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場蕓藿罷,東皋刈黍歸。
相逢秋月滿,更值夜螢飛。
王績(585-644),隋末唐初詩人。隋煬帝時,舉孝悌廉潔,授秘書省正字,六合縣丞。唐初以原官待詔門下省?!靶院喎拧?,酷愛喝酒,時人稱“斗酒學士”。后因酒醉失職,棄官歸隱東皋而終。其詩突破了齊梁時期宮體詩華靡的風格,擴大了詩歌表現的內容,在唐詩發(fā)展的最初階段,做出了一定貢獻。
詩的一、二句寫詩人在耕作一天之后的晚歸途中,與王處士相遇。詩人引“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為同調,歸隱后也從事農耕。勞動地點和農事活動的變化,暗含著自然風光的不斷轉換,給詩人視野中增添了流動美感的愉悅。美景與豐收的喜悅相交織,使詩情顯得怡然有致。在這樣的時刻遇見志趣相投的朋友,心情自是輕快歡悅。三、四兩句描寫與好友相遇時的自然景色,滿月和飛螢給這寧靜安閑的山村秋夜增添了流動的意致和欣然的生機,使它不致顯得單調與冷寂,同時,這局部的流動變幻又反過來更襯出了整個秋夜山村的寧靜安恬。
作者對兩人相遇的場面沒有作任何正面描寫,也沒有一筆正寫“喜”字,但是作者以情馭景,以景托情。詩中選取“北場”、“東皋”、“秋月”、“夜螢”這不同方位的四景對詩人逢友的興奮心情進行點染,景中都飽含著詩人喜悅的情愫。前兩句描繪在滿載勞動收獲的喜悅中與好友相逢的場景,有喜上加喜的意味蘊含其中。后兩句寫天公作美,與友人得以團聚,以喜慶之景來烘托遇友之喜,使詩歌境界彌漫著一種歡快的氛圍。由于善于調動場景以映襯心境,因此,詩人沒有喜字,而其喜悅之情卻從字里行間躍然紙上。
王績性情曠達,嗜酒如命。因對現實不滿,終于走上隱居之路,但有人以酒邀請,無不樂往。這首詩語言質樸無華,清新自然,擺脫了六朝的綺靡詩風,在唐初詩壇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