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毛佩琦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國學熱,很大程度上是民族身份的自我認同。在他看來,中國對外宣傳的力度依然不夠,關鍵在于語言體系的迥異,中國人能獲諾貝爾獎的文學作品寥寥無幾,中國人的語言不能為西方世界所理解是原因之一。孔子學院的語言傳播工作顯然很重要,但只教授語言不夠,更重要的是把語言作為東西方交流與互通的橋梁,傳播中國人的理念。
2004年,他走上央視《百家講壇》,揭開明史黑暗而神秘的面紗,將明朝帝王的種種懸疑故事一一破解,觀眾為之拍案叫絕;2006年,他為一部網(wǎng)絡走紅的小說《明朝那些事兒》提筆作序,成為掀起“明史熱”的第一人,隨后他眼中治隆唐宋、遠邁漢唐的明史開始走進尋常百姓的視野;他更是最早提出華人應具有身份認同之觀念,警示國人當回顧歷史追溯先祖。在接受媒體專訪時,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毛佩琦坦言,對外傳播不僅需要世界讀懂中國,更需在行為方式中展現(xiàn)中國人的優(yōu)秀價值理念,傳承共享天下之福的中國天下觀。
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吸引著國人前仆后繼的追尋和保護,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國學熱”,在毛佩琦看來,國學即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學問。中國的中醫(yī)、土木結(jié)構四合院體現(xiàn)的是中國人的思想、秩序以及合理的尊卑,而國學熱,很大程度上就是民族身份的自我認同。全球化過程中,中國在物質(zhì)層面與西方的差距微乎其微,然而中國的思想?yún)s是多元的,擁有集儒家、法家、兵家、道家及佛學融于一身而獨立于世的中國文化,這正是中華民族與西方世界的區(qū)別。
歷史,大眾需要通俗解讀
近年來有一股通俗歷史讀物熱,為什么?在毛佩琦看來,一個最基本的原因,就是中國人重視歷史。這是傳統(tǒng),或者說,中國人多少都有點歷史癖。當爸爸對孩子說,咱們的老家如何如何的時候,他已經(jīng)在向孩子講述了歷史。大多數(shù)人都以知道點兒老輩子的事為榮,以知道歷史上的事為榮。在民間,能歷數(shù)歷史掌故的,常會受到人們尊重。這是我們特有的民族品格。對于歷史,民眾需要通俗解讀。
毛佩琦認為,百姓對歷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套自己的認識,有自己的倫理意識和感情寄托。對于大眾而言,和象牙塔里的史學著作相比,他們更愿意傾聽和相信草根們對歷史的解讀,這不僅僅因為草根所使用的語言和解讀方式更容易被大眾理解,更因為大眾與草根寫手在感情上更為親近。他們潛意識中認為那是自己人,說自己人的話。由此,在不脫離學術規(guī)范的條件下,毛佩琦尋找到了適合大眾理解的語言形式,并把遙遠神秘的歷史生動活潑地表現(xiàn)出來。他撰寫的文章《歷史,民眾需要通俗解讀》即指出,要用簡單的語言告訴大家歷史是什么,這是史學家的責任。
毛佩琦告訴記者,如今許多人把閱讀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和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等通俗易懂的歷史度為當成一種時髦。熱愛本民族的歷史,追述自己的來源,正是大眾對民族身份的集體認同。認知和理解自己的歷史,認同自己的民族身份,對于加強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有利的。
完善香港國情教育
當前很多港澳臺地區(qū)的青少年,因從小受到西方教育的影響,對中國歷史有諸多誤解,該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向他們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呢?毛佩琦認為應從經(jīng)典著作出發(fā),在學校推行孔夫子的教育理念,如有教無類等,并給予青少年平等的教育機會。
香港的青少年存在的誤解歷史的問題在內(nèi)地也有存在,這需要改善教育。目前內(nèi)地存在的問題是教育投入不夠和不平等,邊遠地區(qū)的教師待遇根本無法與北京四中等等學校的待遇相提并論。事實上,真正的發(fā)展是要把縣城的優(yōu)勢延伸到最基層去,延伸到邊遠的地方去,真正發(fā)達的國家也不僅僅是GDP的多少,而且還要消除城鄉(xiāng)差別。
他認為,要真正推動教育進步不是把教育資源都集中到城市和縣城,而是把城市的優(yōu)勢深入到鄉(xiāng)村。
目前,內(nèi)地每年都會邀請港澳學生來清華、北大進行國情教育,但講的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以及經(jīng)濟形勢,鮮有談及明清之前的歷史問題。作為史學家,毛佩琦認為國情教育應該告訴學生們中國的落后和偏遠地區(qū)的貧窮,港澳臺同胞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也有振興中華的責任,要讓他們了解中國的歷史沿革、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的重擔,要讓港澳同胞和內(nèi)地民眾一起為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努力,這才是全面的、不浮夸的中國國情。香港同胞不能游離于中國的發(fā)展建設之外,親自前往貧困地區(qū)了解實情才能喚醒他們對中華民族的責任感。
不僅如此,中國的國際形象也不應該以“完美無缺”的面貌出現(xiàn),也需要真實地展現(xiàn)它的落后和不足,面對這些落后,只有去引導港澳同胞及海外的青年、企業(yè)家或地方官員思考對策,才能讓港澳同胞和世界認識一個全面、真實的中國。
讓西方讀懂中國
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崛起,中華民族迎來新時期的文化復興潮,時至今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已不僅為國人所追溯、保護和發(fā)揚,更為西方世界積極汲取和追捧。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重新煥發(fā)出勃勃生機。近年來,毛佩琦始終為解讀真實的歷史而努力不止,以一個學者嚴謹?shù)牡滋N和清醒的理智講述著中國歷史,意在向世人顯現(xiàn)一個真實而智慧的中國。在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毛佩琦認為應通過理念和實際操作兩個層面讓西方世界懂得中國、理解中國。
中國人有著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和諧理念,事實上,中國也曾在多種場合提出這種理念。在毛佩琦看來,中國對外宣傳的力度依然不夠,關鍵在于語言體系的迥異,中國人能獲諾貝爾獎的文學作品寥寥無幾,中國人的語言不能為西方世界所理解是原因之一??鬃訉W院的語言傳播工作顯然很重要,但只教授語言不夠,更重要的是把語言作為東西方交流與互通的橋梁,傳播中國人的理念。
西方人或許對中國人是有一些誤解,對此,毛佩琦表示,在國際舞臺主持正義,在國際交往中扶弱濟貧、主張平等是中國固有的理念,中國需要做的是通過具體的行為讓西方世界真正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個言行合一的偉大民族。
中華民族之天下觀
每個國家都有屬于自己的文明特質(zhì),中國的對外交往亦自成體系,古往今來,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從未有過欺壓和侵略。鄭和七下西洋達到當時世界航海事業(yè)的頂峰,其觸角遠及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不僅加強了中國明朝政府與海外各國的聯(lián)系,散財之舉更給南洋、西洋各國帶來豐厚的經(jīng)濟實惠。毛佩琦向記者表示,朱元璋曾警示后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若妄自興兵載入史書將為后世所譏笑,而哥倫布所謂發(fā)現(xiàn)新大陸則沾滿了帝國主義屠刀上的鮮血。
毛佩琦經(jīng)常背誦的一段話是鄭和下西洋時所攜明成祖敕書:“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體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載之內(nèi),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處,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業(yè),不至失所。今特遣鄭和赍敕,普諭朕意:爾等祗順天道,恪遵朕言,循禮安分,毋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若有攄誠來朝,咸錫皆賞。故此敕諭,悉使聞知?!奔醋屇信嫌谉o不遂其生業(yè),強不凌弱,眾不暴寡,天下共享太平之福,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天下觀。
新一輪的國學熱將為中國帶來怎樣的發(fā)展契機?毛佩琦認為,伴隨著全球化進程的腳步,當前固有的中華民族符號正在迅速消失,近幾十年的激進思潮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僅被誤解,傳承和發(fā)揚亦被耽誤。面對當前新一輪的“國學熱”,毛佩琦認為,與過去幾十年、近百年來不斷退縮和守護國學遺產(chǎn)不同,此輪國學熱是進取的、時代的、未來的,中華民族的崛起要用優(yōu)秀文化主動出擊而不是一味退縮,同時需要現(xiàn)代理念的解讀,汲取其中有益的東西,解決未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