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建筑和文化的視角出發(fā),以侯馬臺駘廟為主要研究對象,探析汾河流域特有的水祭祀建筑文化——臺駘文化,研究其在祭祀建筑文化中的作用,以求在保護古建筑的同時加強對地域文化的保護。
關鍵詞:臺駘廟;汾河;水祭祀;建筑文化
Abstract:In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uilding and culture,Taitai’s culture as one of the culture of Water sacrifice,is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Fen river basin.The role of Sacrifice to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have been reserched,and Houma Taitai’s temple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Thus we can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the regional culture corresponding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Keywords:Taitai’s temple;Fen River;water sacrifice;architectural culture
中圖分類號:TU-098.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2)04-0051-03
1 前言
古代社會中的祭祀文化貫穿整個人類的文明史,其中水祭祀與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聯(lián)系最為緊密,有句古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自古以來成為“民族情結”融流的重要渠道,山西臺駘文化從孕育到發(fā)展很好的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而目前我國現(xiàn)存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祭祀臺駘的廟宇——侯馬臺駘廟,在臺駘文化祭祀類建筑中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2 臺駘文化及其內(nèi)涵
2.1歷史背景文化
據(jù)《左傳·紹公元年》記載,臺駘是原始社會末期唐堯時期的人物,是金天氏少昊裔子昧的兒子,有學者認為他是古時洮水流域東夷族的一個部落首領。許多歷史文獻中均有“臺駘能業(yè)其官,宣汾洮、障大澤……帝用嘉之”的記載。他便是歷史記載中早于大禹的中華治水第一人,因治水有功,當時的帝君將整個汾河流域封與臺駘,其豐功偉績享譽華夏,死后被后人尊為水神——臺神。另外,據(jù)現(xiàn)代學者考證,臺駘還有另外一種文化符號——張氏先祖,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云:“張氏出自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可以說,張姓在華夏民族形成過程中留下了他們濃墨重彩的筆痕。
2.2社會背景文化
臺駘治水有方使得汾河兩岸的居民以此安民樂道,大大改善了社會自然條件,促進了農(nóng)耕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深受一方百姓敬仰。自晉平公以來,由于古人對自然和神靈的崇拜有一種敬畏心理,汾河流域的祭祀活動不斷壯大,其祭祀形式豐富多彩,其中臺駘鑼鼓秉承晉國的古樂風格,穩(wěn)健、優(yōu)美、嚴肅、流暢,富有表現(xiàn)力。每年除大型社火外,平日還愿活動頻繁,可見其往昔的盛況不凡。隨著近代戰(zhàn)亂的影響,不少廟宇被損毀,社會文化瀕臨絕跡。
2.3地域背景文化
侯馬臺駘廟所處的晉南地區(qū)與史前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早期良好的地理環(huán)境與氣候條件孕育了今天的華夏文明,晉國以來在汾河沿岸修建了多處臺駘廟,最早晉國的首都新田就位于侯馬市,據(jù)《重修臺驗廟碑記》所云:“汾發(fā)源于管滓,蜿蜒千余里而經(jīng)吾邑。夾岸鄉(xiāng)村以百數(shù),而茲村獨以臺神為名。由此,在千里汾河流域以臺神命名的村莊僅此一處。從諸多古籍記載推斷,今侯馬市西臺神村和東臺神村很可能是臺神村歷經(jīng)千載區(qū)域發(fā)展分化的結果。其中侯馬地區(qū)(曾為晉國都城“新田”的郊區(qū))正處于汾河下游,是當時治理汾河重要的工程地段。
3 臺駘文化在汾河流域水祭祀建筑中的體現(xiàn)
臺駘文化是汾河流域特有的文化傳承,其物質(zhì)載體自然同其他水祭祀范疇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區(qū)域性特征。自晉文公開始提倡頌揚“臺駘治水功績”時起,開始在國都新田(今侯馬)興建臺駘廟,規(guī)模宏大,并以此為源頭不斷在汾河流域擴展。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山西臺駘廟曾建有6處,現(xiàn)存4處:經(jīng)考察、考證,侯馬臺駘廟當屬汾河流域始建最早、規(guī)模最大且最完整的一處祭祀汾神臺駘的廟宇;太原所存兩處均為東莊高茹出資創(chuàng)建;寧武之處據(jù)考1191-1201(金泰和年間)初建于定河村外馬頭山頂,1506-1521年遷至定河陽方兩村的大廟壩處。從現(xiàn)存侯馬臺駘廟中的《臺駘廟懷古十韻》和《重修臺駘廟碑記》的描述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古往今來臺駘廟和臺駘文化滄桑變遷的華彩篇章。特別是臺駘廟作為張姓氏族祠堂,根族氛圍濃重,也是發(fā)揚根族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載體。
現(xiàn)在侯馬臺駘廟的為元、明、清時期重建和修建的,現(xiàn)存建筑多為明、清代所建。其建筑形式別具一格,總平面呈橢圓形,各單體布局錯落有致,不拘一格,磚砌高墻環(huán)繞如城堡狀,遠望如汾河灣里的一艘揚帆欲航的古船,給人以活潑、神秘的的氛圍。廟內(nèi)建筑均為木結構,坐北朝南,占地7000余m2,豐富的建筑形態(tài)很好的反映了當時繁榮的臺駘祭祀文化。
3.1選址規(guī)劃
臺駘廟位于侯馬市西臺神村北的汾河灘地南側,侯馬屬晉南盆地,處于汾河與澮河交匯處的平原地帶,海拔高度在420—457m之間。自古地理條件優(yōu)越,境內(nèi)具有丘陵、谷地、平原三種地貌類型,平原面積廣闊,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舊時汾河水域豐富,常年有船擺渡,水陸交通極為發(fā)達,沿岸植被茂盛。公元前585年,晉景公以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且民從教,十世之利”,將晉國都城遷至新田??梢姾铖R有著其得天獨厚的歷史地理環(huán)境。
3.1.1歷史文化的體現(xiàn)
臺駘廟建筑群居于古翠嶺之上,據(jù)明清《曲沃縣志》的記載,古翠嶺是古時翠金山的一處小丘陵,地勢南略高于北。體現(xiàn)了古時祭祀的“高臺情節(jié)”。經(jīng)考古勘測,據(jù)此廟500m處有三處的夯土臺基,被推斷為古臺駘神廟遺址區(qū)域,臺基南面祭祀帶集中環(huán)繞,如此集中的祭祀?yún)^(qū)左側曾是晉景公宮殿,顯然是嚴格遵循了《周禮·考工記》中“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可見當時的臺駘廟很可能已經(jīng)被尊為晉國的社神來看待了。事實證明,現(xiàn)存臺神廟與原古臺神廟遺址近在咫尺,有一脈相承的正宗地位。
3.1.2社會文化的體現(xiàn)
臺駘治水的功績開拓了古代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使汾川兩岸變?yōu)榇笃煌?,曾被春秋時期鄭國政治家姬僑推崇為“雨師”、“雨神”,以實行有利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改革。歷史上曾被兩次封號:公元936至944年(后晉天福年間),被追封為昌寧公(如寧武縣定河村的臺駘神祠,名為“昌寧公家廟”);宋代追謚為靈感元應公,賜號宣濟元外郎。
3.1.3地域文化的體現(xiàn)
侯馬的臺駘廟最早建于晉平公時期,其中的歷史淵源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臺駘治水時期,今侯馬一代水患極為嚴重,危急蒼生,以開鑿新河道疏通了汾河,根治了當時的水患,無疑是晉南地區(qū)百姓的救世主;第二,據(jù)《左傳》記載,臺駘死后曾被當?shù)厣?、姒、蓐、黃等小國祭祀。說明早在臺駘死后已經(jīng)開始在民間形成祭祀文化了,隨著各部落的消亡,曾一度湮滅,直至晉文公得知臺駘功績,以祭祖的文化心理開始興建臺駘神祠。如今的臺駘廟也正是在這樣的文化熏陶下以建筑文化的形式代代相傳。
3.2總體布局
盡管整座廟宇為橢圓形的城墉護圍,但建筑群整體布局形式基本還是按照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空間模式分布有序。臺駘廟的空間布局為合院式,主題院落平整,后院為緩坡,布局緊湊(現(xiàn)三處配殿無存)。建筑軸線的處理主要有一個實軸(主軸)和一個虛軸(次軸)兩部分組成。其主要特點是:以臺王寶殿為主體建筑的主軸貫穿了整個廟宇的中心,布局對稱。(由北向南)依次分布著臺王寶殿、祭祀臺王的大獻殿、倒座舞臺、山門,隨著各朝代尊奉主流的變化,臺王寶殿和臺王大獻殿東西兩側產(chǎn)生了開間數(shù)對稱而體量略異的次級神殿布置。
清道光29年,在廟北端的坡勢上增建了春秋樓(即關公樓),成為寺廟整體縱向空間的制高點,似乎與臺神的主體性發(fā)生矛盾,然而有關學者認為,由于關羽神格地位的關系,可能是以其德、義、勇的最高等級微震于此,為保證主體建筑的中軸線,取兩殿中心之延長線布局,說明它并沒有宣兵奪主的意義,臺王寶殿和娘娘殿間的道口上懸著”春秋樓“的牌匾表現(xiàn)了儒家尊孔子的敬意,且視覺上達到了引導和空間延伸的效果??梢哉f,以關帝廟為主體的虛軸亦鑒于此,使得臺駘廟整體布局依勢北上,錯落有致。由此,也體現(xiàn)了臺駘文化發(fā)展至今包容各種文化的精神,將儒、釋、道三教的崇拜有機而互不沖突地融為一體。
3.3主體建筑
主體建筑臺王殿始建于明崇禎八年間,即公元 1635年。乾隆21年,即公元1756年時進行一次大的重修。其主要構架屬于明代遺構。平面形制與獻殿相同,進深四椽,面闊三間,單檐硬山筒板瓦頂,脊飾為簡潔磚雕花紋,正脊兩端飾鴟吻。明間分為六株隔扇,兩次間設直欞窗,殿內(nèi)梁架為徹上露明造,抬梁式五架梁,且梁架上粉飾素云,上設瓜柱承接,無托腳,當心間五架梁雕飾成月梁式,內(nèi)柱柱頭無鋪作,柱身卷殺不明顯,檐下斗拱為單栱且體量小無昂,出檐短,正是體現(xiàn)了明代建筑構件的簡化程度,遠比唐、宋、金、元構件顯得細弱,整體風格表現(xiàn)了一般民間祭祀莊重簡樸的特征。殿內(nèi)兩旁有四十多個碑刻,大多是歷代重修臺驗廟的碑記和一些文人學士的墨跡。如:朱彝尊的《臺驗廟懷古十韻》等??傮w看來,整體空間與獻殿構成了緊密的祭祀秩序。 警世大匾“能三不能”,金漆炫彩,熠熠生輝,赫然高懸于獻殿前檐中央 ,對今人仍不失為一道難得的訓勉碑,將臺駘的文化精神流芳萬世。
4 結語
侯馬臺駘廟作為市級保護單位,歷經(jīng)滄桑,近年來隨著文管部門和各界重視,重塑臺王金身,翻修東西獻殿,重建文昌閣,恢復山門樓,補竣城墻堡若金湯,鐵箍春秋樓以鞏固,綠化內(nèi)外、青磚鋪地,舊貌新顏,前后呼應,其建筑布局疏朗,錯落有致,凝重而不失新田文化之渾厚底蘊,含蓄而彰顯晉國古都之曠世風騷。盡管如此,臺駘廟作為一種古祭祀建筑,其建筑形制仍具有一般意義上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需要我們進一步認識和探討,以解讀早期古祭祀建筑中特殊的文化意蘊,為當?shù)氐赜蛭幕酥练诤恿饔虻娜司游幕难芯砍晒⑷胄碌哪芰亢脱骸?/p>
參考文獻:
[1] 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侯馬文史資料(第六輯).1996.
[2]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3] 牛彩霞.治水第一人臺駘.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09年/8月/22日/第007版.
[4] 李炳海.汾神臺駘考辯.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4期.
[5] 左國保,李彥,張映瑩.山西明代建筑,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