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棉褲》這篇散文最大的亮點在于,作者的寫作是源自靈魂和精神深處的記憶。作者用幾個記憶的片段,就給我們鋪陳開他那些不能忘卻的記憶,坦露真誠的人生和情感的體驗。在作者的散文里,我聽到了來自人性深處的細微的樸素的真誠的聲音,不張揚,甚至在面對“殘酷”時,也表現(xiàn)出了這樣一份能夠震撼人心的“寧靜”。這樣的沉浸在歲月苦痛中的體驗,寧靜的表象底下卻是洶涌的思緒起伏,“沒娘的孩子,被逼如此用心細心。如搟面條,夠不著,就踩小凳子,沒有苦不苦的,不搟就吃不上”。正如俗話所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沒有悲傷,沒有哀怨,卻自有無可畏懼的骨氣。
此篇文章又一個亮點是除了以“黑棉褲”作為明線以外,還有一條一以貫之的情感主線,那就是沉重與感動,故而行文時筆調(diào)沉穩(wěn)徐緩。寫散文,有人盯著風景,有人則盯著生活,作者屬于后者。《黑棉褲》本來可以寫得很苦澀,但作者卻在散文里點亮了人在苦難生活里的溫暖。作者的散文是樸素的,文章很少對人的心理進行刻畫,但你能感覺到它在展開對生活樸素地敘述同時還善于不露聲色地含蓄抒情,文字里滲透了童年過往的青澀記憶。
春天是浪漫的,而生活是現(xiàn)實的,甚至是尷尬的,是必須面對的。父親“翻出我的夾褲,可惜夾褲膝蓋和屁股都有破洞,還沒有拆洗”,我“穿上一試,褲筒只到半腿上,正在長身體的我,夾褲顯然太短了”;“布面劃絲劃得薄如蟬翼,針尖用力失當,就會撕開牛眼一般的洞來”;“待布出了染缸,抖在太陽地,就有篩子大的眼睛”,這些無疑是尷尬。本文解讀了春天里并不浪漫的現(xiàn)實,解讀了人間煙火,解讀了坎坷和人生的互相牽連。然而親情與人情無價,是他的文字喚醒了我心中沉睡已久的對親情的感知,對人情的感恩。在他的筆下,即將倒閉的染坊依然會為一個沒娘的孩子整飭一新,“我走出好遠,又被他叫回去”。鄉(xiāng)村的一切都那么自然隨和而又富有真情,確實可以使置身塵世喧囂的現(xiàn)代人的心靈更加豐富,確實可以使一個人懷揣著慈悲的佛心遠行。
第三,文章的語言是質(zhì)樸簡練的。文字展示給我們的,好似一幅異常靜美的畫面,我們的視線由此凝固,心被揪得生疼。一個本應在母親懷里撒嬌的九歲孩子,卻“把油燈湊到近處,一剪一針地拆去棉褲上的縫線”,“閃爍的燈焰燒了額前的頭發(fā),咝咝響”。文字并不華麗,文中的景象也是簡單的生活羅列,他把這樣尋常的生活點滴只用一件黑棉褲加以串聯(lián)描述,無疑是讓平凡的生活能夠以清越的姿態(tài)升華。“但我還是滿心歡喜。它已是表里如新,對付一個冬季是一個冬季。那年代,不能講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只能是新的不來,舊的一定不去”,即使是斷續(xù)的評說也是如此厚重和非凡。
從這篇文字里,讓我也能回味那些曾經(jīng)屬于一代人的黑白記憶,盡管瑣碎,卻是無比生動自然,有如隨風潛入夜的春雨,以細無聲的質(zhì)樸浸潤你我的心田,深深地激起你我的共鳴。散文沉穩(wěn)、樸素,同時內(nèi)里有對于幸福的渴望,有對于人生的暢想,有他對于人生態(tài)度的堅守。這個環(huán)境不是他的生存理想的環(huán)境,卻可以播種他最深情的一場夢。作者是一個有夢的人,“又夢見我那條黑棉褲”,有夢才有表達,才會有文學作品。正因如此,我們的閱讀更應回歸到生活本身,從文本中挖掘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去感受作者的生命體驗,唯有如此我們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尊敬文本,敬畏作者。
文章的語言并不難理解。只是苦難的生活也許正慢慢遠去,也許好多往事已從親歷者的指尖蛻變成了一片葉的清涼,慰藉著對生活苛求不多的人們的平淡。但是要讓異己之外的陌生從一堆文字中繁衍一種感動,一如一塊玉佩貼心地戴在胸前親吻著肌膚,這對于大多數(shù)的孩子來說,可能有點困難。因為多數(shù)孩子無法感同身受,更無法做到憶苦思甜。而且不禁會問,文章為什么要懷念那條黑棉褲?文章結尾為什么特別強調(diào)“年底,染坊倒閉了”?
文章從一個孩子的視角回憶往事,讀來頗為酸楚。如今回眸曾經(jīng),最讓作者眷戀的是那條黑棉褲以及棉褲所承載的生活與情感。風景在變,真情卻不曾改變。在閱讀的過程中,需要用自己的心,去發(fā)現(xiàn)散文的心,以自己的人生體驗與智慧去解讀作者心靈獨奏的歌聲。情感的契合,我認為是讀懂文章的鑰匙。找到情感的契合,學生自然也能與文章的情感內(nèi)涵產(chǎn)生共鳴。作者以黑棉褲為線索,一條黑棉褲承載了作者年少的悲喜,于平淡中注入深沉,溫馨中透著幽幽的悲愴。散文,總是過去時,多以第一人稱回憶并記敘過往的經(jīng)歷和觸摸已逝的歲月,籍以用情感加以淡彩的描述,只看這樣的文字浸潤能否有一瞬間觸及到你內(nèi)心的柔軟。
1.文章的線索是什么?
2.黑棉褲究竟蘊含了“我”哪些感悟?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3.文末為什么要強調(diào)“年底,染坊倒閉了”?
附:參考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