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公路工程中,由于受空間限制,隧道工程一直都是施工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本文針對某高速公路隧道的實際情況,詳細論述了該隧道的施工工藝和方法,以拋磚引玉,引起共鳴。
【關鍵詞】公路隧道;施工工藝;方法
1 工程概況
某高速公路隧道全長13.8km,通過剝蝕低中山區(qū)、河谷階地、河流峽谷區(qū)等地貌單元,大部分穿行山前緩坡,地形起伏大,多數(shù)山坡基巖裸露,山地覆蓋新黃土或風積沙,溝谷發(fā)育多呈\"V\"型或\"U\"型,下切較深,溝壁陡峭,河道彎曲,水流湍急。
沿線所處區(qū)域蒸發(fā)量遠大于降水量,為貧水地區(qū),地下水量一般不大且埋藏較深,局部地段有泉水出露。按其賦存條件可分基巖裂隙水、第四系孔隙潛水。地下水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局部受地表水補給。其排泄路徑主要為蒸發(fā)。地下水及地表水對普通混凝土不具侵蝕性。
2 該隧道施工工藝及方法
由于隧道為單線設計,洞身Ⅳ級圍巖采用臺階法開挖,Ⅴ級圍巖采用短臺階法開挖,Ⅲ級圍巖采用全斷面法施工。
洞內(nèi)因隧道斷面寬度較小,出碴自卸汽車、運料車和其他施工機械在洞內(nèi)的錯車較困難,在設計的避車洞位置擴挖一部分(尺寸滿足錯車需要),在施工期間兼作會車或倒車洞;施工中及時施作隧道仰拱和鋪填底板,既有利于隧道的穩(wěn)定,又能使洞內(nèi)的施工通道得到改善。
進洞采用大管棚及小導管注漿超前支護、開挖后采用格柵鋼架噴射混凝土進行強支護。
2.1 Ⅴ級圍巖短臺階法開挖
Ⅴ級圍巖采用臺階法施工,開挖前先采用Φ42超前注漿小導管進行超前支護,小導管每根長3.5m,環(huán)向間距0.3m、縱向間距2.0m。待圍巖穩(wěn)定后采用短臺階法開挖,臺階長度控制在3~5m。采用自制鑿巖臺架、YT-28風動鑿巖機鉆孔施工。
臺階法開挖施工時,上部開挖采用小型松動爆破,用挖掘機人工配合,開挖完成后,先初噴砼封閉開挖輪廓面,施作系統(tǒng)錨桿,架立上半斷面格柵鋼架,兩側拱腳增設鎖腳錨桿,錨噴混凝土支護;上半斷面采用挖掘機扒碴至下部用312隧道掘進出碴機裝碴,自卸汽車運輸出碴。下半斷面開挖后,格柵鋼架接長到底部,噴錨網(wǎng)聯(lián)合進行支護,底部仰拱緊跟,使支護及時封閉成環(huán)。仰拱開挖采用挖掘機開挖、人工清底;出碴采用312掘進出碴機裝碴,自卸汽車運至棄碴場。
Ⅴ級圍巖及加強段,拱部設置Φ42超前小導管預支護,小導管環(huán)向間距0.3m、縱向間距1.6m,長度3.5m;拱墻設1榀/0.8m的格柵鋼架,邊墻設Φ22砂漿系統(tǒng)錨桿、拱部設Φ25中空注漿系統(tǒng)錨桿。
2.2 Ⅳ級圍巖臺階法開挖
Ⅳ級圍巖采用臺階法施工,開挖前先采用ф25超前中空注漿錨桿進行超前支護,然后采用短臺階法開挖,臺階長度控制在3~5m。采用自制鑿巖臺架、YT-28風動鑿巖機鉆孔施工。
臺階法開挖施工時,上部開挖完成后,先初噴砼封閉開挖輪廓面,施作系統(tǒng)錨桿,掛網(wǎng)錨噴混凝土支護;上半斷面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機扒碴至下部用312隧道掘進出碴機裝碴,自卸汽車運輸出碴。下半斷面開挖后,施作系統(tǒng)錨桿,并噴錨網(wǎng)聯(lián)合進行支護,仰拱緊跟,使支護及時封閉成環(huán)。出碴采用312隧道掘進出碴機裝碴,自卸汽車運至棄碴場。
2.3 Ⅱ、Ⅲ級圍巖全斷面法開挖
Ⅱ、Ⅲ級圍巖采用全斷面法開挖施工,采用自制鑿巖臺架、YT-28氣腿式風動鑿巖機濕式鉆孔施工。出碴采用312隧道掘進出碴機裝碴,自卸汽車運至棄碴場。
2.4二次襯砌
二次襯砌采用C30防水混凝土;正洞襯砌采用全斷面液壓鋼模襯砌臺車,采用自動計量攪拌站集中拌和混凝土,混凝土攪拌運輸車運輸,混凝土輸送泵泵送入模。
隧道噴射砼與模筑混凝土之間拱、墻部位設置復合防水板,板后設置縱環(huán)向盲管,環(huán)向盲管按5~10m一道設置。并在隧道量測泄水孔處設置貫穿全隧道的ф80縱向盲管,縱環(huán)向盲管的水由橫向泄水管引入兩側水溝。
防水板采用復合防水板,其厚度不小于1.2mm,且抗拉強度不小于12Mpa,土工布密度≥300g/m2;兩幅防水板的搭接寬度不小于150mm,接縫宜采用熱楔法焊接,為雙焊縫,焊縫寬不小于20mm,焊縫強度不小于本身強度的70%。
采用綜合超前探測,遠距離采用TSP-202/203地質探測儀,近距離超前探測采用地質雷達和紅外超前探水等物探手段。
3 風、水、電等系統(tǒng)配置
3.1 高壓供風系統(tǒng)
在隧道洞口適當位置修建一座空壓機房,空壓機房安裝5臺20m3/min電動空壓機供風,高壓風管采用Φ200的無縫鋼管,管道連接用法蘭盤和螺栓連接;高壓風管在洞內(nèi)置于通風管一側的邊墻腳。
3.2 高壓供水系統(tǒng)
在隧道洞口附近的低洼處修建Φ2.0m保溫大口井1眼,井泵房采用半地下保溫式結構,采用無塔變頻恒壓供水系統(tǒng)向洞內(nèi)供給施工用水,給水管路采取地埋進行保暖,水管深埋在當?shù)貎鼋Y線以下0.2m。水管在與地埋交界處和洞內(nèi)200m范圍內(nèi)的管道采用巖棉保溫管包裹電熱絲進行水管保暖,確保供水設備不受季節(jié)影響正常供水。
3.3 供電系統(tǒng)
隧道用電利用既有線10KV貫通線,與供電部門聯(lián)系接出。在隧道洞口附近安裝一臺500KV變壓器;設置配電房,向洞內(nèi)架設三相五線供電線路供施工用電。主要為312型隧道掘進出碴機及洞內(nèi)各種用電設施提供電力供應;同時各洞口配置1臺250KW內(nèi)燃發(fā)電機組,以供突然停電或電力供應不足時洞內(nèi)通風、抽水、照明及混凝土澆筑等應急使用。輔助設施及生活用電從變壓器接出專用線路供電。
3.4 洞內(nèi)通風系統(tǒng)
3.4.1 通風方式
采用壓入式送風為主、壓出廢氣為輔的循環(huán)通風方法,將新鮮空氣壓入洞內(nèi),再利用壓出通風機將洞內(nèi)廢氣壓出洞外,以加快掌子面空氣循環(huán)。輔以水幕降塵,柴油添加劑來控制或減少洞內(nèi)粉塵和廢氣。
3.4.2 通風設備的選擇和布置
(1)設備選擇
根據(jù)類似隧道施工經(jīng)驗及通風量計算,確定隧道施工采用天津通風機廠生產(chǎn)的SDF(C)-NO11型(110KW×2)低噪聲軸流式通風機軸流式通風機,風量為12000m3/min,全壓4800Pa,功率為2×110KW。
風筒:選用洛陽機械廠生產(chǎn)的WSFG型雙抗柔性軟管,直徑為1200mm。
通過風量及掌子面進行演算,完全能夠滿足施工通風的需要。
(2)風管與風機的布置
風管的選用主要從風管出口處的風速和風量、風管的耐用性、風管裝拆的難易程度等方面考慮。在通風機性能確定的前提下,風管出口處的風速和風量主要和風壓損失、管道摩阻損失、漏風損失等因素有關,將這些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保證工作面的風量。
①從降低風壓損失考慮
根據(jù)已有的經(jīng)驗,管道通風的壓力損失與風管直徑的五次方成反比,即:實現(xiàn)大風量通風的最有效的技術措施是采用大直徑風管,這不僅可以減少通風機、延長送風距離,還可以成倍地降低通風能耗,在實際施工中,已有SDF(C)-NO11型(110KW×2)低噪聲軸流式通風機單機配大直徑柔性風管實現(xiàn)較長距離隧道施工通風的成功經(jīng)驗,據(jù)此,確定SDF(C)-NO11型(110KW×2)低噪聲軸流式通風機配直徑1.2m的軟質風管。
②從降低管道摩阻損失考慮
引起管道摩阻損失的主要因素是管壁的光滑程度、管道接頭、管道的順直情況。為減少管道的摩阻損失因素,此工程選用軟質風管,這種風管具有風阻小、裝拆方便、耐用、易修補、防水阻燃、耐腐蝕、抗靜電等諸多優(yōu)點。安裝時以50m為一節(jié),減少接頭以降低風阻,便于裝拆。隧洞通風管設置在洞頂,安裝時要求整條管路穩(wěn)、平、直、無扭曲、無褶皺,盡量減少風阻。為增加強度,接出風口的前50m長度采用帶箍混紡膠布風管。
③從降低管道漏風損失考慮
造成風管漏風損失的主要原因有:管道接頭漏風、管道縫紉針眼漏風、管道破損漏風,為減少管道接頭漏風損失,除增大管道節(jié)長以減少接頭外,還可采用新型剛性接頭,增強接頭的密封性。在接長風管時,采用對折縫紉法和在縫紉縫上涂刷膠粘劑的方法,減少縫紉針眼的漏風。對施工中出現(xiàn)的管道損壞,主要是靠加強現(xiàn)場管理,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修補,避免造成漏風損失。
④通風機的現(xiàn)場布置
通過對上述因素的綜合考慮,從而確定:在隧道施工采用SDF(C)-NO11型(110KW×2)低噪聲軸流式通風機進行壓入式通風;同時隧道掘進超過0.5km后在掌子面設一臺軸流風機、將爆破后的廢棄排出洞外,與壓入新鮮空氣風機形成混合式循環(huán)通風。
參考文獻:
[1]劉海成.淺談公路隧道施工[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0,(04).
[2]姚永強,汪建新.公路隧道常見問題與施工方法[J].交通世界(建養(yǎng).機械),2011,(01)
[3]程崇國.公路隧道施工質量問題與控制探討[J].公路交通技術,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