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相互接觸和融合,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加快,我國與世界接軌已成必然趨勢。高職學生也應具有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和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探討了高職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應遵循的原則和高職英語專業(yè)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幾種方法。
跨文化交際文化導入原則文化導入方法跨文化交際,簡言之,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交際的過程。隨著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相互接觸和融合,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加快,我國與世界接軌已成必然趨勢。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涉外交往,涉及的領域也越來越廣,這就意味著高職學生畢業(yè)后參加涉外工作的機遇也隨之增加。高職學生也應具有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和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因此,外語教學應該包括社會文化教學。通過對學術報刊雜志的研讀以及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筆者認為,如果能夠根據(jù)英語學習的規(guī)律和特點建立一套系統(tǒng)的以交際運用能力為主導的高職英語文化教學模式,必將有利于文化教學的具體實施和操作。
一、高職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應遵循的原則
針對高職學生本身英語基礎較差,理解、認識能力較低的狀況,根據(jù)言學習的規(guī)律,結合高職英語專業(yè)教學的體會,文化導入應遵循下列原則:
1.適度原則
適度,就是要根據(jù)教學任務和目的需要,適當?shù)貍魇跒檫_成既定目標所需要的文化內(nèi)容,而不要無限制地或不考慮學生接受能力的文化傳授。因此,教師對文化內(nèi)容的講解要有所選擇,針對專業(yè)特點,對主流文化的內(nèi)容或有普遍意義的內(nèi)容要精講多練。同時,還應該處理好文化內(nèi)容的歷史性和共時,重點應在共時文化上適當引入一些歷史的內(nèi)容以利于學生了解某些文化習俗和傳統(tǒng)的來龍去脈等。其次,文化教學內(nèi)容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jù)學生的接受能力,知識水平,確定教授的內(nèi)容,由簡單到復雜,由淺入深。
2.實用原則
實用,就要求所導入的文化學習內(nèi)容和學生所學的語言內(nèi)容密切相關,與日常生活交際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到學生今后所從事的行業(yè)。這樣就不至于讓學生感到文化內(nèi)容空洞。同時,讓文化教學和語言交際實踐緊密結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3.文化平等原則
不僅要求高職學生了解英語文化知識和提高語用能力,它還要求學生培養(yǎng)文化意識,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民族的文化,理解異國文化并加以借鑒和吸收,在工作和交際中傳播本國文化。但應注意到,中英語交際過程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交際的過程,它涉及到的是雙方或彼此。涉及文化的語言交流又是一種雙向活動,交流的進行意味著吸納和傳播兩者不可或缺。交際的雙方只有互通有無,才能使交際順利進行。還應該注意,不要讓學生產(chǎn)生這樣的錯覺,認為英語民族的文化一定比本民族的文化優(yōu)越或者低劣,而是應該讓他們認識到各種文化都是平等的。
二、高職英語專業(yè)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幾種方法
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注重實踐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但由于日常英語語境的創(chuàng)設存在困難,課堂教學的實踐環(huán)節(jié)顯得尤為重要。目前,高職院校招收學生,英語方面的文化知識都比較缺乏,課外學習的主動性較差,教師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適當導入英語文化是必要的,但必須講究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專門用途英語的口語教學中,筆者采取了如下方法,把文化教學融入其中,收到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1.對比法
對比法,是學生通過語言交際教學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手段。教學中對漢文化與英語文化的異同進行對比,利用“同”來擴大語言習得中的“正遷移”,指出“異”來防止文化習得中的“負遷移”,使學生獲得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這種對比方法有助于學生外語交際中的正確理解和表達,使學生在解決說什么的問題后進一步提升其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防止和克服“社交語用失誤”,有效解決怎樣說的問題。如在學習接待來訪代表團及(Hosting a VisitingDelegation and Individual)一節(jié)時,涉及到了宴請問題。我國習慣于圍坐一桌,頻頻舉杯祝酒。而英美等國家習慣于只祝一次酒,舉杯來回行走,吃自助餐。為使學生掌握這一文化差異,在情景對話中讓學生作分別的練習,對比其異同,使學生印象深刻。
2.詞語背景溯源法
在口語詞匯教學中,如果教師不局限于對語言材料機械的、枯燥的解詞釋義,而是透過語言看文化,通過所學語言了解其中包含的民族文化語義,這樣就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近幾年情況看,高職學生在基礎知識學習上熱情不高,接受能力較差,通過文化的傳授,可以豐富他們的詞匯知識。如遇到單詞sandwich(三明治),這是我們很熟悉的食品。但我們把它隱含的文化背景介紹給學生,就可以引起學生興趣。Sandwich一詞來自John Montagn,他是Sandwich家族的第四代伯爵。此人賭博成性,以至無心回家吃飯。于是,他就命令傭人到家中拿來夾心面包,邊賭邊吃。久而久之,人們就把他吃的這種食物叫做sandwich這樣學習單詞,既記得牢固,又了解了該國的文化。又如,china為什么表示瓷器?在教學中把古代中國(China)盛產(chǎn)瓷器,因此,把瓷器譯為china講給學生。這不僅從文化教學上取得效果,而且會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還有很多這樣的詞,需要在文化教學中不斷實踐。
3.語法提示法
語法提示法指在進行英語教學時,把英語文化對語法的影響融入教學之中,提醒學生注意具有英語文化特點的語法現(xiàn)象。例如,英語和漢語都有時態(tài)問題,英語的時態(tài)多,其構成形式各不相同。動詞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而漢語動詞無時態(tài)變化,表示動作發(fā)生的不同時間是借助“曾經(jīng)”“已經(jīng)”“正在”“將要”等表示時間的副詞或利用“了”“著”“過”等后綴來表達的。由于受母語的影響,習慣于用漢語的模式套用英語的語法,就容易出現(xiàn)錯誤。如How long has he died?這個句子的錯誤主要在于對die這類動詞的性質(zhì)和概念不清,按照漢語的思維說成了這樣的句子。對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提醒學生這類動詞屬終止性動詞,在現(xiàn)在完成時的句子里不能和表示一段時間的狀語連用。可以譯為:How long has he been dead?這樣可避免學生在英語交際中產(chǎn)生用詞錯誤,尤其單復數(shù)錯誤在英美國家認為是有失修養(yǎng)的。
4.實踐法
實踐法是指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實踐,如聽、說、讀、寫等感觀學習和了解目的語的社會文化知識,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看錄像和電影,舉辦專題講座等。給學生布置文化作品閱讀任務,一個民族的文學作品是該民族文化的精華部分,是傳統(tǒng)的積累,是學習外國文化知識的重要方法。
高職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過程,文化教學也是英語教學中一個重要而又難以把握的課題。其中,涉及語言學、教學法和教學內(nèi)容、目的、方法等多個方面,還需要英語教師在高職教學中不斷地探討,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思路。
參考文獻:
[1]陳舒.文化與外語教學的關系[J].國外外語教學,1997,(2).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3]高一虹.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4]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5]胡文仲.文化與交際[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