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議論文寫作訓練中,論據(jù)運用的恰當與否決定了論證的力量強弱。議論文論據(jù)使用上應該做到幾個基本要求:真實、合宜、典型、新穎、充足和中心集中。
【關鍵詞】議論文 論據(jù) 運用原則
高中生寫議論文,因為不知道論據(jù)運用的要求,使得議論失去了應有的力量,下面我就教學實踐,談談議論文論據(jù)的基本要求。
(一)真實 人們常說“鐵證如山”,就是說使用的論據(jù)是確鑿的,是可靠真實的,是毋庸置疑的,是具有“鐵”性的論據(jù),這樣的論據(jù)就能強有力地證明觀點。比如說到古人古事,要具體到什么朝代,記載在什么歷史典籍中。說今人說今事,要具體到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什么報刊報道的。這是容不得半點兒含糊的。否則,就會對論證產生負面效應。
例1.“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反過來,講得出做一件事情的道道,不一定就做得好這件事情。據(jù)說一個曾培養(yǎng)出世界游泳冠軍的教練本人是只旱鴨子。”(《哲學是什么》陳嘉映)
“據(jù)說”這樣的話就讓人懷疑,等于白說。因為人們有充足的理由說他是在編瞎話騙人,這樣連同他所講的那條正確的道理也受到了牽連。相反,這位哲學家如果說在某年某地某屆世界游泳大賽上,某項冠軍得主發(fā)現(xiàn)自己的教練不會游泳,這是有歷史記載的事情,那么就不會有人懷疑了。
例2.對于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照我的見解,這一切是次要的。如果青年人通過體操和走路訓練了他的肌肉和體力的耐勞性,以后他就會適合任何體力勞動。思想的訓練以及智力和手藝方面的技能鍛煉也類似這樣。因此,有個才子講得不錯。他對教育下這樣一個定義:“如果一個人忘記了他在學校里所學到的每一樣東西,那么留下來的就是教育。”(愛因斯坦《論教育》)
同樣愛因斯坦《論教育》中的“有個才子講得不錯”這樣的引用也讓人懷疑。如果改成某國教育家在什么文章說過這樣的話,真實性就增強了。
這兩篇文章中舉的事例或許是存在的,但他在論證自己的道理時所引的論據(jù)卻是含糊的,不確切的,因此對他的道理缺乏有力的支持。所謂含糊,所謂不確切,就是一個具體的事例不能用含糊的不確切的語言來表述,如“據(jù)說”“曾經(jīng)”“有人說”“我聽說”之類,用這類說法表述的論據(jù)令人懷疑,自然也不能證明論點。
所以,我要求同學們在寫議論文的時候,不要用“我聽說”、“我曾經(jīng)遇到這樣一件事”等之類的話語,也不要斷章取義,因為這類事即使是真實的,也使人懷疑其真實性。因此要用具有廣泛影響的真實事例。
(二)合宜(統(tǒng)一性) 所謂合宜就是要求論據(jù)與論點相互統(tǒng)一,保持一致,論據(jù)能夠證明論點。這里的“統(tǒng)一”、“一致”是指論點和論據(jù)之間存在著本質的邏輯關系,即論據(jù)的指向與論點的指向是一致的。所用之例必須服從論點的需要;如果不是論點所需,論點與論據(jù)不相合宜,論據(jù)不管多么生動,也是無效勞動。
我們先打個比方,選擇合適的論據(jù)就如選擇合適的衣服,不管衣服多么華美,如果不合身,就不能體現(xiàn)出身材的美,這樣的衣服就不適宜穿。
請看一段文字:
學習上只有勤奮刻苦,將來才能成就大業(yè)。荀子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的確如此,我國古代的射箭神手紀昌,為了打好學射的基礎,就先練習基本功。第一步練練眼睛長久地睜著不動,一直練到眼前都不眨,才練第二步。隨后,每天都找回一個細小的目標,眼睜睜地盯著,要求把小東西看成是大東西,才去練習射箭。經(jīng)過苦練,成了一名神箭手。晉代的書法家王羲之,從小潛心苦練書法,從點、橫、撇、捺學起,不知經(jīng)過多少個嚴寒酷暑,才取得成功。試想,如果他們沒有那種鍥而不舍的精神,能成為后人傳頌的名家嗎?
這一段的論點是學習要勤奮刻苦。而引用的理論論據(jù),荀子的名言是強調積累的,與論點不一致。紀昌學射箭這個論據(jù)是著眼于基礎,苦練基本功,與論點不一致。王羲之學書法強調練基本功與刻苦努力兼而有之,論據(jù)與論點不完全吻合。所以這些論據(jù)就不準確,不能證明論點。
(三)典型 是指那些有代表性、能反映出事物本質的材料,能夠有力地證明論點的材料,這樣的材料更具有說服力。寫議論文在選擇論據(jù)時,要盡可能選擇那些有代表性的,能夠以一當十的論據(jù),其他普通的論據(jù)盡可能少用。但典型性是相對的,運用太普遍的論據(jù)缺乏典型性。另外缺乏“共知性”的論據(jù)也不具備典型性,如有人喜歡舉自身的事例或身邊的事例,就不具備典型性。
如作文《寬容》
原則問題上的讓步和寬容只會讓我們顯得更加懦弱和卑微?!巴涍^去就意味著背叛!”我們可以寬容日本人在中國的燒殺掠奪,南京大屠殺中死去的30萬同胞不會寬容;我們可以寬容日本人對靖國神社的參拜,張學良、楊虎城將軍不會寬容;我們可以寬容日本人對教科書的任意篡改,抗戰(zhàn)中死去的將士不會寬容,甚至連一個有良知的日本人都不能寬容,也不可以寬容!我們有什么資格談“寬容”二字?死傷的不是我們,抗戰(zhàn)的也不是我們,甚至當年的歷史也逐漸地被我們淡忘了!看看我們的鄰國韓國吧。韓國足球隊可以輸給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隊,就是不能輸給日本,否則,全國人民都不會原諒!當我們大談特談“寬容”時不妨想想韓國的“有仇必報”“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吧!民族問題上,讓寬容走開!
這里所運用的論據(jù)均具有典型性,如“南京大屠殺中”“張學良、楊虎城將軍”、“韓國足球隊不能輸給日本足球隊”,都是突出了在原則問題上不能寬容。
(四)新穎 寫議論文在選擇論據(jù)時,要有一些新鮮的、具有時代色彩的、新近發(fā)生的例子作論據(jù),這樣的論據(jù)更有說服力,更能使讀者信服。它不但能使文章具有新鮮感,還能體現(xiàn)出一種創(chuàng)新的、個性的色彩。最好不要用那些已被多人用濫了的老掉牙的例子,因為這些例子“你千篇一律”,人家就不想看;要盡量舉些有時代氣息的鮮活的新事例。缺少時代氣息的文章,無形中就降低了文章的說服力,最終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如談愛心、奉獻時,可以用如下事例:
如《北京青年報》2010年12月11日刊登的“板凳媽媽許月華37年照料130多名孤兒”,在湖南湘潭市福利院,身高不到1米,靠兩個小板凳走路的許月華,37年用自己的感恩、堅強、甘于奉獻的心,給予福利院的孩子們完整的母愛。其事跡被公布于網(wǎng)絡,網(wǎng)民稱之為“板凳媽媽”。
另外還可以加上世博會上的志愿者、廣州亞運會志愿者等都可以作為論據(jù)。
如果能夠將這些論據(jù)運用到文章中去,就會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這遠比寫雷鋒做好事要新鮮有力。
(五)充足(豐富)
新的高考說明明確提出了寫議論文要“論據(jù)充足”,所謂充足就是指所使用的論據(jù)足以證明論點。
一般來說短的論據(jù)要求使用三個以上;長的論據(jù)一般使用一個,或一長一短,一主一次。
比如一篇學生作文《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立志當元帥,做大事,就是為歷史發(fā)展、社會進步而孜孜以求;就是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像屈原那樣上下求索,“雖九死而猶未悔”;像霍去病那樣“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像杜甫那樣體察民情,“窮年憂黎元”;像陸游那樣“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這里使用了四個歷史人物事件作論據(jù),句式整齊,氣勢充沛,論據(jù)充分。
(六)中心集中
論據(jù)要為論點而設,要確實能證明觀點。每個材料最能證明的那一“點”是什么,這應是我們最需要思考研究的。
比如:題目是“寬容”,有同學是這樣寫的:
廉頗藺相如都是趙國的大官,廉頗勇敢善戰(zhàn),而藺相如在別人的推薦下,出使秦國,讓和氏璧完璧歸趙,得到趙王的寵幸,然后在澠池會上又為趙王贏利了尊嚴,位于廉頗之上,而廉頗很生氣,但藺相如不與廉頗爭位,最后廉頗負荊請罪。藺相如的寬容贏利了廉頗的尊敬和理解,兩人共同維護趙國的利益。
這個材料的使用就存在中心不集中的問題,可以直接將與寬容無關的材料去掉。如寫寬容,可以這樣寫“藺相如多次遷就廉頗的狂妄和惡言,以寬容贏得了個人的友誼,也以寬容維護了國家的利益”。
寫議論文在選擇論據(jù)時,要選擇能證明論點、與論點有內在聯(lián)系的論據(jù)。就是所選論據(jù)的中心必須和這篇議論文的中心論點是一致的。在敘述論據(jù)時,如把一些與中心論點無關的論據(jù)也寫了進去,這就在無形中降低了論據(jù)的說服力。特別要提醒的是同學們有不少議論文的寫作素材或論據(jù)照抄原素材,要作一定的剪裁。
作者單位:江蘇黃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