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設計了基于CAN總線的汽車智能型安全氣囊,從而提高了汽車乘員的乘坐安全性。
一、安全氣囊CAN結(jié)構(gòu)設計
現(xiàn)代汽車電子控制系統(tǒng)有各子系統(tǒng)控制單元(ECU)共同構(gòu)成實時控制系統(tǒng),網(wǎng)絡控制單元作為“指揮中心”分享信息。智能型安全氣囊在工作過程中,需要采集駕駛室內(nèi)座椅壓力控制單元的信號、預緊安全帶控制單元的工作信號、車速信號、剎車信號等,從而進行實時控制是否需要引爆安全氣囊。
駕駛員啟動車輛后,安全氣囊控制單元采集預緊型安全帶的工作信號,安全氣囊只有在安全帶起作用的前提下才進行工作;安全氣囊控制單元同時還要采集座椅壓力信號,從而判斷副駕駛位是否有乘客,以及乘客是兒童、矮小乘員還是成年人。
二、預緊型安全帶的設計
預緊型安全帶裝置主要由安全帶、89S52單片機、制動踏板變化速率傳感器、方向盤轉(zhuǎn)角速率傳感器、車速傳感器、汽車雷達、語音報警裝置、回卷器電機、吸能安全帶裝置、紅外裝置等組成。
當汽車開始運行時,預緊型智能安全帶提醒駕駛員系上安全帶,當車速達到20 km/h時,若乘客仍沒有系安全帶,發(fā)動機控制單元就會發(fā)出斷油信號,迫使發(fā)動機停止工作;而且當駕駛員踩剎車時,安全帶回卷電動機會提前將安全帶的余隙收緊,減少安全帶作用時間,避免由于安全帶余隙過大而造成的人體傷害。
1.預緊型安全帶的報警提醒功能
預緊型安全帶提醒裝置控制電路由單片機89S52、語音報警電路、車速傳感器和模/數(shù)轉(zhuǎn)換部分以及單片機工作所必需的復位電路和晶振電路組成。發(fā)動機點火后,控制部分得電工作,同時報警器打開,進行短時間(7s)報警后停止??刂撇糠衷诓煌5貦z測車速信號和安全帶信號,當安全帶未系而車速達到10km/h時,報警器打開持續(xù)報警,當系上安全帶后,鎖扣內(nèi)的鎖扣開關(guān)被安全帶插扣斷開,控制部分電源被斷開而停止工作,報警也停止,從而完成提示工作。如果此時駕駛員仍然不系上安全帶,當車速超過20km/h時,就發(fā)送信號給發(fā)動機ECU,ECU控制斷油停車。
2.預緊型安全帶的預緊功能
安全帶預緊裝置控制電路主要由單片機89S52、電動機控制電路、雷達電路、制動踏板變化速率信號采集電路和方向盤轉(zhuǎn)動速率信號采集電路等組成。
在車輛在行使過程中,當駕駛員急踩制動踏板時或急打方向盤時,安全帶電動機開始正轉(zhuǎn),電動機齒輪帶動回卷器齒輪轉(zhuǎn)動,將安全帶的余隙收縮,把乘員約束在座椅上;大約20秒后電動機開始反轉(zhuǎn),將安全帶恢復到松弛狀態(tài),使乘員有自由活動的余地,增加乘客的舒適性。
三、座椅壓力控制單元的設計
在汽車座椅上安放Tekscan傳感器,通過Tekscan傳感器監(jiān)測座椅所受靜載荷和動載荷的變化,運算器對載荷數(shù)據(jù)加以處理,最后判斷出副駕駛位是否有乘客,乘客是兒童、矮小乘員還是成年人。
在體壓分布圖中,顏色越紅的地方,表示此處的乘員體壓數(shù)值越大,紅色的地方表示該處的乘員體壓分布最大,顏色為白色的地方表示該處乘員體壓為零。乘員體壓(相當于人體的大部分質(zhì)量)在其坐姿保持常態(tài)下,是以乘員臀部輪廓且較為集中的單位壓力分布在汽車坐墊上,壓力分布為從小(座椅邊緣)到大(座椅與椅背相交處)平滑地過渡。應用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中的BP算法,通過座椅壓力的分布數(shù)據(jù),識別乘員的體型特征,即判斷車內(nèi)乘員是否是兒童,或是身材矮小的成年人,還是正常體重的成年人,從而輔助控制汽車安全氣囊系統(tǒng)的工作。
參考文獻:
[1]董恩國,陳亮,等.基于體壓分布信息的乘客識別系統(tǒng)設計研究.汽車維修技術(shù),2009(5).
[2]張鄂,洪軍,梁建等. 汽車人機接觸界面體壓分布的實驗與評價研究.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7(4).
[3]張維剛,何文,等.車輛乘員碰撞安全保護技術(shù). 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7.
[4]汪學方,張鴻海等.汽車安全氣囊智能控制系統(tǒng)設計.機械與電子,2005(11).
[5]高振海,肖振華,等.基于體壓分布檢測和支持矢量機分類的汽車乘員坐姿識別.機械工程學報,2009(7).
[6]蘭民國.Tekscan壓力分布測量系統(tǒng).測控技術(shù),2002,21(4).
[7]王新娜,王志軍.汽車座椅安全帶人體受載分析及設計新理念.機械與電氣,2007(10).
[8]易旭夫,鄧振華,等.安全帶對人體的影響.刑事技術(shù),2003(10).
[9]樊孝誼,杜群貴,等.兩種安全帶預緊器的結(jié)構(gòu)及性能分析.機床與液壓,2008(5).
(作者單位:駱曉玲,青島科技大學;
秦程現(xiàn),萊蕪市高級技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