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稱謂語是跨文化交際用語中的一種特殊用語,是英語語言學研究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般講稱謂語分成社交稱謂語和親屬稱謂語。本文從親屬稱謂用語在中英文化角度的差異對比入手,分析出漢英兩種親屬稱謂用語的特征;并從歷史、社會追求和價值取向、家庭生活方式這幾個方面分析出形成差異的原因。
關鍵詞:中英文化 親屬稱謂 差異 對比
1.引言
語言是特定社會文化的產物,它們就像是對孿生兄弟,人類從生產開始,語言與文化就同時創(chuàng)造出來了。美國杰出的語言學家Sapir在他的《語言》中寫到“每個語言的語言體系不僅是表達思想的工具,同時本身有影響思想的形成”(Sapir,2004)。我們不難看出交際是語言的目的,是文化傳播的手段。從其社會屬性看, 言語交際是最主要的功能, 而稱謂是開始交際的第一步, 在許多情況下,稱謂是傳遞給對方的第一個信息。中英親屬稱謂的差異迄今為止,人們尤其是社會語言學家們對稱謂語類型的研究已相當深入,認為稱謂語涵蓋了親屬和社會兩大屬類。親屬稱謂系統(tǒng)指各種親屬稱謂的總和及其從屬關系??煞譃閺V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泛指一切人類社會中各種親屬稱謂所形成的語言- - 文化體系。狹義指現(xiàn)代人類社會中某些特定的親屬稱謂所形成的語言- - 文化體系( 田惠剛, 1998) 。漢語和英語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數(shù)最多的語言,由于不同的歷史背景,不同的社會追求和價值取向,不同的家庭生活方式,不同的宗教觀念,其稱謂體系也不同,所以對二者親屬稱謂系統(tǒng)的研究,無疑有廣泛意義。
2. 稱謂與親屬稱謂語的界定
我們要了解親屬稱謂語,首先必須弄清兩個問題: 第一, 什么是稱謂· 第二, 稱謂有哪些特點·根據《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稱謂”是指“人們由于親屬和別的方面的相互關系,以及由于身份、職業(yè)等而得來的名稱?!保▍问逑?,157)稱謂語既是語言現(xiàn)象,也是社會、文化現(xiàn)象。在任何語言中,稱謂語都擔當著重要的社交禮儀作用。稱謂是個開放系統(tǒng), 能適用社會價值觀念的變化, 所以研究稱謂不能離開特定的歷史時代。同時,稱謂語有文化的差異性特征。比如說,中文的“妹妹”,“姐姐”要用兩個完全不同的稱謂詞,而英文里的 “sister” 這一個詞就可以表示姐姐和妹妹。
稱謂是人類社會中體現(xiàn)特定人際關系和身份角色的稱呼, 反映著一定社會的文化和思維交際方式。由于中英語言是中英文化的載體,是反映中英文化的一面鏡子,各自的歷史傳統(tǒng),民族心理等差異導致了稱謂語的不同。親屬稱謂語又是婚姻和家庭形式的反映,它把有親屬關系的人組成不同種類的群體,任何社會稱呼親屬的方式要么以繼嗣為基礎,要么以家庭為核心,漢語親屬稱謂語是以繼嗣為基礎的描述制,這是最為精確的一種親屬稱謂語結構,也是人類社會中親屬稱謂語結構極少見的一種。
3.中西方親屬稱謂語的對比研究
3.1中國的親屬稱謂語研究
3.1.1 中國稱謂語的分類
據考證,秦漢成書的我國第一部百科辭典《爾雅》就記錄了90個親屬稱謂詞。到清代,各親屬稱謂達1000余種。進入20世紀的中國,封建宗法關系盡管不復存在,但親屬、親戚關系在社會關系網中仍然居重要地位(黎昌抱,2001) 。要了解中國的親屬稱謂首先必須熟悉傳統(tǒng)中國家庭的親情系統(tǒng),而親情系統(tǒng)是按照血緣關系、婚姻關系、工作關系等劃分的。其中血緣、婚姻關系占主導地位,而血緣關系又和婚姻關系密切相關,通過婚姻關系重構血親關系。傳統(tǒng)的中國家庭結構有三個特點:等級秩序、性別秩序、年齡秩序。根據以上三個特點,以自己為核心可把中國親情系統(tǒng)劃分為四類:以男性血緣關系為主的同姓本家、以婚姻關系為主的內親、和本家有關的同姓親戚、不同姓的親戚關系。
3.1.2.1以男性血緣關系為主的同姓本家
這類親情系統(tǒng)是所有關系中最密切的關系,它包括未婚之前以自己父姓為主的同姓家族人員: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親兄弟、親姐妹,大伯、大叔家的兒子及未婚女兒。婚后形成的以自己為中心的兒子、女兒血緣關系。
3.1.2.2以婚姻關系為主的內親
這類親情系統(tǒng)是以婚姻法律關系而形成的關系網,它是以自己本身為主的所有外姓親戚。它主要包括妻子未婚之前,與妻子同姓的本家形成親戚,如妻子的大伯、大叔等。自己的孩子結婚以后所形成的內親,如親家等。
3.1.2.3和本家有關的不屬同姓親戚
這類親情關系也是以血緣關系為主,但次于以自己父親為中心的血緣關系和以自己婚姻關系形成的親情關系。它包括所有本家親戚及通過婚姻關系而形成的親戚,如自己已婚姐妹、已婚女兒及本家大伯、大叔家的兒子、女兒等婚后所形成的關系。
3.1.2.4不同姓的親戚關系
這類親情關系主要是指以婚姻關系為主而形成的和自己血緣關系較疏遠的親情關系。它主要包括以自己岳父為核心的親情關系;自己大伯、大叔家的兒女婚后以他們的血緣關系而形成的不同姓親戚;男人擁有和自己父母有血緣關系的親戚,婚后妻子所有親戚也成為自己的親戚。
3.1.2 中國稱謂語的特點
中國親情系統(tǒng)表明了一種復雜而有序的交際系統(tǒng),每個位置角色都有相應的稱謂,而且每個稱謂都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行為角色。這些具體化的稱謂體現(xiàn)了中國親情系統(tǒng)的四個基本特點。
3.1.2.1年齡順序表述清楚
漢語中用“哥哥”、“弟弟”、“姐姐”、“妹妹”表示親屬中的年齡順序。另外,還用數(shù)字加在年齡前表示年齡順序,如“大姐”、“二姐”、“大哥”、“二哥”、“小妹”、“小弟”等,并以此來區(qū)分個人在家庭中的地位、應享有的權利、應承擔的責任和應履行的義務。一般情況下年齡大的要責無旁貸地承擔起照顧年齡小的責任,正如中國諺語所言:“國有大臣,家有長子?!崩洗笠獛椭改阜殖罱鈶n,有困難老大沖在前面,要吃苦在前,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先之樂而樂”。
3.1.2.2性別區(qū)分明顯
對血緣關系最近的稱謂上可以看出明顯的性別區(qū)分及角色。從詞源學及構詞法上可知“爸爸”、“媽媽”等稱謂的性別及職責區(qū)分明顯。如爸爸代表著作為父親要嚴格,要以巴掌來管教子女,所謂“棍頭底下出孝子”,所以父親在家庭中的角色要嚴,因此中國古諺語有“子之墮,父之過”之說;媽媽則代表著家庭做牛做馬,一切家務均由母親來承擔,任勞任怨,因此母親在家庭中的角色是竭盡一切為家庭服務。作為家庭主要員的父親、母親分別承擔著教育子女,相夫教子的社會角色,正所謂“父嚴、母慈、子孝”。
3.1.2.3輩分區(qū)分明顯
輩分體現(xiàn)在對自己父母長輩的稱呼上, 如“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把和父母同輩分的兄弟姐妹稱為“叔叔”、“舅舅”等,把父親的哥哥稱為“伯伯”,把父親的弟弟稱為“叔叔”,用“舅舅”稱呼母親的兄弟,“阿姨”稱呼母親的姐妹。這些輩分的稱呼包含著嚴格的等級秩序, 絕對不能出現(xiàn)絲毫的錯誤,否則就會鬧笑話。
3.1.2.4內親外親區(qū)分明顯
兒子的子女稱孫子、孫女,女兒的子女稱外孫、外孫女,父親的父母稱爺爺、奶奶或祖父、祖母,而母親的父母稱外公、外婆或外祖父、外祖母,一個“外”字,體現(xiàn)出關系的親疏,這點在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中有所體現(xiàn)。如:
《紅樓夢》第三回:“這熙鳳攜著黛玉的手,上下仔細打量了一回, 便仍送至賈母身邊坐下, 因道:“天下真有這樣標致人物, 我今日才算見了! 況且這通身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 竟是一個嫡親的孫女……”
3.2.西方的親屬稱謂
3.2.1西方稱謂劃分依據及其特點
西方稱謂比較簡單但也按照血緣關系和婚姻關系來劃分,通常情況下他們的家譜(family tree)基本上溯到grandfather,grandmother,father,mother,uncle,aunt,niece,nephew. 西方稱謂有以下特點。
3.2.1.1 簡單化
西方稱謂中沒有中國稱謂中的七大姑、八大姨等名目繁多的稱呼。通常把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統(tǒng)稱為grandfather,grandmother;把父母親的兄弟統(tǒng)稱為uncle;父母親的姐妹稱為aunt;和自己有關的哥哥、弟弟統(tǒng)稱為brother;有時為了區(qū)分年齡前面加上elder,把和自己有關的姐姐妹妹統(tǒng)稱為sister; 有時為了區(qū)分年齡前面加上elder,英文里的一個cousin便可以指代中文里的“表哥”,“表姐”,“表弟”,“表妹”,“堂哥”,“堂姐”,“堂弟”,“堂妹”八個詞。
3.2.1.2 性別區(qū)分不明顯
雖然西方也是以男權為主的社會,但實際上性別區(qū)分沒有中國明顯,因而性別歧視也沒中國強烈,從中國許多漢字中可看出古人對女性的歧視,如和“女” 字旁有關的漢字很多都表示出對女性的歧視, 如奸、娼妓、奴婢、妖媚等。
3.2.1.3 沒有內外親的區(qū)別
如在開篇中的表格所示,無論是男方的爸爸,還是女方的爸爸都叫father;無論是兒子的兒子還是女兒的兒子都是grandson,不像中文中會出現(xiàn)讓人感到疏遠的“外”字。
3.2.1.4 沒有嚴格的輩分約束
《 走遍美國》圍繞著一個典型的美國中產階層之家祖孫四代人的活動而展開,他們的行為、語言具有代表性,這一家(The Stewarts) 的關系及稱呼也具有代表性。文中媳婦Marilyn 對公公Philip和婆婆Ellen都以名字相稱。這個在我們東方人眼里是大不敬的,但在美國,有些晚輩直呼長輩的名字是表現(xiàn)他們之間親密無間、關系非常融洽。不論地位和職位高低,人們越來越愿意直呼其名,甚至是家庭中子女對其父母也都愿直接用他們的名字( 賈玉新,1997 : 340 ) 。
4. 中英親屬稱謂語不同的原因
由于人類的繁衍生息是相通的,各個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員關系的親屬稱謂系統(tǒng)。總體來說,漢語稱謂語要比英語稱謂語繁雜細致得多。那么是什么因素導致了這些差異呢·本文將從四個方面來論述。
4.1 歷史原因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漢語親屬稱謂語之所以如此繁瑣,是緣于漢文化的禮教傳統(tǒng)。華夏民族幾千年前就有了“周公制禮”“, 出禮則入刑”,強調“禮法并用”,“ 禮”是統(tǒng)治階級賴以維護其統(tǒng)治關系的一種有效的政治制度,其作用較之法律有過之而無不及。及至后來禮教與作為國教的儒教融為一體時,更是成為歷朝歷代封建社會的指導思想。而禮教的核心就是“正名定分”,給人定名稱位置。名位不同則職分各異。封建禮教深入人心,禮節(jié)嚴格繁瑣,也必然有繁瑣的稱謂。英語源自西方文化。其禮俗文化的形成比中國晚了2000 多年。文藝復興開始之后,西方才出現(xiàn)禮儀方面的書籍。與中國不同,西方強調法制,沒有繁瑣的禮教傳統(tǒng)和名分觀念。西方人崇尚平等,自我尊嚴與自由,那些禮貌規(guī)則僅僅是上層社會的一種文明裝飾與點綴。
4.2 不同的社會追求和價值取向
中國人喜歡用親屬稱謂稱呼親屬和非親屬,而西方人則喜歡以姓名相稱。前者多存在封建宗法成分,反映出儒教傳統(tǒng)文化的特質和魅力。而后者則存在許多人文成分,其本質在于對人的尊重和對人的獨立性與自由的尊重。在源于古希臘羅馬的英語文化中,長期以來在經濟上重視商業(yè),加之經常移民和殖民,人們早已擺脫了以血緣為基礎的宗法制而代之以財產關系為基礎的社會契約制,社會組織結構不再以等級身份為核心,取而代之的是人人平等。在價值觀念上,人們崇尚“個人主義”,強調“ 平等”,“自信心”,“ 獨立”等。
4.3不同的家庭生活方式
中國人注重“定親疏,別異同?!睗h語中有“三親六戚”之說,“三親”即指宗親、外親、妻親。三親的劃分是以性別和血緣關系為標準的,它表明了親屬關系的遠近。其中宗親是親屬關系的主體部分,上下九族同一祖宗的男性成員都列入“宗親”范疇。堂兄弟都是宗親,原稱為“同堂兄弟”(因是同處一堂) ,后為了稱呼方便省去了“同”字。在古代的中國,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的現(xiàn)象都非常普遍,幾十甚至上百有血親或姻親關系的人共處一個堂屋,稱同堂兄弟。在中國人的觀念里,堂親是自家,女性成員則不同,未出嫁時屬于宗親,嫁出去后是人家的人,被稱為中表親戚。“表,外也”可以看出她們即成了外人,所以古訓中言傳家業(yè)傳男不傳女,祖?zhèn)鹘^技、蓋世絕學一律不傳女。
5. 結語
語言是交際的橋梁,而親屬稱謂是稱謂語的第一步,在生活中我們無處不用到親屬稱謂。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在地球已經變成地球村的現(xiàn)代社會,學習研究親屬稱謂語顯得越來越重要。本文旨在對比研究中英親屬稱謂差異及引起差異的原因,希望在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能起到綿薄之意。
參考文獻:
[1]Edward Sapir.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M]. Courier Dover Publications, 2004.
[2]曹雪芹,高鶚. 紅樓夢[Z] . 北京: 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
[3]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4]顧嘉祖.跨文化交際[M].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5]顧曰國.中西文化比較.[M]. 北京: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2005.
[6]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7]黎昌抱. 英漢親屬稱謂詞國俗差異研究[J] .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 ( 2) .
[8]呂叔湘(主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版)[Z]. 商務印刷館, 2002: 157.
[9]田惠剛. 中西人際稱謂系統(tǒng)[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2.
[10]周奇勛改編.走遍美國[Z]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3.
作者簡介:段蘭(1987-),女,浙江財經學院外國語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