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回望三年來的新課程改革,中學語文教學成績斐然。教學改革是一首變異與恒久的交響曲。新教材的運用和舊有的高考模式的協(xié)調、新的課堂教學組織方式和課堂實效的獲取、選修課的處理能力的不足以及根據學生層次分級教學,都是課改中出現的問題。然而,不管改革面臨的問題顯得多么不同尋常,其中還是有不少的恒常性的東西,值得我們去思索,并通過思索和探究,找到問題的解決之道,從而更進一步推動中學語文教學。
【關鍵詞】課程改革 課堂教學 實效 選修 分層教學
課改三年,我們是否認真考慮過其中變與未變之處?顯而易見的是,教材變了,高考題型變了,學習目標變了。這樣的變化需要我們有相應的改變。觀念得變,方法得變,過程得變。我們改變了嗎?我們的改變落實了嗎?
如何使教師的業(yè)務水平能夠充分發(fā)揮,這還需要我們努力去探索??茖W發(fā)明最終的目的是轉化為生產力,教師的水平也同樣要轉化為學生的成績。我們在費盡心機地總結概括答題要領時,是否能深層地探究一下,怎樣才能使我們自身進行轉化?我們的教學,應該站位高、視野寬,目標遠。我們要充分利用好我們已有的資源,敞開心胸,學會共享,實現共同進步的目的。
面對課改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以下三個問題需要我們認真思考。
一、運用新教材,面對新高考
這兩者并不矛盾,反而是有機的統(tǒng)一。教學中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是,課時不夠,內容繁多。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從教師做起。即教師的觀念必須改變。教師們必須研讀課標,領會課改的精神實質。其次,研讀教材,認識教材內容的重要性及內在聯系,如何將書讀薄。最后還要尋找組織課堂教學的方法。外出學習、請教專家固然重要,如何面對自己的學生特點找到方法和規(guī)律,則更加重要。
二、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有待提高
從學習必修教材看,老師的組織教學方式、方法比較豐富多樣,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并沒有取得最大的預期效果。有一部分方式還停留在重形式、輕效果的層次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小組探究這種形式。這種形式在閃現教學亮點的同時,也體現出我們對于這種形式操作的不成熟的一面。表現在:第一,小組討論流于形式,教師布置的問題缺乏認真分析,不能充分調動學生興趣,對于教材內容的把握分析并沒有達到最佳程度。第二,小組成員分工不明,有些同學在小組活動的環(huán)節(jié)中不能有效參與,置身“事外”,既沒有調動思維,也沒有積累必要的知識。第三,代表發(fā)言的環(huán)節(jié)出現照搬照抄教參教輔答案的現象。我們要開拓學生眼界,讓學生自我學習,固然不能拒絕教參和教輔。那么如何在這樣的前提下,引導學生進行更有效的學習,這是語文教師們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三、對于選修教材的處理能力和把握程度要加大研究力度
選修教材共五個系列,是從不同的角度、側重不同文本,對學生進行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它在突出選擇性的同時,也沒有忽視基礎性,需要繼續(xù)落實三維目標,繼續(xù)將“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作為學習中的重要內容。基于此,對待選修教材必須嚴謹而有法。反映出的問題主要有兩點:第一,對教材的重視程度不夠。第二,教師對課改精神領會不到位,課改意識有待加強。具體表現是:以題目的講解代替文章的鑒賞和思考領悟;學生認知的生發(fā)過程被取代,繼之以教師的方法,而且是可以操作的具體方法。結果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學生真的是“目無全?!绷恕5椒ú荒艽嬉?guī)律,老師不能代替學生,理想的高考分數必然來源于學生的思考、思維和思想,而不是急功近利的“三板斧”。
四、如何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
包括學習方法的指導和知識能力的積累與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成績,受到生源、師資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學生的起點有較大的差距。學生的層次總會體現出參差不齊的特點。那么,面對這種客觀情況,如何做到各有所獲,對教師的執(zhí)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不是新問題,而是一直在困擾我們的問題。如果不解決,出現的問題就是,老師的水平會因為遷就大多數,遷就會考成績,而出現縮水的情況。學生的水平會因為老師的“遷就”而不能發(fā)揮個人的最大潛力。不管是學優(yōu)生還是學差生,都不會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中等生呢?個性的東西同樣不能得到展現。
教材只是一個案例,一個載體。教學的依據是課程標準,不是教材。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因為教材的課程與素材需要教師去整合,教材的缺憾與空白靠教師去圓滿,教材的拓展與開發(fā)靠教師去創(chuàng)造。所以教師不能把教材的內容硬塞給學生,要對教材進行改編、選編、選用、活用,要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雖然學生們經過三年初中課改的歷練,中考的語文成績看起來也非常的好,而實際情況卻是,他們原有的知識積累和能力與高中的學習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還沒能夠真正形成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因此,在教學中迫切需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教會學生學習,使他們語文素養(yǎng)能夠得到有效的提高。在教學處理上,按照“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來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首先是教學內容的確定,要落實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必須精選教學的內容,以教材內容為依托,組織教學。經典篇目所包含的課程資源是最為豐富的,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些篇目的教學時間盡可能保證,該上到什么程度就應上到什么程度,不能機械地局限于規(guī)定的課時。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充分利用經典篇目的教育價值,要落實知識與能力,更要充分發(fā)揮其情感熏陶的育人價值。當然,教材中還有一些篇目相對而言可供挖掘的課程資源較為有限,教師就沒有必要作過多、過深的挖掘,可以略講或不講,主要指導方法,讓學生自己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盡可能綜合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以便發(fā)揮教材的最大課程價值。
新課程改革是時代的需要,也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關于新課程改革,值得思考的東西很多很多。我們應該認真考慮過其中變與不變的內容,不斷更新觀念,積極實踐,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理論視野和實踐能力,以便更好的躋身于課改的浪潮中,為課改的良性發(fā)展貢獻微薄之力。
★作者單位:湖北巴東縣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