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的教育制度和模式雖存在一定差異,但是,從小就通過“吃苦”教育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卻受到普遍重視。那就讓我們看看國外的孩子是如何“吃苦”的。
●美 國●
美國的家長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美國南部的一些州立學校,為培養(yǎng)學生獨立生存,以適應社會,特別規(guī)定:學生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周方能予以畢業(yè)。條件看似苛刻,但卻使學生們獲益匪淺。家長對這項活動也全力支持,沒有一個“拖后腿””走后門”“搞小動作”的。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泵绹嗌倌陱男【烷_始,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12歲以后就會幫父母給或鄰居剪草、送報紙賺些零用錢,女孩則做小保姆去賺錢。
●瑞 士●
在瑞士,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能之輩,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自食其力的意識和能力。比如,對十六七歲的女孩,初中一畢業(yè)就送到一家有教養(yǎng)的人家去當一年的女傭人,上午勞動,下午上學。這樣做,一方面鍛煉了孩子的勞動能力,另一方面還有利于孩子學習語言,因為瑞士有講德語的地區(qū),也有講法語的地區(qū),所以,這個語言地區(qū)的孩子通常會到另外一個語言地區(qū)當傭人。
●德 國●
家長從不包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還規(guī)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里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義務感。
●日 本●
在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在課余時間,許多日本學生都要去外邊參加勞動掙錢,大學生中勤工儉學的非常普遍,就連有錢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們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在養(yǎng)老院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等來掙自己的學費。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么小的孩子都無一例外地背上一個小背包。別人問:“為什么?”父母就會說:“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
●加拿大●
在加拿大,為了培養(yǎng)孩子在未來社會中的生存本領,人們從很早就開始訓練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在加拿大的一個記者家中,兩個上小學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各家各戶送報紙??粗⒆优d致勃勃地分發(fā)報紙,那位當記者的父親感到很自豪:“分這么多報紙不容易,很早就得起床,無論刮風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們從來都沒有耽誤。”
(本文摘自新浪博客)
E-mail:sdm780609@yahoo.com.cn
編輯/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