保管?!痹谝慌栽S多時未開口的公公說:“你女兒不僅傳了你的手藝,而且還傳了你的為人,曉得疼人?!?/p>
“真的傳了我的代嗎?”老王心中這么想著,眼里卻覺得濕潤潤的,心中暖乎乎的。
[點評]本文的情節(jié)設(shè)計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在家十指不沾水的阿嬌到婆家不僅沒有被嫌棄,而且還深得信賴和贊譽,這實在出乎意料之外。如果說從鎮(zhèn)上回來的人的傳話還讓老王將信將疑的話,到婆家的現(xiàn)場考察,使老王一顆一直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但讀者心中的“疑”并未消除——這可能嗎?再細讀前文,你就茅塞頓開了:她有“力”,會家務(wù),“阿嬌十分乖巧,洗衣做飯樣樣都會”;她有“智”,會手藝,“每次老王在燈下熬夜做衣服時,阿嬌就坐在旁邊,不吵不鬧”,這是阿嬌在用一顆慧心偷偷地學(xué)著手藝;更重要的是她有“心”,會疼人,在家時常為爹續(xù)茶、添油、捶背、端洗腳水。她之所以在家時十指不沾水,非“不能”也,而是老王疼愛女兒,不讓她“為”也。有此三層鋪墊,下文情節(jié)的突轉(zhuǎn)就在情理之中了。其實,這一對父女手藝和為人的傳承,靠的不是“言”,而是“行”,此乃“身教重于言教”也。
傳 承
戴瑩瑩
雨,細膩地在江南下著,下了千年萬年。巷子里的青石板被那細膩的雨洗禮了千載萬載,也變得光滑了。細雨是江南小鎮(zhèn)的精靈,它在娓娓講述著江南小鎮(zhèn)的前世今生。
清晨,姑娘們個個端著木盆,提著棒槌,在河岸邊敲打著衣服,潺潺的水聲與那棒槌的敲擊聲合奏成絕美的旋律。純樸的姑娘們在河邊浣著衣衫,時不時傳來一陣笑聲。旭日漸漸升起,巷子里傳來了自行車鈴鐺的聲音。巷子口,有一位中年婦女正賣著剛出籠的包子,她純樸的笑容為每一個路人都送去了一份溫暖。是啊,在這兒,在這江南小鎮(zhèn),散發(fā)著的是那現(xiàn)代都市久違的鄉(xiāng)土氣息,它是江南特有的文化,它就傳承在那一張張純樸的笑臉上。
中午,細雨又淅淅瀝瀝地下了起來,似乎江南和雨是分不開的!空氣里是熟悉的炊煙的味道,還夾雜著泥土與雨水的腥香。漫步在這青石板鋪成的小巷中,粉墻,黑瓦,是江南的主體,它掩映出的是一份寧靜,一份讓人不忍心去打破的寧靜。撐起一把油紙傘在巷子里慢慢地走著,走過每家每戶的門口,傾聽每家每戶的故事。江南的人家是熱情的,是沒有一絲企圖的,他們可以為你一個外鄉(xiāng)人準備一桌豐盛的飯菜,與你拉上一夜的家常。穿過了一條小巷,便會覺得恍若隔世,經(jīng)歷了千年一般。江南的雨依舊在細膩地下著,它傳承著江南最淳美的文化。
傍晚,細雨籠罩著江南,河岸邊楊柳扶風(fēng),輕柔地舒展著身姿。家家戶戶都把東西搬進了屋里,漸漸地可以看見,窗戶里慢慢有了一圈黃暈。天漸漸黑了,萬家燈火,四周一片靜謐,河畔有時還會傳來一陣搖櫓聲。獨步小橋,河水潺湲,這時你可以想見馬致遠的那首《天凈沙·秋思》了!小橋,流水,人家。夜晚的江南就是這么恬美,這么安詳,帶給人無盡的遐思。河水是江南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它將江南安閑的情韻從古流到了今。
在這物欲橫流的塵世間,你是否也應(yīng)該卸下包袱,漫步這江南的小鎮(zhèn),心如止水地感受一下傳承千年的閑適。
河面上又蕩起了那一陣陣櫓聲,它蕩過了萬斛天光,從遙遠的秦漢而來,傳承著那一份份最質(zhì)樸的文化!
[點評]“文化的傳承”是一個抽象概念,作者的機智就在于:既能化虛為實,使之有觸手可及的質(zhì)感;又能由實及虛,使之有回味綿長的內(nèi)韻。文章凝千年于一日,伴隨著旭日西沉,在粉墻、黑瓦、細雨的背景上,鋪展開浣衣、留客、搖櫓等一幅幅傳承千年的、富含著江南情韻的民俗畫卷,將純樸、淳美、安閑的江南文化點染得搖曳生姿,頗得戴望舒《雨巷》的況味。篇末順勢點出:江南小鎮(zhèn)那純樸的風(fēng)情、閑適的生活正是撫慰“最近比較煩,比較煩,比較煩”時代病的一帖良藥。這一筆看似興之所至,實則匠心獨運,它在前文點染江南文化所傳承的獨特內(nèi)蘊的基礎(chǔ)上,將這一傳承的重要性、必要性巧妙地生發(fā)了出來,頗有“四兩撥千鈞”之功力。
傳 承
趙天蘭
黃河為鑒,長江為證,歷史在慨嘆:是不是我們傳承了五千年的文化,如今只能匍匐于地,不斷消解?
——題記
傳承了《論語》、《春秋》,便也傳承了君子的仁信禮義;傳承了《孫子兵法》,便也傳承了智者的運籌帷幄;傳承了《史記》,便也傳承了中華的興替沉浮……當(dāng)我們用心靈去觸碰每一部巨著時,便可以感受到五千年文明跳動的脈搏??呻S著時間的流逝,文化卻漸行漸遠了。
中國的歷史是最連續(xù)的,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可如今的時代卻牽絆住了文化的腳步。知道周迅的多了,知道魯迅的少了;知道方大同的多了,知道譚嗣同的少了;知道李宇春的多了,知道李清照的少了……秒殺的時尚給我們的華夏文明一記記重創(chuàng)。浩如煙海的千年文化慢慢干涸,原本堅實的鐵鏈開始生銹、斷裂。文化的傳承已被人漸漸淡忘,引以為傲的千年文化已淪為時尚的裙下之臣,匍匐于地,卑微如塵。
還記得今年春晚的秦腔表演嗎?秦腔是由陜西人傳承下來的,可如今很難再有人會唱秦腔了,春晚上的表演者已是如今秦腔的唯一傳人。曾經(jīng)人人會唱的秦腔,如今何以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個傳人?人們都熱衷聽流行音樂,早丟棄了原本最樸實的音律。
我很敬重一位作家——馮驥才先生,不過,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是作家了。因為他意識到我們恢弘的文化大廈根基正在松動,所以他站了出來,放棄了自己在文壇的聲望,默默無聞地投身于保護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事業(yè)中。我記得他說過:“現(xiàn)在作家多的是,沒有我,文壇還是一樣蓬勃,我只希望投身于中華文明更需要傳承的地方。”我想,如果他不放棄作家的職業(yè),以他的建樹一定可以過著優(yōu)裕、悠閑的生活,可如今他卻在中國的各個地方尋覓著文化的足跡,櫛風(fēng)沐雨,四處奔波。
我們的文化更需要新一代來傳承,炎黃的后裔枝繁葉茂,他們有必要知道華夏的歷史,至少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誰。
茶越沉越醇,便不會人走茶涼;
酒越存越香,便不會酒醉人傷。
我們用五千年來醞釀這一場文明,棄之心何以甘?華夏文化亟待傳承,但傳承的不止是文化,還有我們身上龍的傳人的印記!
[點評]本文雖為隨筆,但作者并未信馬由韁,而是把行文邏輯之“韁”牢牢地攥在手中。作者在引出“文化的傳承”的話題后,從“文化斷裂的現(xiàn)狀→拯救文化的行動→歷史責(zé)任的擔(dān)當(dāng)”三個層面對華夏文化展開了觀照。這三個層面,不僅相互之間在行文邏輯上環(huán)環(huán)緊扣,而且每一個層面內(nèi)部還縱向推進:從人名的淡忘到劇種的失傳,從文化名人的投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到新生一代的踐行,從文化的傳承到龍的印記的延續(xù)。這就使本文隨興驅(qū)遣而自有章法,激情揮灑而不失理性。
傳 承
管心安
看到這個題目,不由得想起了這樣一群人,他們傳承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堅毅,“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用一腔熱血向黑暗的舊社會發(fā)出了紅色戰(zhàn)帖,用滿腔激情撞開了民主的大門!
然而,這些歷史的記憶似乎已經(jīng)被人們在不經(jīng)意間淡忘了。如今,領(lǐng)土爭端問題不斷升級,“釣魚島”事件愈演愈烈,國際形勢進一步陷入到緊張復(fù)雜的氛圍中,可是我們的一些當(dāng)代少年又在干些什么呢?他們整日沉醉于“八阿哥”、“四阿哥”的溫柔里,讓那一聲聲“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迷得神魂顛倒,真是聞?wù)哂袣?,觀者含淚!
不錯,我們需要娛樂,需要適當(dāng)放松,但如果這就是淡忘那些歷史記憶,抹殺那些仁人志士為我們作出的犧牲的理由,你認為說得過去嗎?
思緒追溯到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在那片廣袤肥沃的土地上,一雙魔爪正向她悄悄襲來。于是,奴性的氣息便在那片土地上彌散開來,侵略者在這片被他們喚為“滿洲”的土地上肆意屠戮,并以此為樂……難道我們能將這段屈辱的歷史置之腦后嗎?難道我們還會無動于衷,仍沉迷于那些“格格”與“阿哥”們的溫柔鄉(xiāng)里嗎?
假若在那個年代里,人們不能傳承辛亥英烈“驅(qū)除韃虜,恢復(fù)中華”的“鐵血”,而信奉侵略者口中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的謬論,放下手中的武器,抗戰(zhàn)的結(jié)局又將如何?恐怕我等早已在奴化統(tǒng)治下,改學(xué)日語,見面招呼時“哈伊,哈伊”起來了吧!
作為華夏子孫,“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是歷史賦予我們每個人的應(yīng)盡責(zé)任,我們身上的血性更是推動歷史車輪不斷前進的動力。我們怎能以淡忘歷史來維系所謂的和平?果真如此,我們的子孫再讓我們詮釋“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時,我們情何以堪?
刻意的隱忍與讓步不是真正的寬容,對歷史的漠視和淡忘才是最大的隱患。試問,有誰能夠保證那些永遠無法結(jié)痂的傷口不會在后世隱隱作痛?
幸好在這個時候,還有一群人,他們?yōu)榱司S護國家權(quán)益,毅然駛向了那座爭端不斷的島嶼。
他們,傳承了歷史的精髓;我堅信,我們終將成為他們……
[點評]本文最大的機智在于對歷史的“尋根”,圍繞著“鐵血傳承”這根紅線,作者從時事熱點的“保釣勇士”尋到了“抗戰(zhàn)英豪”,又從“抗戰(zhàn)英豪”尋到了“辛亥英烈”。源于此,文章通篇激蕩著一股當(dāng)代少年難得的陽剛之氣,而篇末的“他們,傳承了歷史的精髓;我堅信,我們終將成為他們”,更是一句硬漢的宣言,凸顯出了當(dāng)代少年對歷史真相的銘記,對歷史使命的擔(dān)當(dāng),誠可謂血氣方剛,壯懷激烈,讓人頓生“后生可畏”的敬意!
[作者單位:江蘇省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