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二人轉作為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藝術,深受老百姓喜愛,發(fā)展至今已達到一個發(fā)展的高峰。當今二人轉與傳統(tǒng)的二人轉相比較產(chǎn)生了明顯的變化,其中既有社會原因也有其自身的原因。就其低俗性的問題國家已經(jīng)采取相應措施,以引導其健康綠色的發(fā)展。
關鍵詞:歷史 現(xiàn)狀 變化 存在問題
一﹑歷史
二人轉是東北的民間小戲。史稱小秧歌、雙玩藝兒、蹦蹦等。二人轉是“闖關東”的人從關外帶到關內(nèi)的,從草創(chuàng)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了。
其音樂唱腔以東北民歌、大秧歌為基礎,其舞蹈除秧歌外還吸收了民間舞蹈和武打的成分[1]。 新中國成立后“二人轉”的叫法正式確立,結束了之前男扮女裝的歷史,并使二人轉的演唱開始講求科學的發(fā)音方法。
二﹑發(fā)展現(xiàn)狀
改革開放以后,二人轉的曲牌、道具、舞臺設置開始不斷的更新、增加。再加上一些以趙本山為代表的二人轉明星們的大力推廣,發(fā)展至今,可謂是達到了空前的高潮階段。當今二人轉的表演形式已與傳統(tǒng)二人轉有了很大的不同,不僅揉入了現(xiàn)代歌舞的元素,其樂器表演及雜耍的加入也使當今的二人轉更受老百姓的喜愛。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二人轉劇場的規(guī)??闯鰜怼D壳皷|北三省內(nèi)就有大小二人轉劇院四十六家。其中吉林省內(nèi)就有十三家,除東北三省以外分布在國內(nèi)其他地區(qū)的二人轉劇院約有二十七家。我國目前二人轉劇院的數(shù)量已經(jīng)超過了七十家。這足以見得老百姓對二人轉的喜愛之深。
將二人轉藝術更加拉緊我們生活的人則要首選趙本山。雖然他大多給我們帶來的是小品表演,但他那種幽默和逗樂的小型氣質卻是二人轉賦予他的。趙本山本人從不排斥自己的農(nóng)民和二人轉演員的身份。他在喜劇表演中適當?shù)募尤胍恍┒宿D的表演,如小品《老拜年》、《小崔說事》等,加上近幾年有他主演的電視劇的熱播,觀眾對趙本山代表的東北文化的喜愛可謂是達到了高潮。正是因為他的表演,二人轉才逐漸地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關注。而趙本山的徒弟們更是借著老師的熱度,各顯其能,以劉老根大舞臺為平臺徹底將二人轉之火燎遍全國。至今趙本山的二人轉劇場已經(jīng)開了九家,但多分布在東北和華北地區(qū)。
二人轉劇院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河北、江蘇、貴州等地均有分布,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二人轉已經(jīng)成為全國人民茶余飯后的消遣良品。
三﹑當下二人轉與傳統(tǒng)二人轉的區(qū)別及成因
歷史悠久的二人轉藝術在新中國成立后經(jīng)歷了第一次重大改革。二人轉的演員、導演等相關人員都經(jīng)過了系統(tǒng)的培訓。無論在唱功上還是其劇本的審美情趣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卻失去了二人轉藝術所原有的鮮活和可塑的特質。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二人轉再次轉型,積累了愈來愈多的群眾基礎,發(fā)展至今已可稱之為火爆全國。
任何一種藝術在傳承的過程中都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就二人轉來講,將傳統(tǒng)的二人轉與當下的二人轉比較起來還是能看出二者間的顯在差別的。一言以蔽之:傳統(tǒng)二人轉講究“唱、說、扮、舞、絕”,當下二人轉則變成了講究“說、學、逗、浪、唱”。表演中常常是說笑話、演小品、學唱流行歌、逗樂子、翻跟頭、才藝展現(xiàn)、演唱二人轉小曲小帽等[2]。傳統(tǒng)二人轉帶有說唱性和秧歌性,而當下二人轉的表演形式則不再是由始至終的兩人唱段子說故事,而是一種集曲藝、雜技、二人轉、相聲、幽默為一身的“一菜多品”的休閑大餐[3]。
這種轉變的原因便是迎合觀眾的需要。這一點也是二人轉這種藝術形式的創(chuàng)作宗旨。二人轉演員們將所表演的說唱內(nèi)容盡可能的貼近平民百姓,演員也會與臺下的觀眾進行各種互動活動。語言表達上多運用東北的方言和民間性的詞語,這些聽起來有些土的東北話語,卻能營造出一種無拘無束的氣氛,使觀眾與演員之間的距離無限的縮短。東北黑土地上的農(nóng)民們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勞動、耕種、生活,在這種抗爭的生命意識中形成了苦中作樂的情懷。促成了東北人民這種豪放、粗獷的性格。再加上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活壓力與日俱增,人們越來越需要找到一種方式來排遣壓力。而二人轉的那種無憂無慮的表演形式,正是人們所期盼和向往的理想生活狀態(tài),既自然又自在。白巖松評價二人轉說:“東北二人轉的精彩之處在于出乎意料的大膽說唱?!?/p>
在二人轉的觀眾群體中,包含了社會各階層的人,既有小市民,也有知識分子,他們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各有不同,但卻同樣坐在了臺下觀看二人轉表演。究其原因,即二人轉的表演滿足了各界社會人士的共同的文化心理需要。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選擇二人轉絕對是一種既經(jīng)濟又實惠的選擇。因為當今二人轉的表演形式中包含了諸多藝術元素,人們不必分別跑去聽歌、聽戲、聽相聲段子、看雜耍、看小品等等。除省去了四處奔波的勞碌外,還節(jié)約了不少經(jīng)濟開支。二人轉表演貼近百姓生活,給生活增添色彩和樂趣,贏得了更廣大的觀眾群。
四﹑現(xiàn)存問題
雖然在當今社會人們喜愛和熱衷于二人轉表演,但我們并不能因此就無限夸大它的好,而忽視當下二人轉所存在的問題。說到其存在的問題,顯而易見,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它的“低俗”或“粗俗”??催^現(xiàn)在的二人轉表演的人都能直接地感受到這一點?!斑@種內(nèi)容不健康語言動作粗俗問題不單污染了文化舞臺,還影響了二人轉藝術的健康發(fā)展?!盵4]這一問題也是在長期地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二人轉這種藝術形式為達到博得觀眾一笑的目標,運用一些粗俗的語言或行為是在所難免的。二人轉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一樣,都反映了社會現(xiàn)實某些方面,都是當下社會的縮影。如此看來,我們便可以說,粗鄙低俗的不單只有二人轉,更有那二人轉所反映和體現(xiàn)的粗俗文化和社會現(xiàn)象。
現(xiàn)在二人轉的健康發(fā)展問題已經(jīng)得到了國家和各級文化管理部門的重視。從2000年開始,和平大戲院開始實行了一系列杜絕臟口的措施[5]。2003年10月遼寧省舉辦“2003年遼寧東北二人轉展演”,遼寧省文化廳通過這種方法從正面引導了二人轉文化的規(guī)范和繁榮。要求二人轉拋棄庸俗的東西,發(fā)揮其風趣、幽默、通俗的特點,從而大大提高了民間藝術的檔次。趙本山在創(chuàng)辦“劉老根大舞臺”時也提出了“綠色二人轉”的口號。只有在不斷發(fā)展的同時揚其精華棄其糟粕,并加以適當?shù)囊龑?,二人轉才能越傳越火、越轉越久。
參考文獻:
[1]《二人轉》 吉林文史出版社 第2頁 主編王嫣嫣。
[2]《同地異天:二人轉的嬗變——二人轉現(xiàn)狀的深層分析》王紅蕭2007年第11期《文藝爭鳴》
[3]《“一菜多品”的二人轉大餐》 《吉林日報》2006年1月12日 第006版
[4]《綠色二人轉吹新風》 毛琦 高欣 《遼寧日報》2004年2月11日 第016版
[5]《二人轉如何才能永久火下去》宋莉 《長春日報》2006年3月2日008版
作者簡介:于寒(1987—),女,吉林師范大學研究生院,文藝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