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從莫斯科撤走后,有兩個農夫上街尋找食物。一個聰明,一個愚蠢。他們發(fā)現(xiàn)一些燒焦的羊毛,便說“這些羊毛有用”,便一人一包背在身上。路上,他們看見街上有許多布匹,聰明的農夫便扔掉羊毛,捆一捆布背在肩上,愚蠢的農夫說:“為啥要扔掉羊毛?捆得好好的,扎得牢牢的?!彼稽c布也沒拿。他們往前走,看見一些扔在街上的衣服,聰明的農夫又把布扔掉,拾起衣服。愚蠢的農夫說:“我為啥要把羊毛扔掉?”繼續(xù)往前走,看見扔在地上的一些銀餐具。聰明的農夫把衣服扔了,盡可能把銀器收拾好帶走,但愚蠢的農夫還是不肯丟棄他的羊毛,因為“捆得好好的,扎得牢牢的”。再往前走,他們看見路上有金子。聰明的農夫扔掉銀器,拾起金子。但愚蠢的農夫卻說:“羊毛已經捆得好好的,扎得牢牢的了。”回家的路上,下雨了,羊毛淋得濕透,愚蠢的農夫只好把羊毛全扔掉,兩手空空回家;聰明的農夫卻因得到金子而富裕起來。(高述新摘編)
惠不至,禍及其身
明代劉基《誠意伯文集》中記載了一則“賈人重財”的故事,說的是一個商人不守信用,結果喪失了性命。故事大意是:濟陰地區(qū)有個商人渡河時翻了船,攀扶在浮動著的干枯樹木上,大聲哭叫。有個打魚的人劃了船去救他,還沒到跟前,商人急著喊:“我是濟陰地方的富家大族,如果能救我,我將酬謝你百金?!贝螋~的人救他上了岸,他只給了十金。打魚的人說:“你原先答應給百金,而現(xiàn)在只給十金,恐怕不行吧?”商人發(fā)怒變臉,說:\"你是個打魚的人,一天能收入幾個錢?現(xiàn)在,你突然得到十金,還能不滿足嗎?漁人默不做聲,沒精打采地走了。過了些日子,商人通過呂梁山的龍門而下,船撞著大石,又翻了,而又被那個打魚人碰見了。有人問打魚人:“為何不去救他呢?”漁人回答說:“這個家伙不守信用,上次救他,他答應給我錢,完了就賴賬。”他將船靠在岸邊,袖手旁觀,結果商人被淹死了。(舒坦摘編)
一只蘋果
樹上有一只很誘人的蘋果熟了。因為太高,踮起腳都夠不著,我只好搬來梯子。就在我伸手欲摘的一瞬,蘋果突然脫枝而落,摔在地上,“啪——”,成了一團果泥。這便是生活中所謂的無奈——眼看到手,卻又失去。但不算白費力,至少,我知道了這只蘋果不屬于我。如果這時從木梯上下來,再去摘其他樹上的也還不晚。生命中任何一次探索,從本質上講,都是成功的。(周聰摘編)
高山白雪
高山之巔的巖石上有一小撮白雪。這撮白雪想:“我怎么能高高在上呢?其他的雪比我低得多,小小的我沒有資格攀在這使人眩暈的頂峰;就是太陽一眼將我望融,也是我罪有應得。不過,我應該避開太陽公正的憤怒,躲到卑微的我更合適停留的地方。”于是,小白雪就從巖頂自動滾落下來,一直滾到山腳,但它卻越滾越大,最后竟?jié)L成一座小山。(覃少平摘編)
牛頭馬臉
美國有一家招牌與銷售物品對不上號的商店,經銷的是電器,招牌是文具店。這使過往行人好生奇怪,以為店主一時糊涂弄錯了,不少人特地進店去看,順便提醒店主。不料,進店提醒的人越多,店主越是不改,原來他是故意這樣做的,目的是吸引人,引他們進店,然后買上一兩件東西。事實也正是這樣,每個好意進店去提醒一下的人,或多或少都買了一點東西。(洪鳴摘編)
戰(zhàn)士中的一員
美國著名的四星級上將巴頓,不僅具有超凡的氣魄、出色的組織指揮才能,而且也很善于用一種富有特色的語言對他的將士進行宣傳鼓動。他的部隊在諾曼底登陸時,戰(zhàn)場上還一片混亂,巴頓一上岸就冒著槍林彈雨,來到士兵們中間,說:“弟兄們,能在這里和你們并肩戰(zhàn)斗,我感到非常驕傲。讓我們切斷德國鬼子的肚腸,一直打到柏林去!”一路上,他抽出許多時間和士兵們交談,很少有司令官那種高高在上、盛氣凌人的架式。士兵們聽了他的話,感到司令特別親近,仿佛就是他們中的一員,正和他們一起并肩戰(zhàn)斗,群情無不為之激奮,斗志昂揚。(黃碧齋摘編)
哭夠了再說
英國一個著名的芭蕾舞童星埃利,才十二歲,不幸由于骨癌準備截肢。手術前,埃利的親朋好友,包括她的觀眾聞訊趕來探望。這個說:“別難過,沒準兒出現(xiàn)奇跡,還有機會慢慢站起來呢?!蹦莻€說:“你是個堅強的孩子,一定要挺住,我們都在為你祈禱?!卑@谎圆话l(fā),默默地向所有人微笑致謝。她很想見到戴安娜王妃,她優(yōu)美的舞姿曾得到戴妃的贊美,夸她像“一只潔白的小天鵝”。戴安娜王妃終于在百忙之中趕來。她把埃利摟進懷里說:“好孩子,我知道你一定很傷心,痛痛快快地哭吧,哭夠了再說?!卑@幌伦訙I如泉涌。自從得了病,什么安慰的話都有人說了,就是沒有人說過這樣的話,埃利覺得最能體貼理解她的就是這樣的話!
(張思摘編)
跛足拜倫戰(zhàn)勝印司
英國著名詩人拜倫從小跛足,身體虛弱。有一次,體格健壯的頑皮學生印司當眾羞辱他,強迫他把一只腳放進竹籃繞操場走一圈。拜倫很想揍他,卻因身單力薄,只好忍氣吞聲,一瘸一拐地繞操場走起來。事后,他想自己受印司羞辱,就是因為體弱,從第二天起,他開始參加各種運動,鍛煉身體。不久,學校舉辦運動會,他參加了拳擊比賽,又恰好跟印司分在一個組。人們都認為跛足拜倫注定要輸,可是結果恰好相反,健壯的印司被拜倫一拳擊倒在臺上。(秦蕾摘編)
扶一把
某人坐計程車,路上看見一個因為超速而自己翻覆的摩托車。騎士面孔朝下地躺在路旁,汨汨的鮮血自額角沁出,居然沒有一個經過的人去救他?!白钇鸫a應該把他扶起來,頭朝上,以減低腦里的血壓,否則活不了多久?!彼緳C說。某人一路上不斷想司機的話,下車時忍不住地問:“你既然知道,把他扶坐起來,可以救他一命,為什么剛才不停車去做呢?”“你既然聽到我這樣說,為什么不叫我停車,自己下去扶呢?”扶人一把并不困難,但是多數的人只會說,不去做,甚至還責怪別人不為。(李鳳蘭摘編)
請睜開眼
一位攝影師經常給別人照合影照。他總是在別人排好姿勢后,喊一、二、三后按下快門,他的目的是讓人家注意,到喊到三時能睜大眼睛。可每次照片出來,總是不太滿意,不是有人閉著眼,就是有人睜眼不到位。后來,攝影師換了一種辦法。在排好隊后,他先讓大家閉上眼,等他喊到三時,大家再一起睜開眼。從此,他拍出來的照片沒有一個閉眼的了。(黃春黎摘編)
牛角掛書
隋李密勤學,常手不釋卷。一次,他騎牛出門,把《漢書》掛在牛角上邊走邊看。牛慢慢地走著,他看書看得入了迷。恰巧宰相楊素由此經過,便跟在李密后面問:“是哪個書生如此勤奮?”李密急忙下拜。楊素問李密讀的是什么書,李密答:“《項羽傳》?!庇谑莾扇私徽勂饋?。以后,人們就以“牛角掛書”、“掛犢之才”借指勤奮而有才的書生。(老猛摘編)
走不回來的人
曾讀過一個貪心人的故事。說是有個地主去拜訪一位部落首領,想要塊地。首領說,你從這兒向西走,做一個標記,只要你能在太陽落山之前走回來,從這兒到那個標記之間的地都是你的了。太陽落山了,地主沒有走回來,因為走得太遠,他累死在路上。(鄭利玲摘編)
最大的麥穗
三個人來到麥田邊,相約看誰能采到最大的麥穗。規(guī)則是只能采一顆,且不能回頭。第一個下地了,他看到前面就有大朵的,但他不甘心,認為后面還會有更大的,結果走到田的盡頭,只采到了一束小的。第二個走了,他吸取了第一個人的教訓,沒有多貪,在前面看到一個大的,就伸手采了,可他走著走著,卻看到了更多的大的。第三個出發(fā)了。他走了一段,停下來看了看,在相對選擇后采下了大點的。結果,第三個人采的麥穗最大。(王玲摘編)
兩個都對
墻壁上,一只螞蟻艱難地往上爬,爬了一大半,忽然跌落下來,過了一會兒,它又沿著墻根,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了……第一個注視著這只螞蟻的人,禁不住說:“一只小小的螞蟻,這樣執(zhí)著頑強,真是百折不撓??!”第二個注視著這只螞蟻的人,也禁不住說:“可憐的螞蟻!只要稍微改變一下方位,它就很容易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肯看一看,——唉,可悲的螞蟻!”第三個人問智者:“觀察同一只螞蟻,兩人的見解和判斷截然相反,得到的啟示迥然不同,可敬的智者,您認為哪一個對呢?”智者回答:“兩個人都對。”(蔡三林摘編)
一文錢
清末盛傳“一文錢”的故事。甲、乙兩個安徽籍的商人攜巨資去蘇州做生意,結果卻揮霍一空,白天乞討,晚上睡在古廟里。一天晚上,兩人面對火堆烤火,相對嘆息。甲商人摸出僅有的一文錢要扔掉,乙商人急忙抓住說:“我有辦法?!辈灰粫?,乙商人懷抱竹葉、草莖、雞鴨毛等物歸來。他鼓動甲商人和他一起用一文錢買來的面粉,索水調漿,將草纏在竹片上,蒙上色紙,再遍粘雞鴨毛,一共做了二三百件栩栩如生的禽鳥紙玩具,拿到玄妙觀去賣,因玩具惟妙惟肖,人們爭相購買,竟收入5千多文。此后,夜間制作,白天出售,“一文錢”從此名揚蘇州,生意一天天興隆起來。(左曉光摘編)
吃蛋
一個人家里養(yǎng)了一只母雞,這只母雞每天為他下一只雞蛋。對于這只雞及其下的蛋,他有三種選擇:1、堅持每天吃一個蛋(收支平衡);2、每天吃一個蛋總感到不過癮,有一天下狠心殺了母雞吃掉(透支消費);3、先不吃雞蛋,等到第10天有了10只雞蛋時,把它們孵成小雞。假如其中死掉20%(2只),成活了4只雄雞、4只雌雞,過了一段時間,4只雌雞再加上那只老母雞每天總共能下5只蛋,這時仍然不急于吃雞蛋,等到第10天時,便有了50只雞蛋,再把這50只雞蛋孵成小雞。如此循環(huán)往復數月,讓這只母雞每天產蛋達到1000只,這時候,主人每天不論吃多少雞蛋都沒有什么影響了。(劍男摘編)
小小的木樁
有一次,我在鄉(xiāng)下看到一位老農把一條大水牛拴在一個小小的木樁上。我就走上前,對老農說:“大伯,它會跑掉的?!崩限r呵呵一笑,語氣十分肯定地說:“它不會跑的,從來就是這樣的?!蔽矣行┟曰?,忍不住又問:“為什么不會呢?這么一根小小的木樁,牛只要稍稍用點力,不就拔起來了?”這時,老農靠近我,壓低聲音,好像怕牛聽見似地說:“小伙子,我告訴你,當這條牛還是小牛的時候,就給拴在這個木樁上了。剛開始,它不是那么老實呆著,有時候撒野想從木樁上掙脫,但是,那時它的力氣還小,折騰了一陣子還是在原地打轉,見沒法子,它就蔫了。后來,它長大了,卻再也沒想到要和這木樁斗了。”(石在中摘編)
巧匠喻皓
我國古代,石塔、磚塔常見,而木塔卻不常有。五代末年,吳越王錢俶命令工匠在杭州梵天寺建造一座木塔。木塔才造了兩三層,錢俶察看時踏上去有點搖動。領工說這是塔上沒鋪瓦,頂太輕的原因。后來鋪上了瓦,還是有這種感覺。領工們怕錢俶問罪,整天苦苦思索,終究一籌莫展。最后,請教了當時著名的建筑工匠喻皓。喻皓說:“這很容易,只要逐層鋪上木板,用鐵釘嚴嚴實實地釘牢,再高的木塔也不會搖動?!苯硯熥裾账脑捵隽?,木塔果然穩(wěn)穩(wěn)當當紋絲不動了。原來,鋪上木板釘牢后,木塔每層的上下左右前后都緊緊相連,六面互相牽制,再多的人踩在上面,也不會動搖。以后,喻皓用了8年時間在開封設計建造了開寶寺塔。開寶寺塔8角13層,高36丈,是我國建筑史上的杰作。由于開封地處平原,多西北風,他設計時特地讓塔身略向西北傾斜,并預計在風力的作用下,100多年后塔身可以筆直。后來的事實證明了喻皓的預見。喻皓不愧為杰出的建筑學家。(秦曉燕摘編)
一個銅板
我曾在鄉(xiāng)野聽聞過這樣一個故事——很久以前,某位大戶人家的破落子弟為了逃債,如同小松鼠躲避貓頭鷹,徑直藏到深山老林里去。他還算聰明,身上帶足了干糧和一把開山斧。在向陽的山坡上,他搭了間極其簡陋的木屋,作為安身之處。夜間,燃起熊熊的篝火,仰望稀疏的寒星,他不禁愁腸百結。其最終的想法,也是惟一的活路,就是砍柴到山下去賣,只要勤快,掙碗飯吃應該不成問題。第二天,他砍了一擔柴,換得了錢,買了些吃的,還剩余一個銅板,他把這枚銅錢緊攥在手中,直攥得汗津津熱乎乎的,一路上,他非常開心。憑雙手掙錢養(yǎng)活自己,這真是他從未有過的經驗,生來錦衣玉食,平日一擲千金,也只當打個瓦漂,聽聲水響,不以為奇。如今全部家資不過一個銅板,心里反而比先前在富貴鄉(xiāng)用金磚墊腳更踏實。(高述新摘編)
種瓜得豆
19世紀中葉,英國瘧疾流行,治療瘧疾的天然奎寧不夠用。德國化學家霍夫曼讓學生柏琴試著從焦油中提煉奎寧。柏琴用了各種辦法都沒能把奎寧提煉出來,但卻發(fā)現(xiàn)了一種紫紅色的鮮艷的東西——氯化苯胺。這種東西作染料特別好。于是合成染料“阿尼林紫”便在柏琴手里誕生了。柏琴為此申請了專利,并辦起了歷史上第一家合成染料廠。(王玲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