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這里將寫話、習作、寫作教學籠統(tǒng)地稱為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語文素質訓練的主要陣地,是形成學生的寫作能力,發(fā)展他們的觀察力、思維力、想象力的主要途徑。它不僅是現(xiàn)代公民必備的知識和技能,而且是發(fā)展積極的心態(tài),養(yǎng)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必備素質。 小學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新課程提出了“興趣領先,樂于表述;突出個性,鼓勵創(chuàng)新;貼近生活,引導實踐;夯實基礎,讀寫溝通;合作分享,共同提高”等嶄新的習作教學理念。
為落實這些新理念,必須優(yōu)化小學作文教學策略,這是小學作文新課程教學改革成功的關鍵。在一定的時期,傳統(tǒng)的小學作文教學策略對于作文教學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但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實施,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優(yōu)化小學作文教學策略,以便適應作文教改的需要。新課程背景下,優(yōu)化小學作文教學策略有兩條依據(jù):一條是學生的身心規(guī)律,一條是語文學習規(guī)律。這正是新課程所強調的。
一、激發(fā)興趣策略與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小學生作文要“對寫話有興趣”, 習作起始“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習作興趣和信心”。這不僅是一種教學要求,更重要的是反映一種新的教育觀念。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精神狀態(tài)下,饒有興趣地學習,充分調動他們的寫作積極性,是小學作文教學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學成功的重要向導。
1.命題引趣
題目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習作情緒。新穎有趣的命題,能引發(fā)學生的習作情趣。小學生正處于作文的起步階段,如果作文命題的范圍過大、過籠統(tǒng),缺乏趣味感、樸實感,必會造成學生作文的心理負擔。這樣不僅效果不佳,還會使學生對作文失去信心和興趣??s小作文的命題范圍、肢解題目、化繁為簡、循序漸進,是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致的有效途徑。
【案例】
首先,命題要有新意。在開學之初,讓學生寫寫《我的新同學》《新來的老師》《開學典禮》,則較容易激發(fā)學生作文的興趣。
其次,命題要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如《學生該不該開生日晚會》《假如我是班主任》《老師,我想對你說》《我們最需要》《作業(yè)的煩惱》《公開課的滋味》《家長會之后》等,這些話題即使老師不讓他們談,他們也會在底下說,讓他們寫文章,公開談,自然一吐為快。畢業(yè)班同學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幻想、期待美好的明天,這時如出《十年后的我》《假如我當市長》《二十年后的聚會》這樣的題目,他們的話匣子一打開,就會思如泉涌,只要稍加點撥,就會水到渠成。
再次,命題要有啟發(fā)性。如寫教室里的事情,若命題為《發(fā)生在教室里的一件事》,很多學生就會感到很棘手。如果改為《上課鈴響了很久》《當試卷發(fā)下來的時候》《老師提問我時》《老師,你講錯了》的文題時,學生就會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題目,運用自己最拿手的表達方式,寫起來自然得心應手。
2.情境創(chuàng)趣
有趣的情境是習作的催化劑。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猶如給學生再現(xiàn)了生活,活化了人物形象,學生就有話可說,有情可抒,有境可想(想象)。在作文之前,經常有意設計并組織一些小游戲、小表演、小動畫、小音樂欣賞等活動,并相機啟發(fā)學生注意觀察、聯(lián)想和想象。這樣,就很容易調動學生習作的積極性,使他們有話想說,有話樂說。
【案例】
創(chuàng)設情境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激發(fā)習作興趣,還能改變學生以往對作文的畏難心理。
記得有一節(jié)語文課,上課鈴響 5分鐘,陳老師才匆匆趕來。她說:“同學們,很對不起,今天老師遲到了,耽誤了大家的學習,你們猜一猜老師為什么遲到了呢?”
話音未落,教室里一下子沸騰了,有的說老師去復印室了,有的說去開會了,還有的說……陳老師又追問道:“老師不在的時候你們在做什么?”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說:“看書、背古詩、講笑話、下棋……”此時,大家都想把自己的所做、所見、所想說給老師聽,他們個個情緒十分高漲。
陳老師說:“下面就請大家把剛才發(fā)生的一切用自己的筆寫下來吧!”他們寫下了《沒有老師真好》《老師不在的時候》《課堂上發(fā)生的事》。這樣一個“小小的善意騙局”情境的創(chuàng)設,使得學生既有話要寫,也有話可寫。
3.高分勵趣
作文評價的目的,并不是評判學生的好壞,而是激勵學生,培養(yǎng)他們的寫作興趣。所以教師不要吝嗇作文的分數(shù),可利用評價來激發(fā)學生的作文動機。筆者曾經做過各種各樣的調查,小學生極少看老師的評語,最看重的是老師給的分數(shù)。給學生的作文打高分,是激勵寫作興趣的一種好方法。
【案例】
在教學中,根據(jù)習作的要求,采用高分激勵的方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具體做法是好文章可以給100分。新穎的開頭、結尾,精彩的細節(jié)描寫,畫龍點睛的句子,成語的妙用,詩句的恰當引用,文中的插圖,堅持寫觀察日記等給予加分,上不封頂,可以加100分到300分或更多。實踐證明,這種方法在三、四年級小學生初學作文時尤其靈驗,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體驗,化解學生的消極體驗,使學生在習作過程中形成快樂體驗,可以較快地消除小學生懼怕作文的心理,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
4.競賽激趣
爭強好勝、不甘落后、喜歡比賽是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在作文教學中,我經常組織一些寫作大賽,或賽開頭,或賽結尾,或賽觀察,或賽想象,或賽系列日記……學生在競賽中嘗到了競爭的樂趣,得到了個性的張揚,引爆了情趣想象的火花,續(xù)接了習作興趣的鏈條。另外,競賽游戲活動的本身,也豐富了學生的習作素材,激發(fā)了學生的習作興趣。
5.評價固趣
“激勵” “評價”是心理學上講的兩大功能。只有正確合理地使用這兩個心理功能才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讓他們真正體驗到成功后的愉快,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傳統(tǒng)的評價是“玉中指瑕”——找缺點找毛病。正確的做法是“沙里淘金”——找優(yōu)點找亮點。特別是針對文章中的那些“個人的獨特感受”,都應備加“珍視”。
【案例】
例如,在低年級寫話評語中我經常鼓勵學生:“你會說連貫的幾句話了,真了不起!”“你能把新學的好詞用上,真棒!”“你能仔細觀察了,是個有心人。”“你已經學會用標點符號了,很聰明哦!”同時,因為低年級學生識字量不多,我們有時也可畫上一張笑臉,或畫上一根豎起的大拇指,或是送上幾顆鮮艷的五角星,用這種評價方式來代替評語。
每當學生寫完話后,我總是舍得花時間讓他們大聲朗讀自己的作品,學生間相互評價。每周三下午最后一節(jié)課是我們班雷打不動的寫話交流課。由學生輪流朗讀自己最滿意的一次寫話作品,我從不同的角度共同給予評價,送給他們一句贊美、鼓勵的話語,讓學生體驗到寫話的成功。在孩子們的心中,宣讀自己的作品,是一件特別值得驕傲的事情。我們班為此還設有“佳作欣賞”園地,孩子們的大作可以榮登其上,激發(fā)了孩子們的寫作熱情。同學們經常把自己寫好的話主動貼上去,課下圍在園地前欣賞、交流,分享著寫話帶來的無限樂趣。如果寫的特別出色的作品,我們選擇有的投稿,有的做成班級報,有的集冊成書。上個學期我們班有兩位同學在《提前讀寫報》上發(fā)表了文章,在校報上也找到了我們班學生的名字,我想這些都是對他們的肯定。真誠地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在贊美中、激勵中,獲得動力,在寫話的起跑線上快活、輕松地飛奔向前,享受成功的喜悅。
二、突出重點策略與方法
文章是一個由諸多因素構成的綜合體,作文需要多方面的修養(yǎng)歷練和持之以恒的實踐鍛煉。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作文能力必須從整體著眼、局部著手,做到每個學段、每個學年、每個學期、每次作文教學都有所側重,逐步提高學生作文能力,切不可“貪大求全、眉毛胡子一把抓”。
比如,我們可根據(jù)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年齡特征和新課標確立的不同學段的習作教學目標來確定中高學段不同的習作訓練形式與能力訓練重點:
低年級(第一學段)是兒童想象活動的“敏感期”,最佳的習作訓練形式是創(chuàng)造型的想象性寫話和童話體寫話(如根據(jù)故事開頭說寫童話、聽音響編寫童話、童話續(xù)編、命題編寫童話),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有意地重現(xiàn)表象的能力,增強學生想象的流暢性、變通性、獨創(chuàng)性;
中年級(第二學段)是兒童觀察的活動的“敏感期”,觀察能力迅速發(fā)展,特別是觀察的目的性、持續(xù)性、細微性和概括性顯著提高,因此最佳的習作訓練形式是觀察作文(素描作文,如自然景物、小動物、人物動作、人物外貌、人物對話和周圍環(huán)境素描等),重點是讓學生獲得豐富而鮮明的感性表象,幫助他們從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篩選”出典型的表象,并讓他們通過想象生動地表現(xiàn)典型表象,即培養(yǎng)觀察的目的性、條理性和典型性,形成典型表象的能力;
高年級(第三階段)是兒童抽象概念思維進入“敏感期”的階段,其習作訓練形式應該從觀察習作轉向有明確交際目的實用型習作(包括紀實習作和想象習作,如暑期生活交流、學寫生活隨記、學寫讀后感、學寫導游詞等),以培養(yǎng)學生歸納推理、演繹推理和發(fā)散性思維能力,增強學生思維的針對性、邏輯性、靈活性和獨創(chuàng)性。每次習作指導都要從整體出發(fā),把握教學重心,制定本次習作的教學目標,進行一兩項習作能力的強化和訓練,這比面面俱到、淺嘗輒止的教學效果要好得多。
【案例】
人教版第七冊第三單元要求“寫一處秋天的景色”,這對4年級學生來說,學寫景物還是有較大難度的,應該屬于初步練習階段。所以,本次習作教學的重點目標應該定為“指導學生按一定順序描寫景物”,至于材料選擇、富有感情、主題突出、語言形象生動之類的要求就暫別理會了,留待以后再訓練。這樣,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有針對性地指導,如選擇最能反映景物特征的重點部分,從色彩、形狀等方面寫出景物特點等,并在這一過程中滲透觀察景物的方法指導。這樣有所為有所不為,就能保證習作教學目標集中、重點突出、訓練扎實、收到實效。
(未完待續(xù))
■ 編輯/黃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