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曉明的文學批評以其對人文精神的強烈關(guān)注,扎實的研究方法和深情的批評語言,引起了批評界的廣泛重視。對于王曉明文學批評的研究,走過了從推薦介紹到整體風格研究的歷程。研究者們主要從兩個角度——關(guān)于王曉明所倡導的兩次運動和關(guān)于王曉明的文學批評展開對王曉明文學批評的研究,展開研究。但總體說來,對王曉明文學批評的研究,從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上來說都不豐富,規(guī)模上和體系上都還處于初級階段,有待于我們進一步深入透徹的研究。
關(guān)鍵詞:王曉明 文學批評 研究現(xiàn)狀
王曉明出生于1955年6月,上海人。曾就讀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師從錢谷融教授,現(xiàn)為上海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lǐng)域是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當代中國都市文化分析。從1970年代王曉明就開始了文學研究。早期主要對具體作家作品進行分析,如《沙汀艾蕪的小說世界》(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潛流與旋渦--論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家的創(chuàng)作心理障礙》(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和《無法直面的人生——魯迅傳》(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等,后期則側(cè)重對社會文化現(xiàn)象的探究,如《人文精神尋思錄》(上海文匯出版社,1996年版)、《半張臉的神話》(南方日報出版社,2000年版)和《在“新意識形態(tài)”的籠罩下》(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等。他還提倡展開“重寫文學史”運動和“人文精神大討論”運動。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王曉明已公開發(fā)表論文140余篇,出版專著13部,編著9部。在他豐碩的研究成果中,最為出色的應屬他的文學批評。
對于王曉明文學批評的研究,始于20世紀1980年代,大體走過了從推薦介紹到整體風格研究的歷程。不僅大陸學界的研究者,更有港臺和海外漢學界的研究者們參與其中。王曉明的論文被香港、臺灣和海外等多家報刊都摘要或轉(zhuǎn)載過,并有多篇論文被譯成日文和英文發(fā)表。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直到2010年為止,以王曉明為研究對象且公開發(fā)表的批評文章有近40篇。如《漂泊的足跡——王曉明的<所羅門的瓶子>讀后》(張洪,《中國圖書評論》,1989年第4期)、《在思想與文學之間——王曉明的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張春田,《當代作家評論》,2005年第5期)、《略論王曉明筆下的魯迅形象及其創(chuàng)作特色》(張蜜,《黔東南民族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綜合版)》,2008年第1期)等。
大體說來,研究者們主要從兩個角度展開對王曉明文學批評的研究:關(guān)于王曉明所倡導的兩次運動(重寫文學史、“人文精神”大討論)和關(guān)于王曉明的文學批評。
關(guān)于王曉明所倡導的兩次運動——重寫文學史、“人文精神”大討論——的評論文章主要有《人文精神:批判與反省》(《當代作家評論》,1996年第2期)、《從“重寫文學史”到“人文精神討論”——王曉明先生訪談錄》(李世濤,《當代文壇》,2007年第5期)、《預言與危機:重返“人文精神討論”》( 羅崗,《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等專門論述的。還有一些散見于對王曉明文學批評進行評論的文章,如《在思想與文學之間——王曉明的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張春田,《當代作家評論》,2005年第5期)。如有人給“重寫文學史”溯源,指出王曉明的《一份雜志和一個“社團”———重評五四文學傳統(tǒng)》一文(《上海文學》,1994年第4期)是“重寫文學史”的合法性來源之一,而由王曉明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一書則是“重寫文學史”的一種實踐。有人給“人文精神”大討論定性,借用王曉明的觀點指出“人文精神”大討論是一次針對現(xiàn)實的精神問題而展開的討論,是一場批判性的討論。但是這場討論持續(xù)時間雖長,其效果卻明顯低于人們的期望。有人贊揚“人文精神”大討論,指出“人文精神”大討論“把精神生態(tài)的惡化狀況和中國社會新的焦點、癥候都凸現(xiàn)了出來,刺激了知識界重新煥發(fā)思想活力和轉(zhuǎn)向?qū)Ξ敶鐣栴}的研究”。更有人提倡在今天人們的精神狀況日漸萎靡之際,有必要重返“人文精神討論”。從這兩個角度對王曉明進行評議的文章,多為這兩次運動進行介紹、梳理以及簡要的評議,而少有進行集中的、深入的、詳實的研究。
關(guān)于王曉明的文學批評,研究者們的研究文章更多。最有代表性的應屬王光明的《講述問題的意義——王曉明的文學批評》(《文藝爭鳴》,1997-03-15)、摩羅的《王曉明論》(《當代作家評論》,1997年第5期)、王彬彬的《偏頗的評析——論王曉明先生研究魯迅小說創(chuàng)作心理障礙時的心理障礙》(《魯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3期)。大致說來,這些研究基本圍繞著三個方面展開:王曉明的文學批評觀、王曉明文學批評的特色和王曉明文學批評存在的問題。
研究者們對王曉明文學批評觀的看法比較統(tǒng)一,都認為王曉明將文學批評看作一種自我分析、自我確證的過程,通過與批評對象心靈的溝通,達到對自我的重新認識。如有人認為王曉明的文學批評實踐是在進行自我確證、精神自救,因此他對文學研究的期待不是書齋里的純“客觀”研究,正如王曉明自己所說“我所評價的就是我自己”。有人認為王曉明在文學批評中進行“自我反省”,以自己的深刻體驗和困惑解讀作家作品,是為了澄清自己復雜的感覺。
研究者們所指出的王曉明文學批評所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即在文學研究時,研究者主觀因素的參與度應為多少最適中?文化批評究竟是否屬于文學批評?因此有人質(zhì)疑王曉明文學批評的客觀性,即如果太多的自我情感參與其中,是不是會影響到批評的客觀性?文學研究與批評能否勝任思想史的講述?更有人質(zhì)疑王曉明文學批評的可行性,即文學批評者和批評對象的距離應該怎樣,怎樣才是理想的“讀入”和“讀出”的狀態(tài)等問題。
對于王曉明的批評特色,研究者們的看法不一。有人認為王曉明的文學批評是一種抒情的批評,并稱王曉明是“抒情的批評家”,認為王曉明的整個批評工作都是在捍衛(wèi)文學和文學批評的抒情性。有人認為王曉明文學批評是“以己度人”式的批評。有人認為王曉明的文學批評是思想批評,他以文學為話題,陳述著思想史的內(nèi)容。還有人從語言的角度指出王曉明的文學批評采用并不復雜且口語化的語言,來評論那些與現(xiàn)實社會關(guān)系最直接、沖突也最緊張的作家。但是對于這個問題,研究并沒有深入,多為簡要的評議和粗略的論述。
綜上所述,對王曉明文學批評的研究,從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上來說都不豐富,規(guī)模上和體系上都還處于初級階段。僅僅40篇的評論文章,相比于王曉明10余部的專著、近10部的編著和140余篇的文學批評成果來說,顯得單薄而無力。盡管有些有質(zhì)有量的批評文章,但對于王曉明這樣一位已經(jīng)在當代中國文學批評界小有名氣的批評家來說,卻顯不足。而王曉明的文學批評觀、批評特色、批評中存在的問題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者們也多以王曉明的單篇論文或單部作品為對象而下定結(jié)論,這顯然不利于我們從整體上對王曉明的文學批評的理解,還有待于我們深入透徹的研究。
作者簡介:劉暢(1986.10-—)女,遼寧省阜蒙縣人,沈陽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文藝學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