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之三月,烈日炎炎,暑氣逼人,是一年中最難熬的季節(jié)。我國古代詩人在消暑納涼的同時,也沒有忘記吟詩作賦。宋代梅堯臣的“高樹秋聲早,長廊暑氣微。不須河朔飲,煮茗自忘歸”,就是描寫中伏日在古樹參天、環(huán)境幽靜的寺院里消夏的情景。詩人楊萬里則視荷花池為清涼的世界,幾回流連忘返過后,寫下《暑熱游荷花池上》:“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贝笤娙送蹙S喜歡獨自一人在幽靜的樹林里彈琴唱歌:“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痹S是古代的樹木植被比現(xiàn)在要多,所以夏日里詩人們經常出現(xiàn)在竹林里或樹蔭下:“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涼玉簟空”(劉禹錫);“六月清涼綠樹蔭,小亭高臥滌煩襟”(陸希聲)。辛棄疾更有一首《鵲橋仙·松岡避暑》:“松岡避暑,茅檐避雨,閑去閑來幾度。醉扶怪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 東家娶婦,西村歸女,燈火門前笑語。釀成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不僅寫出了當時人們林下納涼的習慣,更是勾勒出一幅宋代農村的風俗圖。
消暑納涼是不是非得去荷池或是樹林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就是在自家庭院中接風納涼:“何以消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绷谠蚕矚g在臨窗的案幾上午睡納涼:“南州溽暑醉如酒,隱幾熟睡開心牖。”而陸游則更加重視午睡的消暑作用,甚至有客來訪也不例外:“相對牖團睡味長,主人與客兩相忘。須臾客去主人睡,一半西窗無夕陽?!?/p>
和其他詩人相比,宋代的溫革似乎特別強調寧心消暑,他認為“避暑有妙法,不在泉石間。寧心無一事,便到清涼山”。這一觀點顯然就是“心靜自然涼”的翻版。事實上,在炎熱時候,拋開一切雜念,做到神清氣和,確實可防心火內生?,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當人的精神狀態(tài)放松時安靜時,其呼吸、心率、血壓、體溫、代謝均相應降低。由此可見,古代詩人寫納涼詩所表現(xiàn)出來的心態(tài)和趣味,的確能提高詩人的耐暑能力。由此類推,今人如果在炎炎夏日,能讀點山水詩(當然包括消暑、納涼之詩),全身心地投入到詩的意境中,讓自己的意念遨游于竹林、花池或幽靜的庭院,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時,也定會收到心醉忘暑的效果。
作者單位:銅陵市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