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街道走向以正南正北或正東正西者為多。無數(shù)街巷組成了像棋盤似的城市。但是在縱橫交錯的街巷中,偶爾也能見到斜街。不過大多數(shù)斜街的命名也“直言不諱”:上斜街、下斜街、東斜街、西斜街等等。初來乍到北京的人,從街的名稱上知其為斜街就不致“轉(zhuǎn)向”, 走錯路。
北京的斜街,大凡稱之為斜街者,多是歷史悠久的古老的街名。北京最古老的斜街是鼓樓前面的煙袋斜街,明朝初年稱作打魚廳斜街?!皷|單、西四、鼓樓前”,是明代最為繁華的商業(yè)街。而鼓樓前面約百米處有一條向西南走向的斜街,也很熱鬧,一進口有好幾家賣煙袋的, 往里走有寺廟、飯館、雜貨鋪。清代易名為煙袋斜街。有人說它是以街面上煙袋生意興隆而得名, 這種說法是符合實際的。不過還有一個情況, 很有意思, 這條斜街的形狀,也很像一個巨大的煙袋,街長約300余米,東口為煙袋嘴兒,街中間為煙袋桿兒,西口盡端,猛向南拐,通向銀錠橋,有20—30米長,真像個煙袋鍋兒。不信您去實地看看,一點也不錯。別看不上這條斜街, 有些字號還是很有名的哩!例如街北的一家澡堂子,叫鑫園,是清末太監(jiān)李蓮英的嗣子李福慶開設(shè)的,主事的叫劉玉山,是修腳的出身,很會經(jīng)營,澡堂內(nèi)清潔衛(wèi)生,服務(wù)熱情周到。北城住家的老北京人,總喜歡光顧于此,順便梳梳頭,修修腳,泡上一壺龍井茶,同好友話話家常,倒也別有情趣。后來李氏故去,澡堂易主經(jīng)營?,F(xiàn)在已經(jīng)拆除,重建。煙袋斜街西口早年有一家大飯莊叫慶云樓,就是現(xiàn)在的烤肉季,在樓上進餐, 隔窗可以觀賞前海風(fēng)光。登上銀錠橋,極目遠望,在后海盡頭屋頂和樹梢之上,隱隱約約可以望見一道起伏的山嶺,可以領(lǐng)略銀錠觀山的妙境。
大凡以斜街命名的街道,多是古代京城的河道,或者是河湖兩岸的群體建筑。河道湖泊隨水域流勢形成彎彎曲曲的面貌,后來出現(xiàn)的街道自然也是斜的。而且大多數(shù)斜街附近或當(dāng)中,還保留有“XX橋”的地名。例如鼓樓西大街,清代稱為鼓樓西斜街,至今還有甘水橋的地名。又如東斜街與西斜街之間,有甘石橋。宣武門外有上斜街、下斜街。上斜街原本是一條河流, 稱為銀灣?!短訇庪s記》中稱之為“銀灣”的這條河,在《京師坊巷志稿》中還稱為“減水河”。明清時,皇宮禮儀有馴象,其洗象之水就在此處。漁洋《竹枝詞》稱:“玉水輕陰夾綠槐,香車筍轎錦成堆。千錢更賃樓窗坐,都為河邊洗象來。”上斜街、下斜街,早年槐樹甚多,故下斜街曾稱作槐樹斜街。此處還因有土地廟,故又稱土地廟斜街。
在北京的斜街中,還有兩條斜街,一是王廣福斜街,一是楊梅竹斜街。其位置在前門外西南,在大柵欄街西口往西大約半公里處。它和附近的六條小巷一起,合稱為八大胡同, 是從前妓院下處聚集之處。
近百年來, 人們對斜街的“斜”字,似乎有些忌諱,新命名的街巷名稱,盡管有些是斜的,但不命名為斜街。北京有條最長的斜街長約3公里,南起復(fù)興門內(nèi)大街,北至西直門內(nèi)大街,中間有太平橋、馬市橋,南段原稱南溝沿,北段原稱北溝沿。明清時,是一條泄洪溝,它對保衛(wèi)宮城的安全,避免水災(zāi),曾起過重要作用。民國年間,改為暗溝,上面修了馬路。此時正值日本侵華,佟麟閣、趙登禹兩位將軍相繼在抗日戰(zhàn)爭中陣亡。為了紀(jì)念這兩位愛國將領(lǐng),便命名為佟麟閣路和趙登禹路。
在前海與后海之間,有一條河,因河道走向彎曲如月牙而得名。早年河上有三座橋和李廣橋。建國之后,改為暗河,上面鋪路,兩側(cè)植柳成林,命名為柳蔭街,是北京有名的軍民共建文明街。新近在這條街上建起了亭子,藤蘿架,砌筑了假山,到此散步猶如到了公園。
崇文門外有條斜街,從前是條土路,路邊上居住著許多窮苦百姓,他們以席棚為房舍,多以手工業(yè)為生。棚戶區(qū)火災(zāi)較多,為了求神保佑,建有一座火神廟,遂稱火神廟街,俗稱火神廟斜街。
建國以后,修了柏油路,居民住宅也多重建,遂改為幸福大街。這個名字改得好。如果說北京的斜街建國以后有什么變化,除了街面重修、房屋改成高樓以外,這就是市民的居住條件在逐年改善,居民的生活條件在逐年改善,走上了幸福的道路。
《欽定大清會典》卷七十四稱:“凡都城橋梁內(nèi)外跨御河者十,護城河者十有五,水陸大小橋梁三百七十,由部時其修理,以利行人”。北京的護城河,大多是直的,沿河之路, 也是直的,如天安門前的金水河是直的,東西長安街也是直的。早在明永樂年間,皇帝命修北京城時,由西直門西北角樓至德勝門之間,有積水潭水域,水面積很大,筑城十分費力, 正巧,該水域內(nèi)有一斜向土堤,適于在堤上筑城,于是,就筑成了一段斜向城墻,這段護城河也是斜的。后來城墻拆除,沿護城河修筑了一條馬路,稱德勝門西街。此為順城走勢而形成的斜街。
北京有7條以蘇州街命名的街巷,大多也為斜街。原為水鄉(xiāng)特色的沿河街巷?,F(xiàn)在海淀鎮(zhèn)的蘇州街就是典型的斜街,仍保留有舊日風(fēng)貌。
位于北京正陽門與永定門之間的天橋,昔日曾是皇帝去天壇祭天神的必經(jīng)之橋。在這座石橋兩側(cè),歷史上曾有一條寬闊的水域,由于明清兩代治水清淤不力,到民國年間已成彎彎曲曲的龍須溝,東起紅橋,西至虎坊橋,以天橋為界,分為東龍須溝,西龍須溝,全長6公里,龍須之雅名兒,與象征皇帝的龍有直接關(guān)系。相傳位于中軸線上的正陽門為龍頭, 天橋為龍鼻,其左右二溝渠為龍須,大內(nèi)(即故宮)為龍身,鼓樓前的萬寧橋為龍尾,一條巨龍面南而臥,象征著至尊至貴、神圣不可侵犯的帝王。居住在鼓樓一帶的絕大多數(shù)旗族官吏, 皆自稱是“揪著龍尾巴來的”,一則表示來歷不凡,二則表示受皇帝恩澤的幸運。
令人遺憾的是解放前這條巨龍的長須為它附近的窮人帶來了一系列的苦難。其中的西龍須溝,于1918年改為暗溝后不再為害,而東龍須溝直至1950年夏末才改成暗溝。
昔日京杭大運河在皇城內(nèi)的部分,原稱南河沿,北河沿,改為暗溝后,稱東安門南大街, 東安門北大街,也是一條斜街。
平安大道路北,有東不壓橋胡同,從前也是京杭大運河的故道,沿河道之路稱為馬尾巴斜街。早年鐵路工程師詹天佑、順天府尹張廣建就曾居住馬尾巴斜街,當(dāng)?shù)厝艘蛳悠涿谎?,遂于民國初年改為東不壓橋胡同。
今西直門外,展覽館路兩側(cè),有一條斜道,叫四道口。此處從前是一條由西直門至豐臺、至門頭溝的斜向鐵路線,后來鐵路拆了,改為四道口街,因為當(dāng)初鐵路是斜的,如今其街道也是一條斜街,這是沿著鐵路路基修成的斜街。