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荏苒,轉(zhuǎn)眼之間澳門回歸祖國已經(jīng)有十二年了。如今,每年到澳門觀光旅游的世界各地的華人當以千萬計,在“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哪一個中國人不是感慨良多激情滿懷。祖國同胞對于澳門的情感,訴諸筆端的最好記錄,便是“我心中的澳門”全球華文散文大賽的作品。因為正是這些作品告訴世人,澳門在二十世紀結(jié)束的時候,關(guān)閉了中華民族屈辱的大門,同時又面向新世紀開啟了中華民族興盛富強的大門。
“我心中的澳門”是澳門基金會和百花文藝出版社《散文海外版》共同舉辦的全球華文散文大賽,自2004年為紀念澳門回歸五周年開始舉辦以來,今年已經(jīng)是第四屆了。每年大賽的優(yōu)秀之作都由百花文藝出版社結(jié)集出版,這已經(jīng)是第四本了。也許有人會問:澳門,彈丸之地,面積不過三十平方公里,人口不過四十多萬,有那么多話題有那么多故事嗎?其實,大賽舉辦之初,我也有過相同的疑慮,但是,隨著我對澳門歷史逐步深入的了解,對大賽作品的大量閱讀,我的疑慮打消了。的確,澳門地方小人口少,如果列舉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恐怕沒有一個國人會首先想起澳門。但是,若問西方列強染指的第一塊中國領(lǐng)土。答案卻只能是澳門,所以聞一多的《七子之歌》才吟出澳門已經(jīng)離開祖國母親的襁褓三百年的詩句。同樣是被西方列強擄掠的祖國兒女。掙脫西方的羈絆回歸母親的懷抱,澳門卻是最后一個,比香港還要晚兩年,距離祖國母親向全世界發(fā)出“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莊嚴宣告,整整過去了五十年。如果從1557年葡萄牙人爬上澳門島算起,澳門流落海外已經(jīng)有四百五十多年了,這四個半世紀的變遷,有多少故事?自1999年算起,澳門回歸已經(jīng)有12年了。這一紀的發(fā)展,又有多少話題呢?何況,澳門的歷史脈絡(luò)與中華民族衰興的軌跡重合,所以,澳門的話題說不盡,澳門的故事講不完啊。
澳門雖小,卻蘊藏著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值得我們深入發(fā)掘。因此,“我心中的澳門”全球華文散文大賽的作品不應(yīng)該僅僅是一曲曲澳門回歸以后的贊歌。同時也要讓澳門那些歷史的音符加入新時代的交響,唯如此,“我心中的澳門”這個平易的命題才能誕育為讀者喜聞樂見的名篇佳作。同時,為了將“我心中的澳門”打造成一個新的文化品牌,大賽的組織者應(yīng)該像音樂家作曲一樣。將主題與變奏結(jié)合起來,即大賽的主題始終如一:通過散文創(chuàng)作反映澳門的歷史和現(xiàn)狀,尤其要反映一國兩制科學(xué)構(gòu)想在澳門的成功實踐,但每一屆大賽卻可以因時而異地變奏,把澳門的歷史和現(xiàn)狀與時代的話題結(jié)合起來,這才能使“我心中的澳門”常寫常新,百讀不厭。
應(yīng)該說,本屆大賽的變奏是“澳門與辛亥百年”。本屆大賽的獲獎作品讓我們對澳門又有了新的認識。澳門,地雖蕞爾,卻孕育了我國近代改良主義的思想大家鄭觀應(yīng),繼而,深受其影響的革命先驅(qū)孫中山又在這里登上了中國的政治舞臺,為救中國,澳門拋磚引玉輸送人才。收在本集的《時間的同一個源頭》、《一扇門開啟一座城》、《澳門,這座城市其實很溫柔》、《孫中山從這里走來》、《放飛孫中山》等作品,有史料,有人物,有激情,真實生動地告訴世人,澳門對于辛亥革命有特殊的貢獻,西方文化的氛圍。使澳門成為辛亥志士啟蒙思想的搖籃,自由言論的空間,又為辛亥志士提供了批評時政鼓吹革命的陣地。而對于辛亥革命的領(lǐng)袖孫中山來說,澳門則是他無法忘懷的地方。這里,萌芽了他的革命理想;這里,開啟了他的革命旅程;這里有他情同手足的葡國友人,這里有他魂牽夢縈的至親骨肉。澳門和中山先生的一生。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時候,第四屆“我心中的澳門”全球華文散文大賽獲獎作品集出版了,對于創(chuàng)作者和編輯者來說,這都是一件十分欣慰的事。這些文章真實地記錄了辛亥志士和中山先生為推翻帝制創(chuàng)建共和的拼搏奮斗,不僅有歷史意義,更具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因為孫中山是兩岸四地共同擎舉的一面旗幟,中山先生振興中華的宏愿,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追求。中山先生統(tǒng)一中國的希望,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當我們緬懷革命先驅(qū)者豐功偉績的時候,完成他們的遺愿,不是每個炎黃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