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和社會對人才要求的高學歷化,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備受沖擊,不少技校陷于“一生難求”的窘境。為了生存和發(fā)展,技校只好降低招生門檻,學生的中考成績不再是錄取的主要依據(jù)。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生源問題,卻直接造成技校學生整體素質下降、學生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學習能力差、學習興趣不高等后果,大大增加了技校語文教學的難度。另一方面,由于技校“技”字打頭,在課程安排上大都突出專業(yè)課和技能課,將文化課的節(jié)數(shù)一減再減。據(jù)調查,不少學校的語文課每周只安排兩節(jié),有的更少,語文等文化課往往成了“補白”“點綴”,這無疑給學生傳遞了一個信號——語文等文化課已不再重要。學生學習語文不認真、敷衍了事等現(xiàn)象已經見怪不怪。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語文教學還像初中那樣,主要講解課文結構、剖析課文中心思想,不但無法取得應有的教學效果,反而會更進一步導致學生厭學情緒的產生。因此,改變語文教學方法,拓展教學空間,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顯得非常重要。
經過幾年的語文教學嘗試與探索,筆者認為在新形勢下搞好語文教學應改變教學思路,突出語文教學的開放性,激活語文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綜合素質。要突出技校語文教學的開放性,應實現(xiàn)以下四個轉變。
一、教學內容由“以本為本”轉向“生活百科”
過去的語文教學不重視同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不重視語文與生活的關系,而是偏重語文學科內在的語言知識和讀寫能力的聯(lián)系,造成學生的思維只與課本結合,與生活脫節(jié)?,F(xiàn)代開放型的語文教學強調不僅要掌握語文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而且要掌握語文學科與相鄰學科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有意識地向社會生活融合,向大自然滲透。葉圣陶說:“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語文教學除了講好“例子”以外,更要改變“唯本”的觀念,適當引入美術、音樂、歷史、地理等學科的知識,插入當今時代的最新信息,力求教學內容形成立體網絡。這樣,既可充實和豐富語文教學內容,擴大學生視野,又可使學生從不同角度用新穎的方式來學習語文,強化語文能力的養(yǎng)成。如教《拿來主義》一文,為了使學生明確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態(tài)度,就應介紹“鴉片”的有關知識和“姨太太”的歷史材料,把語文與歷史、現(xiàn)實生活結合在一起,使學生能更深刻地領會“吸取精華,剔除糟粕”的內含。
二、教學手段由“黑板粉筆”轉向“多媒體綜合化”
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將人們帶入了信息時代,培養(yǎng)學生掌握快而多地獲取信息的能力,已成為時代的必然。因此,語文必須改變“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巴講到底”的傳統(tǒng),充分利用綜合化的現(xiàn)代多媒體輔助教學,變“填鴨”為“誘導”“啟發(fā)”,調動學生運用多種感覺接受信息。如《我國古代的幾種建筑》中的介紹的廳、堂、樓、閣、亭、榭、軒等七種建筑形式,可利用掛圖、錄像或多媒體圖片等展示給學生,這樣不僅節(jié)約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而且生動形象、直觀性強,讓學生一下就可明白各種建筑的特點與區(qū)別,既便于學生記憶,又便于學生展開聯(lián)想,提高教學效率。
三、教學空間由“教室課堂”轉向“現(xiàn)實生活”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所以語文教學空間的擴大較之其他學科更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語文教學應由語文課堂擴展到其他課堂,由課內擴大到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之中,由學校擴大到家庭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按笳Z文教育”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張孝純先生認為:“以語文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闭Z文教學空間的擴大化,克服了從書本到書本的傳統(tǒng)教學弊端,使學生感受到社會生活的千姿百態(tài),領略到大自然的絢麗多姿,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為學生的自我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的學習就可以讓學生深入荔枝園,觀察真實的荔枝,再與課本中的描述進行比較,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進而引導學生學會敘述類似的物品,讓學生從生活中形象地理解語文知識。
四、教學方法由“固定套路”轉向“因材施教”
傳統(tǒng)語文教學大都是按開篇解題、分析結構、歸納中心等“固定套路”進行,千篇一律,死板笨拙,抹殺了語文的靈活性和生命力。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說:“不似則欺世,太似則媚俗?!边\用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是這樣,既不可不似,又不可太似,更不能程式化,總用固定不變的套路去處理靈活多變的教學活動。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方法是為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服務的,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體系,應該運用的教學方法也就不同;即使相同的教學任務,也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學中,要隨著眾多教學因素的發(fā)展變化靈活選用最優(yōu)化的教學方法。如面對不同的學生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對于基礎較好、有希望進一步升學的,可側重講一些有深度的語文知識;對那些基礎較差學生,則可以多講解一些生活常識和實用知識,讓他們不覺得枯燥而厭學。同樣,面對不同的課文應采取不同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或啟發(fā)學生想象,進行探究式教學;或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答,進行互動教學、啟發(fā)式教學等等。只有通過新穎多樣靈活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探求活動,使其永遠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旺盛的求知欲,讓他們真正學會語文、學好語文。
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培訓就業(yè)司《技工學校語文課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語文學科對于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對于學生學好其他學科,形成綜合職業(yè)能力,以及搞好今后的工作、生活和繼續(xù)學習,都具有重要意義。如何搞好語文教學,具有相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如果我們能夠在教學實踐中,以開放性的視角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和方法,相信一定可以讓更多學生認識到語文的重要性,更加熱愛語文學習,真正發(fā)揮語文在技校教學體系中應有的作用。
(作者單位:山東省即墨市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