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底,深圳團市委主動派員聯(lián)系深圳小小草工友家園,提出可以幫助他們申請民非。團市委的青年社會組織聯(lián)合會和社會組織孵化基地會跟進輔導。八月初,團市委已經(jīng)有專員聯(lián)系小小草工友家園,目前申辦事宜在繼續(xù),但這不代表煩惱全無。
其實,就在團市委協(xié)助登記注冊的同時,小小草工友家園遭受了不明來源的阻撓,工作場所屢遭擾亂,連燈箱牌都被偷偷砸爛。可以說,在困難的處境中,團市委的出現(xiàn),給這個工友服務機構很大的鼓舞,至少起到了消除過敏的作用,這個是需要肯定的。
在深圳乃至于其他外來工較多的城市,公益性質的工友服務機構都在默默做事,為工友提供法律咨詢、探望工傷的病號、幫助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化解矛盾,疏解怨氣,其實是很好的社會穩(wěn)定因素。但是,并非所有地方,都像深圳團市委那樣善待工友機構。
不用提及機構名稱,實際情況是,有一些勞工服務組織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要么辦公場所租期被人為打斷,逼迫遷移到別處,要么斷水斷電,增加工作難度,更有甚者,用所謂合法的理據(jù)打擊它們。目的不是讓它們關門,而是迫使它們知難而退,轉移場所。
阻撓工友機構的與鼓勵它們的,源自不同政府機構在不同宗旨下相互沖突的行政作為。前者認識不足,認為像小小草這樣的機構影響穩(wěn)定,其實是貼標簽、甩帽子的做法;后者則基于培育社會組織的考慮,對工友服務機構寬容寬厚,不認為它們是威脅。
應該說,工友服務機構的出現(xiàn)適應了外來工的需求。這些需求是多樣的,有的需要找工會解決,有的需要公益性質的工友機構幫忙;根據(jù)這些需求的樣式,有的很瑣碎,可能需要日常的扶持,有的則要有專門化的應對,公益機構的存在可以按需提供。
因此,工會和工友服務機構并不矛盾,不是相互取代的關系,后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補充一些未盡事宜和陌生領域。在廣東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中,也多次提到要發(fā)揮民間公益的積極性,工友服務類型的公益組織就是為此而生的,符合頂層設計的價值觀。
工友服務機構既然要為工人服務,最好當然是緊鄰工廠區(qū)或工人生活區(qū),但是在這些社區(qū)中,有些人對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缺乏理解,片面地夸大社區(qū)受影響的程度,可以說是利用一種誤解,將工友機構錯誤當做“靶子”。這些人需要向深圳團市委看齊和學習。
盡管注冊后同樣面臨困難,但是深圳小小草工友家園并不準備放棄,因而積極地與團市委配合,希望盡早解決身份壁壘。只從這些工友服務機構的態(tài)度看,它們從來不想成為麻煩制造者。它們始終在現(xiàn)行體制下按照規(guī)則行事,哪怕只有一個機會,它們都愿意展現(xiàn)誠意。
深圳團市委伸出橄欖枝,不僅在客觀上替工友服務機構解了圍,還恰當?shù)卦忈屃私ㄔO樞紐型社會組織的膽識。在公益組織的孵化平臺上,為工友服務機構提供登記、專業(yè)化以及其他方面的成長,這是樞紐型社會組織的應有之義。沒有這份格局,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也難。
深圳小小草工友家園與深圳團市委的聯(lián)系,還提供了另外一個信號:民間草根組織現(xiàn)在面對的政策環(huán)境不同以往,在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大背景下,可以主動地利用這個趨勢,與一些資源合作,不只是解決身份難,也可以為增強各方面的生存能力打下基礎。
對于工友機構的猶疑,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完全消除。除了借助政府資源“旁證”自身行為的合法性外,同樣需要合縱連橫,自證“清白”。能否做好,這既是草根社會組織往前走下去的機會,也是樞紐型社會組織收獲社會聲譽的機會。但愿深圳團市委與小小草工友家園的合作不是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