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成語叫“小題大做”,比喻把小事當做大事來辦,有不值得這樣做或有意擴大事態(tài)的意思?!靶☆}大做”出于明、清時代的科舉考試中。在考試時,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書中的文句命題,叫做“小題”;以《詩經(jīng)》《書經(jīng)》《易經(jīng)》、《禮記》《春秋》這五經(jīng)中的文句命題,叫做“大題”?!靶☆}大做”就是用“五經(jīng)”文的寫法,作“四書”文。流傳到今天,就引申為用小題目做大文章,把小事當做大事來處理。
本文要談的“大題”“小做”,是指大題目用小章法來寫作,不含比喻義。所謂“大題”,指的是題目范圍比較廣,時間跨度比較長,空間距離也比較大,可寫的人、事、物、理很多很多,題旨不夠明朗的題目。“大題”一般字數(shù)較少,不帶修飾語。所謂“小題”,指的是從小的角度來取材立意,即用小章法來寫作,力求以小見大。
“大題”可以“小做”嗎?回答是肯定的。當然,這需要運用一定的方法,比如,補足因素法。就是說,我們遇到一個大題目,這樣的題目往往條件少,題意隱蔽空泛,題目內(nèi)含的信息多是隱性的,在不改變原題意的前提下,我們可以在自己的頭腦中給原題補足一些新因素,使題旨顯露出來,變題目的隱性信息為顯性信息。如寫《變化》,有位同學就在“變化”的前面補足一個新因素“四季景色(的)”。有了這個新因素作修飾語,題旨就明朗多了。然后就從“四季景色的變化”這個角度,寫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景色變化———
四季分為春、夏、秋、冬,它們?yōu)槲覀冋宫F(xiàn)出了各種各樣的景色變化。
我們先來說說春天吧。春天,萬物復蘇了,冰雪融化了,天氣變暖了,小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冬眠的小動物們也從甜蜜的夢中醒來了。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小草偷偷地鉆了出來,那個嫩,那個綠,那個尖。垂柳也開始醒了,那光禿禿的樹枝冒出了小芽,那芽看上去,翠綠翠綠的,像一顆顆小珍珠。
接著,文章依次寫了夏、秋、冬三季的景色變化。結(jié)尾寫道:“如果能把四季合成一天,那會是什么樣子呢?我很喜歡四季,它讓我懂得了春的播種,夏的豐實,秋的喜悅,冬的快樂,我愛它!”寫出了自己對四季的感悟,升華了文章的中心,收到了以小見大的效果。
有篇作文叫《感悟》,文章首先敘述了數(shù)學老師為精心勾畫一個“最終會被同學們遺忘”的示范圖,而忘了下課一事,最后寫道:
是呀!老師又何必這么認真呢?精心勾畫的圖,還不一樣會被擦掉?隨著黑板擦的舞動,也最終會被同學們遺忘。但老師還在認真、細致地畫著,直到他把自己認為最滿意、最準確的圖畫出來后,才宣布下課。望著黑板上雖然不大卻極為勻稱的連綿的“小山”,我陡然感悟到:老師之所以這樣,不正體現(xiàn)著他崇高的敬業(yè)精神嗎?
《感悟》本是一個寬泛的大題,小作者巧妙地利用“補足因素法”,在文題的前面補足一個新因素“我在數(shù)學課堂上(的)”,把大題變成了小題——我在數(shù)學課堂上的感悟。文章從小處著筆,大處落墨,取得了以小見大的效果。
另一篇作文是《起點》,這也是一個大題,下面讓我們來看一下這位同學是怎樣“大題小做”的。文章的開頭是這樣寫的———
媽媽下崗了。
一向性格開朗、有說有笑的媽媽沉默了。每次從她房門前走過,總聽見她輕輕地嘆息。雖然爸爸極力安慰她,可媽媽總是皺著眉頭,一天難說兩句話。也難怪,媽媽只有三十多歲,乍然成了家庭婦女,整天和鍋碗瓢盆打交道,她怎么能接受這樣的現(xiàn)實呢?
接著,文章敘述了媽媽在同事的幫助下,走出了下崗的陰影,決定去學習電腦,自己開一個電腦室,重新再就業(yè)。文章最后寫道:
從此,媽媽早出晚歸,開始了緊張的學習。媽媽終于找到了人生的一條新起跑線,那銀鈴般的笑聲又不斷在家中響起。
作者也是利用“補足因素法”,把大題化成小題——媽媽人生的新起點。這樣,通過自我擴充題目,縮小了寫作范圍,“大題”化成了“小題”,寫起來自然就能駕輕就熟,得心應手。
“大題小做”通常的方法是在標題前面加修飾語,當然,也可在后面補足因素,還可前后都加。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運用“補足因素法”,千萬不要畫蛇添足或擅改原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