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開放的語文教育體系中,課外閱讀是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是決定學生能否養(yǎng)成閱讀習慣、進而提高語文水平的關鍵。適時給予學生合理的輔導,是鞏固閱讀成果、進而夯實知識儲備的關鍵。本文相應地提出了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指導步驟和方法措施。
【關鍵詞】閱讀 輔導 語文水平
當前《新課程標準》提出,中學語文必須高度重視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首次把“豐富語言的積累”寫進了課程標準,明確了語文的內涵和外延?!胺e極創(chuàng)造條件,指導學生多讀書,并采取多種形式交流讀書心得”則是極為重要的語文實踐活動。在開放的語文教育體系中,課外閱讀不是游離于語文教育過程之外的“點綴”,是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鑒于此,擴大課外閱讀量勢在必行。如何有效地提高培養(yǎng)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鞏固閱讀成果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一、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是決定學生能否養(yǎng)成閱讀習慣、進而提高語文水平的關鍵
中學階段的學生心智仍未成熟,很多時候他們的思考、行動都帶著非理性的成分,排除家長與老師的壓力,興趣往往是維系他們持續(xù)不間斷從事某項工作的重要因素。
首先,要選擇合適的圖書。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選擇適合他們而他們亦感興趣的圖書。課外閱讀益處多多,但開卷未必有益。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讀還要壞。時下出版物眾多,魚目混珠,所以指導學生正確地選擇課外讀物非常重要。因此,要對擬推介予學生的圖書加以甄別,既不能內容較深,語句枯燥,又不能簡單膚淺,令學生讀之無益。
其次,應在學校內采取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閱讀熱情。在美國,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成為了政府工作的重要部分,其中一種方式是定期邀請著名職業(yè)體育明星到學校與學生一起閱讀有益的書籍,較好地利用學生的崇拜心理去提高其閱讀興趣。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模式,通過在學校組織針對閱讀的集體活動,如我們可開展一些讀書心得交流會、朗誦比賽、講故事、猜謎語、讀書經驗交流會等活動,讓學生有施展才能的機會,也讓學生通過彼此之間的比較與競爭提高閱讀的興趣;另外,也可以采取手抄報和手抄小雜志的方式,讓學生大量閱讀課外讀物,然后再對所讀知識進行選擇、編輯、抄寫、插圖,并能提高其選擇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二、適時給予學生合理的輔導,是鞏固閱讀成果、進而夯實知識儲備的關鍵
學生的課外閱讀大多數是以個體的形式來進行的,如何令學生從這種個體的、自由的閱讀提煉為有益的知識,進而提升語文能力,則需要老師合理的引導。
(一)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如今,社會生活高度開放,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中學語文教學不能局限在課堂、課本里,而應該構建開發(fā)的教學模式,拓寬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令語文學習通過文字閱讀的形式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在平時的課外閱讀教學安排時,我們可以結合一些特殊的課文,特殊的節(jié)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紀念日等,有計劃地開展系列活動,請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獲取相關資料,并根據資料,配合班級或者自己進行各種形式地處理與表達。幫助學生廣開信息渠道,大量儲存了各種信息單元,使學生初步具備集中與擴散相結合的信息處理能力。
(二)指導學生制定合理的閱讀計劃。作為老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不同的閱讀計劃。首先,從體裁上,要由淺入深地安排不同的讀物,由易懂的寓言、童話、科學知識短文,向有代表性的中、長篇小說等文學作品及報紙雜志過度;其次從時間上,平時上課時間緊,安排篇幅小的文章、書報,寒暑假時間長安排篇幅較長讀物;最后,要注意為學生制定個性化的閱讀計劃。由于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都不一樣,因此,指導學生制訂閱讀計劃,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以及其個性、興趣、知識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等,令其能閱讀與學習能力相應的課外讀物。
(三)指導學生從課外讀物中吸取營養(yǎng),學會積累。語文學習的基本途徑是積累與訓練。荀子論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因此,我們要創(chuàng)造一切條件,幫助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激發(fā)其讀書興趣,積累盡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語言材料,積淀盡可能多的語感經驗,不斷豐富學生的“心理詞典”。一方面,要培養(yǎng)學生讀書的積極態(tài)度,令其認真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只有在課外閱讀中充分地調動自己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會變成自己的東西。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學會做筆記。課外閱讀就要“養(yǎng)成讀書記筆記的習慣”。讀到好文章,摘錄好詞佳句,記下心得體會,日積月累,潛移默化,這就是閱讀的收獲。
(四)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閱讀能讓學生積累,而積累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運用,要學生靈活運用所學,必須知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老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可鼓勵學生提出與書中不同的見解,或者解決書中或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古人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一方面,要引導學生以謙虛的心態(tài)從書本中探求所需的知識,另一方面,要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精神,并不是照單全收,而是有所選擇地揚棄。在閱讀中,會對一貫的、公認的模式、結論提出異議的閱讀能力其實就是學生的一種求異思維的體現。經常性地進行這種“過濾”閱讀,對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我們允許孩子在品評、質疑時的這種超“文本”的現象。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看法才得到真切地表達,感悟得到真實地提高,思維得到真正地發(fā)散,才真正得到閱讀的最終目的。
語文的學習是長期的,貫穿一生的,學之有道,則能事半功倍。合理地閱讀,正確地閱讀,能有效地促進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良品質,提高其探索精神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
作者單位:青海格爾木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