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記者在吉林省梨樹縣泉眼嶺鄉(xiāng)南泉村采訪時,發(fā)現(xiàn)該村有個鳳翔糧食信托專業(yè)合作社,通過糧食的集中存儲、抵押和銷售,提升社員在糧食交易中的談判地位,增強社員的貸款能力,為合作社及村莊發(fā)展提供了一條可資借鑒的發(fā)展路徑。
鳳翔糧食信托專業(yè)合作社得到了全國各地專家、學者和媒體的關注,被北京梁漱溟鄉(xiāng)村建設中心設為“全國農民合作組織調研基地”,被梨樹縣人民政府評為“先進合作社”。黑龍江、吉林長春、遼寧等地陸續(xù)有人到南泉村考察糧食信托制度。
截至目前,鳳翔糧食信托專業(yè)合作社共有300多名社員入社,分布在泉眼嶺鄉(xiāng)9個建制村的63個組。
現(xiàn)場:規(guī)模宏大,場面壯觀
2012年4月20日,陽光明媚。《村委主任》記者驅車來到位于南泉村的鳳翔糧食信托專業(yè)合作社。只見1萬多平方米的合作社大院里,30多個盛滿玉米的敞開透氣式糧倉整齊地排列著,15萬多公斤尚未脫粒的玉米棒子橫七豎八隨意地躺在其中,在陽光的照耀下愈加顯得金黃光亮。
鳳翔糧食信托合作社理事長李鳳翔告訴《村委主任》記者,社員收獲糧食后,將其委托給合作社儲藏管理,合作社對社員開出倉單和授信額度,登記造冊,在糧倉上做好標記。社員可根據(jù)合作社開出的授信額度到鳳翔資金互助社貸款。
李鳳翔說,糧食進入合作社后雖屬于集中管理,但仍然分倉保管,不歸大堆,銷售時由農民自主決策,擇機銷售。糧食信托合作社向農戶提供糧食市場價格行情,分析糧食價格走向,由社員自主決策售糧時機,以獲得較好的市場收益。同等市場交易條件下,社員必須先與合作社交易,作為社員的信用記錄。
《村委主任》記者拿到的一份《鳳翔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糧食信托辦法》顯示,糧食信托設定基本信托價格,如委托人決定出售糧食時,低于基本信托價格,受托人免收保管費及儲存費用,如高于信托基價,按售糧價格的1%收取保管費,按[(售糧價一信托基價)×售糧數(shù)量]的20%收取信托費用。
在合作社大院,《村委主任》記者跟隨李鳳翔參觀了鳳翔糧食信托專業(yè)合作社的姊妹社——鳳,翔資金互助社。只見“咱老百姓自己的‘銀行’”幾個大字高高掛在資金互助社的大門上方。走進大門,會計、信托、出納、借款、股金等窗口一應俱全,如同一家正規(guī)的小型銀行。
成立:專家支招,農民試驗
李鳳翔告訴《村委主任》記者,合作社的成立多虧合作社研究專家姜柏林的設計。
在四平市銀監(jiān)局工作的姜柏林是一個近乎癡迷的合作社愛好者,在他看來,“合作社的發(fā)展和壯大,將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最佳途徑”。
從1997年開始,姜柏林就一直致力于合作社和農村合作金融的研究,其推動建立的梨樹縣榆樹臺鎮(zhèn)閏家村百信農村資金互助社(以下簡稱百信互助社)是銀監(jiān)會最早批準成立的農村資金互助社。
本以為百信互助社的成立能夠通過金融機構融入資金。然而,銀行融資政策卻給他們潑了一盆冷水。由于融資政策不配套,沒有哪家金融機構愿意為他們貸款。百信互助社只能靠社員股金融資,緩慢發(fā)展。
2010年,姜柏林和百信互助社多次溝通協(xié)商后,設計了糧食信托制度,即一體兩社、相互融資支持模式,打算通過糧食換資金的辦法解決融資難題。
據(jù)介紹,所謂“一體兩社”,即以農民為主體,分別成立糧食信托合作社和農民資金互助社,實行獨立的會計核算制度。糧食信托合作社社員向農村資金互助社入股,成為農村資金互助社成員;農村資金互助社成員自愿委托糧食信托合作社管理和經(jīng)營糧食。
雖然百信互助社提出了“一體兩社”的操作模式,但由于沒有場地,一時沒能付諸實施。直到姜柏林在一次調研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鳳翔合作社這塊寶地。
成立于2008年8月的南泉鳳翔糧食信托合作社,最初主要為社員提供種子、農藥、化肥、飼料等農資的聯(lián)購分銷服務。2009年初,社員投資入股150多萬元,興建近1萬平方米的廠區(qū)和近800平方米的廠房與辦公場所。原計劃建立飼料廠,因融資不暢而擱淺。
姜柏林看到鳳翔合作社1萬多平方米的大院后,深感合作社完全符合糧食信托的場地要求,遂和理事長李鳳祥一拍即合。
功效:“屯糧”換錢,一舉兩得
李鳳翔給《村委主任》記者分析了糧食存儲的優(yōu)勢:農戶在家存糧與合作社存糧條件比,多數(shù)農戶在家是直接將玉米放在土地上,每天都要遭受鼠吃、蟲蛀、霉變等損失,損失率高達10%。而合作社直接用玉米樓子存放,且放在硬化的水泥地面上。
他說,合作社玉米樓子由鐵架子和鐵網(wǎng)構成,鐵網(wǎng)的孔隙小得連手指頭都插不進去。樓子式的儲糧方式通風效果好,屬于自然風干,省去了烘干過程,而且玉米的品質不會發(fā)生變化。按每50公斤75元計算,玉米樓子的設置使得農戶每畝玉米減少損失172元。
李鳳翔繼而表示,糧食流通的市場主體是大公司、農業(yè)經(jīng)紀人和各種各樣的商業(yè)企業(yè),價格幾乎都是由買方單方?jīng)Q定。而合作社集體議價,能夠提升社員在糧食交易中的談判地位,每50公斤可以提高售糧價格10~12元,每畝可增加收入120多元。
“損耗減少及集體議價可使每畝增收近300元。”李鳳翔進一步解釋道。
“更重要的是,糧食信托合作社還可以與資金互助合作社一起為社員服務。社員急需用錢的時候,可憑其倉單作為質押,取得農村資金互助社貸款。”鳳翔合作社黨支部書記李鳳杰接過話茬,對《村委主任》記者說。
2010年11月底,社員苑海濤結婚急需用錢,惟一的辦法,是把存在糧食信托合作社的1.5萬公斤玉米賣了。然而,當時正值玉米銷售高峰,價格很低,才1.5元/公斤,若當時出售,可變現(xiàn)2.25萬元,但損失會很大。
苑海濤決定向糧食信托合作社貸款。他憑借合作社開出的2萬元授信額度質押貸款倉單,從資金互助社借款2萬元,期限是半年,月息1分。2011年5月底,由于自然風干,1.5萬公斤玉米還剩1.275萬公斤(損耗率15%),但當時玉米行情向好,以2.2元/公斤的價格出售,售糧收入為2.805萬元。
和2010年11月底相比,1.5萬公斤玉米因漲價,凈增加收入5550元,扣除支付資金互助社半年利息費1200元后,為4350元。而玉米存在合作社比存在家里減少損耗450公斤(按2個月?lián)p耗率3%算),減少損失675元。由此可見,苑}每濤由于加入糧食信托合作社,凈增加收入5025元(4350元+67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