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知識是一種實踐性知識,單憑簡單的說教及灌輸式的德育,是不會對學生的心靈產生觸動的,因此我們要寓道德教育于實踐活動之中,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身體驗,逐漸觸及內心,受到強烈的震撼,在心靈深處得到認知與情感的統(tǒng)一,從而把思想付之于行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有了“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獲。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教師的旁邊,還應有一塊田地,讓學生在那里從事智慧的、被某種思考所鼓舞的勞動。通過這種實踐,讓學生能夠同時看見、觀察和動手。我想:我們班的學生多數都是在城市里長大的,缺少對大自然的觀察與了解,我們班應該建立一個生物角,讓學生在課間就可以進行觀察和思考。于是我在班級中開展了“播種七色花,收獲好習慣”的種花實踐活動。
春天,學生把自己用養(yǎng)成好習慣獲得的積分換成花種,播種下自己的希望之花。每個人都很愛惜自己的小花,定期澆水、細心觀察,有時還要拔草、除蟲、搭架子,寫觀察日記等。這些花花草草已經成為我們班環(huán)境文化的一部分,它讓學生們感受到自然與生命的魅力,并伴隨著他們一天天快樂地成長。
夏天,教室里可熱鬧了,學生都興奮地圍著窗臺,欣賞著班級里的“小小生態(tài)園”。一棵黃豆成熟了,毛絨絨的豆莢漸漸長大,他們才驚奇地發(fā)現:“原來毛豆就是黃豆呀!”一棵綠豆爬上了架子,開出綠色的小花,結出了細長的豆莢,學生把收獲的果實摘下來,作為獎品。牽?;?、葫蘆花、蕓豆花、柿子花……競相開放,學生也在實踐中體會著生命的精彩和勞動的意義。
秋風瑟瑟,同學們開始采摘果實,收集種子,制成標本。有的同學在小區(qū)的花壇里采集到掃帚梅、鳳仙花的種子,有的同學在吃水果時,收集了西瓜籽和桔子核,還有的同學在幫媽媽洗菜時找到了苦瓜種和辣椒籽……同學們開始在生活中自主實踐。
寒風蕭蕭,也沒能阻止我們實踐的腳步,同學們品嘗著自己生的黃豆芽,開心地說著,笑著……同時,還會種植一些耐寒的植物,讓我們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綠意盎然。
為了使學生在“愛、勤、禮、健、律、誠、智”等方面形成優(yōu)秀的品質及良好的習慣,我們班有一套相應的獎勵方案,同學們無論在哪一方面做得好,都會得到積分,從而積累好習慣。而這些積分就可以兌換成花種,參加班級的種花實踐活動。
在這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中,有積極的鼓勵,也有種花的興趣,使學生們開始關注自然,關愛生命,敢于擔當,體驗到植物那頑強的生命力,也在體驗中慢慢地成長。其實,孩子們在種花的同時,已經把好習慣的種子播種在心中,為將來實現美好人生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陽明小學)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