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產品價格的上漲通常被認為是通貨膨脹的推動因素。但本文通過實證研究我國1984~2007年的貨幣供給與農產品相對價格之間的關系后發(fā)現(xiàn),農產品價格和農產品相對價格上漲的原因都是由于貨幣供給的過度擴張。貨幣供給的增加使得農產品價格的上漲有一定的超調,但并沒有引起工業(yè)品價格上漲有超調的成份。在預測未來通脹膨脹的走勢時,更應當關注貨幣總量的變動而不應過分關注農產品價格的漲跌。
【關鍵詞】農產品相對價格;通貨膨脹;價格超調
一、引言
農產品價格和通貨膨脹的關系是學術界和決策者們一直關注的問題。人們關心的是:農產品價格的上漲是否必然導致未來通貨膨脹?從2007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通貨膨脹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個突出問題。CPI同比增長率從2007年6月的4.4%最高上升到2008年2月的8.7%。在這輪通貨膨脹過程中,有一個明顯特點是食品價格的上漲遠遠超過了其它各類消費品價格的上漲幅度。例如,2008年4月CPI同比上漲8.1%,其中食品分類價格指數(shù)上漲率高達22.1%。有很多學者依據這一現(xiàn)象認為,這輪通貨膨脹主要是由食品價格的上漲推動,而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外生因素導致的農產品供給的減少(如藍耳病引起豬肉供給減少)。所以,這種觀點又被稱為“農產品價格推動型通貨膨脹”。持反對觀點的學者認為,農產品價格波動和總體物價水平波動同時受到另外一種因素的影響(普遍認為是由于貨幣供給過度),只是由于某些原因導致了農產品價格的波動幅度比總體價格的波動幅度要大,從而體現(xiàn)為農產品通脹率高于其他消費品的總體通脹率。以上兩種觀點都可以解釋通貨膨脹與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動態(tài)關系,但兩者背后的政策含義卻截然不同。堅持第一種觀點的經濟學家認為,貨幣政策不應過分關注農產品價格波動。面對農產品價格的大幅上漲,央行不應當采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因為這樣將導致經濟衰退,并且無益于降低通貨膨脹。而堅持第二種觀點的經濟學家則認為,貨幣政策只需要關注總體通貨膨脹,而把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僅作為通貨膨脹的一個信號。因此理清農產品價格與通貨膨脹,以及農產品價格與貨幣政策之間的關系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政策含義。在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背景下,既對貨幣政策制定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又對農業(yè)產業(yè)政策有指導意義。
本文的后續(x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回顧了國內外研究貨幣供給與農產品價格變動的相關文獻;第三部分描述了我國農產品價格相關的一些基本事實;第四部分實證研究了中國貨幣供給與農產品相對價格變動,并對結果進行分析和解釋;本文結論放在第五部分。
二、國內外相關實證研究綜述
實證上,國外已經有很多學者對貨幣供給與農產品價格和農產品相對價格變動的關系進行了研究。Devadoss(1987)估計了一個包含M1和農產品相對價格的雙變量自回歸模型,而Chambers等(1984)估計了一個包含了M1、名義農產品出口凈值、農產品相對價格以及農民名義收入的四變量模型,兩個研究結果都發(fā)現(xiàn)貨幣供給沖擊對農產品相對價格有重要影響。
針對中國的貨幣供給與農產品相對價格以及農產品價格和通脹之間關系的研究則相對較少。相關研究中,盧鋒、彭凱翔(2002)采用均衡修正模型對中國1987~1999年糧價變動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得出糧價與通貨膨脹之間存在長期協(xié)整關系,同時實證表明通貨膨脹是糧價上漲的原因,而不是相反的結論。
三、基本事實及解釋
首先我們比較了1985~2007年中國總體CPI、食品CPI以及農產品PPI增長率之間的關系,可以發(fā)現(xiàn)在我國歷次通貨膨脹時期,農產品相對價格都大幅上漲。因此在我國通脹時期農產品相對價格上漲不僅僅是上輪通貨膨脹(2007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特有的現(xiàn)象。與中國的情況類似,研究外國通貨膨脹事實后也發(fā)現(xiàn),各國的農產品價格波動幅度都要大于其他產品價格的波動幅度。針對這一普遍現(xiàn)象,外國也有許多學者給出了各自的解釋。為了確認貨幣因素是否是導致農產品價格上漲幅度變動的原因,我們考察了我國貨幣增長率與農產品價格通脹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出,貨幣供給增長率領先于農產品PPI的增長率。因此可以認為貨幣供給增長率的變動是影響農產品通脹的一個重要因素。
四、實證研究及結果分析
(一)變量選擇及描述
不同于盧鋒、彭凱翔(2002)和趙留彥(2007)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貨幣增長與農產品相對價格的關系。因此沒有選擇糧食價格作為變量,而采用了農產品價格指數(shù)(AGPPI)作為研究變量。此外選擇了工業(yè)品出廠價格指數(shù)(PPI)和貨幣供給(M2)變量。選擇PPI而不選擇CPI的原因在于,CPI中食品的權重較高。因此CPI中包含農產品價格,而PPI為中不包含農產品價格。因此用PPI作為農產品相對價格比較的基數(shù)較為合理。
我們需要實證檢驗貨幣供給、農產品價格與工業(yè)品價格之間的關系。樣本選擇1984~2007年的年度數(shù)據,所有的數(shù)據都首先取自然對數(shù)。實證分析前,首先需要對時間序列數(shù)據進行穩(wěn)定性檢驗,我們同時采用ADF和PP檢定方法檢驗了三個變量的時間序列特性。我們采用Jonhanthan協(xié)整檢驗方法,兩種判別方法都表明,三個變量之間存在協(xié)整關系。
協(xié)整關系為:LNGPI=0.36LNPPI+0.16LNM2 (1)
結果說明從長期來看,農產品價格與工業(yè)品出廠價格以及貨幣供給同方向變動。
(二)實證檢驗及結果分析
第一,誤差修正模型估計。由于變量之間存在一個長期均衡關系,因此模型中需要引入一個誤差修正項,即考慮采用VEC模型進行回歸。
回歸模型表示為: (2)
其中Yt=(agppi,ppi,m2)t,采用AIC等滯后階判別標準,回歸中滯后階選擇為2階滯后。表明如果農產品價格偏離長期均衡值,那么短期農產品價格、工業(yè)品出廠價格和M2都將會逐步向均衡值回調。第二,格蘭杰檢驗。時間序列變量之間的一個重要關系是因果關系,即哪個變量是導致其他變量變動的因素。為了得出貨幣供給、工業(yè)品出廠價格以及農產品價格之間的因果關系,我們采用了格蘭杰因果檢驗的方法,三個變量兩兩之間的因果關系檢驗。結果顯示貨幣供給并不格蘭杰因果導致工業(yè)品出廠價格的假設被拒絕,同時貨幣供給并不格蘭杰因果導致農產品價格的假設也被拒絕,說明貨幣供給是導致工業(yè)品出廠價格和農產品價格變動的原因。
五、結論和不足
本文的實證分析表明,中國的農產品價格的波動內生于貨幣供給沖擊,貨幣過度擴張是導致農產品價格上漲的直接因素。同時農產品的相對價格波動也內生于貨幣供給,貨幣供給擴張引起的農產品價格上漲幅度要大于其它產品價格的上漲幅度。本文的結論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貨幣政策對中國農產品價格和農產品相對價格變動的重要影響。這一結果有非常重要的政策含義:在通貨膨脹時期,即使我們觀察到剔除了農產品通貨膨脹的核心通脹率并不高,但這只是通貨膨脹的結構性表現(xiàn),而不能誤認為通貨膨脹率還不高。由于貨幣的過度擴張是導致通脹的主要因素,因此央行應該通過觀察總體通貨膨脹率來執(zhí)行緊縮的貨幣政策,而不應當僅僅關注核心通脹率。
參 考 文 獻
[1]趙留彥.通貨膨脹預期與糧食價格動態(tài)[J].經濟科學.2007(6)
[2]盧鋒,彭凱翔.中國糧價與通貨膨脹關系(1987~1999)[J].經濟學季刊.2002:1(4)
[3]Chambers,R.G.,“Agricultural and Financial Market Interdependence in the Short Run”,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4,66:12~24
[4]Devadoss,S.,and W.H. Meyers,“Relative Prices and Money:Further
Results for the United States”,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
-nomics,vol.1987,69:1161~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